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Structure and freedom in creativity: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ternally imposed structure and personal cognitive style

Sagiv, L., Arieli, S., Goldenberg, J. and Goldschmidt, A. (2010), Structure and freedom in creativity: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ternally imposed structure and personal cognitive styl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1: 1086–1110. doi: 10.1002/job.664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how creativity is influenced by externally imposed structure (how structured the task is), internal, cognitively produced, structure (how structured the individuals' cognitive style i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Reviewing past literature, we find a contradiction.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the situational perspective found that externally imposed structure increases creativity. In contrast,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the individual found that systematic (structured) cognitive style decreases creativity. In two empirical studies we investigated this seeming contradiction. We focused on two aspects of externally imposed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sk (Study 1) and the instructions provided (Study 2). The findings of both studies revealed that creativity was higher under structured conditions. We also show that intuitive individuals are more creative than systematic individuals, but mainly under free conditions, where structure is not externally imposed.

楊致遠:要能有永續的創新,必須要有優良的大學來培養人才,才能繼續解決人類的問題

作者:舊金山科技組 現職:舊金山科技組
文章來源:世界日報2010年10月6日
發佈時間:2010.11.24

史丹福大學5日舉行「黃仁勳工程中心」(The Jen-Hsun Huang Engineering Center)大樓開幕典禮。開幕前在工程中心會議室舉行「21世紀科技創新」(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論壇,邀請黃仁勳、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及史丹福大學校長漢尼詩(John Hennessy)參加,暢談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

黃仁勳及楊致遠兩人皆為台灣出生,自小來美。兩人都在史丹福接受教育,畢業後創業成功,並捐款回饋學校。黃仁勳所捐的大樓,緊臨史丹福大學「工程四合園」(Engineering Quad)由楊致遠捐獻的「能源及環境」(Yang & Yamazaki Environment & Energy)大樓,兩大樓內部連結相通。

「黃仁勳工程中心」四層樓總面積13萬平方呎,設計給不同工程學科使用,包括工程、技術、能源、環保及健康。大樓內除教室、會議廳、餐廳外,設有史大最先進的「無紙圖書館」,學生用電腦或任何Wi-Fi設備,就能獲得工學院圖書館2萬多冊豐富的電子書資訊。史大公布黃仁勳捐款史大工學院3000萬元。

黃仁勳現任英偉達(Nvidia)公司總裁暨執行長,該公司生產電腦及遊戲機使用的圖象處理晶片。他在論壇中指出,過去幾年中,科技界有很多創新與突破,以電腦為基礎加上的無線技術,廣泛創新運用,如雲端技術服務,解決很多問題;而新的技術帶來新的挑戰,許多舊有的模式,如以往工程師設計出新產品「原型」(Prototype),如今已過時。

楊致遠則指出,過去幾年的科技產業創新,都離不開電腦為基礎。楊致遠表示,電腦結合了網路,創新許多產業,他自己創立的雅虎,就是這一波創新產業之一;現在及未來結合高速網路及高性能電腦,將創造出來更多的新興產業。

楊致遠表示,突破及創新每天都在發生,但要能有永續的創新,必須要有優良的大學來培養人才,才能繼續解決人類的問題。楊致遠強調,突破及創新固然重要,永續的人才培養更為重要,「所以家長要告訢孩子,好好把學校唸完」。楊致遠指出,許多家長來問他,孩子可不可以大學輟學,先去工作?他總是告訴對方,要把大學唸完。

黃仁勳進一步指出,大學本身也面對很多挑戰;如何在大學裡為學生打好基礎,讓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及能力來面對產業及科技的快速變化,在未來職場上應付不同產業的改變,值得所有人共同來關切。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天才與精神病人大腦多巴胺相似

2010年 12月 06日 00:00 中國窗

瑞典研究人員通過對大腦中的受體進行研究發現:天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中的多巴胺(Dopamine)D2受體的情况相似的研究結果。 Dopamine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冲,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

Dopamine是通過神經元上受體起作用,受體有D1和D2兩類:D1類是正向調節,D2類是反向調節。調查發現,在具有高度創造力人的家族中常有精神病人存在,這表明:創造力意味著精神分裂和雙相障礙的風險較高,且這兩種人具有相似的心理學特徵,研究人員通過對健康而極具創造性的人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的多巴胺D2受體和發散性思維的測試研究,發現高創造能力人的丘腦(thalamus)中多巴胺D2受體的密度比低創造能力的低,而精神分裂症者該部位的D2受體密度也較低,這表明精神病與創造性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還發現多巴胺受體基因同發散性思維能力有一定聯繫。

丘腦作為信息到達皮層之前過濾信息的中轉中心,除了其它功能外,還與認識和推理有關。丘腦中D2受體密度低或許意味著被過濾掉的信號少,這樣來自丘腦的信息流就會很高。研究人員推測:此可能同天才在解決問題時有許多非同尋常的聯想,及有精神疾病的人會出現奇怪想法背后的原因。該研究證實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關系。

一首名為 Creative 的情歌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Kevin Kelly and Steven Johnson on Where Ideas Come From

說到“inventor”(發明者)這個詞,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一個在地下室裡獨自忙碌的天才。但兩本關於創新歷史的宏大新書——作者分別是Steven Johnson以及Kevin Kelly,兩位都是《連線》的長期貢獻者——爭論道,偉大的發明基本上不是從個人思想中萌發,而是產生于“蜂巢思維”(hive mind)中。

英文版連結
中文版連結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男前豆腐:妄想才是創造力的原點,就是要挑戰別人沒做過的事

男前豆腐

就是不當普通豆腐!

夕陽工業乘風破浪的奇蹟

從京都車站搭乘JR山陰線,搖晃了四十多分鐘,終於抵達一個叫做吉富的小車站。

走出無人看管的剪票口,放眼望去,除了筆直的公路,只有碧綠的稻田與遠處群山。

很難想像,近年來以不按牌理出牌的包裝設計與口味研發崛起的「男前豆腐」總公司,竟然位於如此山明水秀,與世無爭的小鎮。

什麼叫做「男前豆腐」?

「男前」在日文裡代表著男子漢、或是美男子的意思。

位於京都鄉下的男前豆腐店,成立至今約莫五年光景,從未花費任何廣告預算,藉著消費者口耳相傳,引起媒體爭相報導。短短五年多,全國品牌認知率就達到六 ○%以上,成為日本食品業(尤其是豆腐業界)異軍突起的黑馬。

「我認為,這一切要歸功於包裝設計的力量,搶眼的商品命名與設計,加上好吃的口味,讓消費者記住了我們。」身為男前豆腐店社長與最高創意總監的伊藤信吾,江湖人稱「賣豆腐的強尼」,自信滿滿分析成功的原因。

男前豆腐店旗下商品的包裝設計,充滿幽默感與「男人味」,爆笑的商品名稱與插畫甚至是logo字體,洋溢著懷舊漫畫風。除了強烈的視覺呈現,為了讓豆腐更好吃,伊藤社長與設計小組不斷改良商品容器的形狀、大小,研發各種新型態的包裝,這樣醒目的外表,放在貨架上很難不讓消費者多看兩眼,然後會心一笑。

「市場上已經充斥太多精緻的包裝,何必要錦上添花?我想要的,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商品,設計得讓人印象深刻,比漂漂亮亮還重要!」男前豆腐店以設計領軍的大膽策略,在他們的成名商品「乘著風賣豆腐的強尼」得到印證。

除了故意採用「強尼」這有點老土卻充滿親切感的洋名,破天荒採用了衝浪板造型的容器,外觀看起來像是切了一半的法國麵包。一塊衝浪板裡面裝了用沖繩鹽滷與北海道大豆做成的甘甜豆腐,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造成市場很大的震撼。沒有市調、不做數據分析,從命名到包裝甚至口味,都遠遠超越大眾對「豆腐」的認知。這個破天荒的創舉,迅速擄獲了消費者的好奇心。

「我早厭倦了被通路逼著降價,想拿回製造商的尊嚴做出引以為豪的商品,從配合促銷活動便宜五圓、十圓的世界裡解放。但如果只有包裝漂亮,味道卻不怎樣,開發這樣的商品要幹嘛???」伊藤信吾指出長期以來被通路牽著鼻子走的無奈。

秉持著「要嘛,就做一塊世界上從沒出現過的豆腐」那股不認命的豪氣,雖然拒絕遵循傳統行銷方式,男前豆腐店卻不是一昧只靠標新立異就獲得成功的企業。

在商品開發面,男前豆腐店花了加倍的精神,努力去創造差異化的口感與口味。

男前豆腐系列商品好吃的秘訣之一,來自原產北海道的大豆。這是經過多方尋覓,才終於發現的品種。這種北海道大豆甜度非常高、水分多而蛋白質含量較少,所以難以凝固,普遍被認為不適合用來做為豆腐原料。然而男前豆腐店反其道而行,為了追求裡想中極致的鮮甜口味,伊藤社長認為豆腐能不能凝固,反而不重要。因此「乘著風賣豆腐的強尼」口感異常綿密,形狀軟趴趴,脫離了大眾過去對「豆腐」的認知,而且不只淋上柴魚、蔥花和醬油涼拌好吃,由於味道特別甘甜,就算加蜂蜜或黑糖當成點心來吃,也同樣美味。這個劃時代的豆腐新品種,雖然單價相對較高,消費者仍然趨之若鶩,擺脫了過去豆腐只是便宜貨,在賣場只能靠削價競爭的命運。

許多豆腐同業的一次吃到強尼的時候,大力抨擊口味過甜,失去了豆腐應有的風味,吃起來「不像豆腐」;也有人批評強尼只保留大豆甜味,難以凝固的綿密口感嚐起來像布丁或優格,與其說是豆腐,根本就是甜點。

「為什麼豆腐一定要四四方方,吃起爽口滑溜?如果覺得太甜,那就當甜點有什麼不好??」針對這樣的聲音,伊藤社長一點兒也不在意。他堅信強尼所追求的就是沒有雜質的濃厚口味,並且執意將大豆本身的鮮甜發揮到極致。甚至於為了怕被模仿,或是公開後導致採買時價格波動,將原料大豆品種列為最高機密。

花了一年半研發的「乘著風賣豆腐的強尼」上市後證明,男前豆腐店的堅持押對了寶。獨樹一格的包裝設計與特殊的口味與口感,透過消費者與網路部落客的口耳相傳,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從首賣日的的兩千~三千盒,逐漸加溫,一個多月以後,每日銷售量已經衝到九千盒並持續上升。儘管夏天才是豆腐的旺季,隨著擴大產能還有直營店與販售據點的增加,還有媒體主動爭相報導,「乘著風賣豆腐的強尼」連在淡季的四月天,也創下一日之內熱賣四萬盒的佳績;單日銷售量最高記錄則是七萬盒。連同旗下其他商品,小小一間男前豆腐店,每月營業額竟然超過一億日幣!!

妄想才是創造力的原點,就是要挑戰別人沒做過的事。

見到伊藤社長,很難不對他天馬行空的創造力留下深刻印象。男前豆腐店總公司裡(其實就是工廠),有間小小的「Design Room」,專門用來進行新商品的創意發想。旗下的設計師與研發人員負責將伊藤社長對包裝設計或商品口味的創意具體化,並積極嘗試跨業合作。「乘著風賣豆腐的強尼」得到空前成功後,男前豆腐店並沒有因此滿足。由於豆腐是生鮮食品,賞味期限非常短暫,過期的商品只能報廢,無法庫存。沒有設計專業背景的伊藤社長將這股巨大的壓力轉換成研發的動力,每天盯著當日銷售量,每天思考新商品開發。從商品面到設計面,一再嘗試新企畫,錯了就報廢,一直試到成功為止。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面臨生產設備需要不斷更新的成本問題。一些社員擔心像豆腐店這種小資本的工廠,無法負荷過大的設備投資。於是伊藤社長立下目標,今後的研發方向,除了包裝和口味,連生產機器也要公司內部自己發明。因為「設備廠商只懂機器、不懂豆腐。當然只有豆腐店才知道,什麼設備才能做出好吃的豆腐呀!」這股拼命三郎的創造力,以及不怕死的魄力,帶領男前豆腐店在短短幾年間,顛覆「豆腐已是夕陽工業」的迷思,讓便宜又沒有品牌魅力的豆腐,也可搖身成為舉國皆知的明星商品。

「想想看,如果能在紐約市區摩天大樓繁忙的街上賣豆腐,不是很帥氣嗎?我覺得這並非不可能,想做好一樣東西,本來就是將各種幻想具體化的過程。所以我認為,幻想越多越不可思議其實越好。」伊藤社長靠著無與倫比的夢想與勇氣,創造了男前豆腐神話。

如今的男前豆腐店,除了不斷努力讓豆腐商品口味升級,因為粉絲過多,還推出了許多週邊商品。包括T恤、帽子、夾腳拖鞋、貼紙、膠帶、開瓶器、手套……在直營店與自家的網路商店進行販售。年輕時熱愛音樂曾自組樂團的伊藤社長,甚至還自己作詞作曲自彈自唱,為男前豆腐店錄製主題曲CD。

伊藤信吾認為,男前豆腐店已經出盡風頭,短時間建立品牌知名度,目的達到應該見好就收,不斷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沒有意思。接下來最刺激的,是如何回歸本位不斷創造「極致的美味」。面對未來,這位「賣豆腐的強尼」有兩個最大的夢想。一是「把世上所有的大豆都做成豆腐吃吃看」,找出極致中最極致的美味;另外,就是克服賞味期限與生產製程的問題,有一天能在紐約的摩天大樓區製造男前豆腐,並且用豆腐征服世界。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如何出版《愛不釋手的理由》】

訪談的最後,這位乘風破浪的強尼、不怕風也不怕雨的男前社長,一改豪氣相當感性的說:「我不要求消費者每天吃比較貴的男前豆腐,就算一週只吃一次或兩次也好;我把商品定位成『大好晴天時會想吃的那種豆腐』。重要的是,消費者願意多花一點錢買我們豆腐回家吃的那天,每一次都不會失望。他們會覺得錢花的好值得,身為日本人有這麼好吃的豆腐真幸福!!」

More Information:【男前豆腐店】

成立於二○○五年,社長伊藤信吾曾經任職於新加坡貿易商,以及東京築地市場的水產公司。他本是豆腐商三和豆友食品的少東,卻決定出走追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豆腐,離鄉背井到京都鄉下成立了男前豆腐,並在短時間寫下豆腐界的傳奇。

官網:http://otokomae.jp/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諾貝爾物理獎新科得主:天馬行空 開創歷史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10.11.15 03:01 pm

「凡事不要問結果,也不要為了某些目的才去做,而應看自己有沒有興趣!」上月才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桂冠的俄裔科學家康士坦丁諾墨瑟羅夫 (Kontantin Novoselov),來台訪問。今天他再三提醒台灣有意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年經學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選定方向,就全心投入,並樂在其中。

諾墨瑟羅夫是以石墨烯 (grapheme)的突出研究成果,和他的恩師安德魯蓋姆 (Andre Gein)一起榮獲今年諾貝爾物理獎。他今年才36歲,今天應邀來台參加中央研究院研討會。

「享受實驗 才做得久」

「Enjoy it!」他一再建議,想投入基礎科學的年輕學生,一定要保持高度興趣,這樣才能做得快樂、做得長久;像他就非常喜歡做實驗,因為那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他,也曾奪搞笑諾貝爾獎

但諾墨瑟羅並不是個工作狂。他說,每周五晚上,他和老師、研究伙伴都會做些有趣的實驗,稱為「周五夜實驗」。他的老師蓋姆就曾利用超高磁力讓一隻青蛙飄浮在空中,一舉拿下2000年「搞笑諾貝爾獎」。

他自己從壁虎可以輕易攀附在牆上的觀察中,找到一種黏性非常強的聚合物,進而研發出一種名為「Gecko」的膠帶,不僅論文發表於「科學美國人」期刊,更引起一些廠商的興趣,打算全力開發。

國科會特約博士後研究學者莊鎮宇形容,諾墨瑟羅夫是個有趣且幽默的科學家。

他說,諾墨瑟羅夫並不是個天才型的資優生,在俄羅斯大學就讀時,英文和一些一般性科目,他都只拿B的成績,一點也不突出,頂多只是中等以上程度。但他卻不會侷限自己的想法,而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終於帶領他走上學術界的頂端。

放縱腦袋 開創歷史

因此,莊鎮宇建議教育當局,應擺脫凡事都有標準答案的教育模式,因為會得諾貝爾獎的點子,從來不是從課本中學到的。諾墨瑟羅夫也相當認同這種理念,他一再強調,唯有培養高度興趣,並放縱自己的腦袋瓜,才能開創全新領域,寫下歷史。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社長學步集:沒有員工沒有缺點

撰文 / 何飛鵬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11月號

一個部門主管請求我,將他的一個部屬轉調到其他部門,這讓我有些意外,因為這個部屬有明確的工作專長,而且是我公司裡稀少的人才,雖然我也知道他的工作習慣上有一些問題,但這個主管竟然容不下他,我不得不仔細追問原因。

這個主管告訴我,他非常清楚這個部屬的重要性,而且這位部屬的專長,在內部也沒有替代人選,可是這位部屬幾乎得罪了部門內的所有人,讓整個團隊紛擾不安,所以他不得不處理。不過,鑑於這位部屬的能力,不希望人才流失,才會尋求調職的可能。

我繼續追問,這位部屬為何會得罪所有人?他告訴我:因為器重這位部屬,所以過去一年多,他完全放手讓部屬發揮,可是這位部屬自以為是,團隊的其他人跟不上他的腳步,充滿挫折,以致於團隊成員不願意和他一起工作。

我覺得十分遺憾,一件好事,反成悲劇;一個好人才,有一些缺點,卻因為沒有被小心修飾,必須從團隊中離開,不但對他個人是挫折,更是團隊的損失。主管帶人必須認知的首要前提是:沒有員工沒有缺點;愈有能力的員工,性格愈特殊、愈特立獨行。修飾員工的缺點,是主管每天都要做的事。

能力一般的員工,主管最不需要費心,因為替代性高,性格也不明顯,容易融入團隊、與人相處,只要給予正規的訓練,提升其工作技能即可,不太需要進行針對性的修飾。

然而,只要發現有特殊專才的員工,就要仔細檢視,他可能也有一些特殊的問題,要及早發現,進行特殊的修飾。修飾包括兩件事:避免傷害與調整改變。

「避免傷害」是要讓員工的缺點,不致於產生立即的災難,方法是避開其缺點。例如,不善於溝通、會得罪人的員工,就不要讓他單獨面對重要的談判對象;個性孤僻的員工,則盡量賦予他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用其長,避其短,是主管用人最基本的能力。

「調整與改變」則是長期的工程,目的是要將有特殊能力的員工,改變成一個全方位可信賴的人才。

第一步是指出缺點,讓員工自己認知到問題所在。有些員工的缺點之所以會長期存在,往往是因為根本不自知;而大多數人在認知到自己的缺失之後,通常都能自我改變。

第二步是提出改變的方法與訂定時間表。提出具體的改變步驟,讓員工按部就班進行,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再配合要求改變的時間,並進行檢查,最終驗收成果。根據我的經驗,新手主管在帶人時,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抱怨「員工能力不足」與「員工有缺點」。然而,這兩者都是員工的必然,也是主管要去調整與改變的工作認知。

「沒有員工沒有缺點」,認知「沒有員工能力是充分而完整的」,是主管必修的第一課。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提供員工美好經驗 服務使命必達


能力雜誌》2010年11月號

聯邦快遞是一家以國際快遞業務為主的運輸業者,販賣的不是實體的物件,而是服務。每一個環節都要仰賴「人」,因此,「以人為本」成為該公司最重要的經營理念。聯邦快遞曾經以爭取最好人才成為電視廣告的主題,記得那總是提前將披薩送到的年輕人,被聯邦快遞想盡辦法網羅到旗下的廣告嗎?你知道被關進運輸車的這個年輕人後來發生什麼事嗎?

他當然在聯邦快遞就職,而且有著充分的動力一步步往上爬,或許他已經是某個分公司的總經理;也或許他將成為某個區域的總裁,因為這裡對於人才任用、培訓與重視員工關係的機制,使得聯邦快遞的人員的流動率非常低,管理階層幾乎都是由內部升遷,加上各種完善的培訓機制,更讓聯邦快遞常在各類最佳雇主調查中名列前茅。

重視員工從面試第一刻起

當收到貼著紫與橘色標籤的貨品時,讓人訝異快速精確,更讓人想理解是怎樣做到的,「我們公司對於人的方面要求很高,因為我們不是賣物品,是靠人來支持運作,因此,我們在各方面都很有規範。」聯邦快遞北太平洋人力資源部及亞太區人力資源系統董事總經理黃曉怡說。

從招聘人才開始,聯邦快遞就有獨特的要求。黃曉怡說:「我們在招聘上多半是以前線員工為主,我們很少去同業中挖角,多半是招募年輕有潛力的人,或許專業經驗比較少,但是在職能上我們很要求,像是客戶服務、持續學習能力等,而像外勤人員可能會獨自開著一台車,車上都是客戶所託付的物品,所以我們更看重的是人員的正直誠信。」

主管從內部晉升的制度是聯邦快遞的人力管理特色,因此,招募時多半是基層員工。這些充滿可塑性特質的年輕人,經過各種培訓,精準承接並貫徹公司的理念。

PSP帶給員工美好經驗

在全球的聯邦快遞都是奉行相同的準則,因為「以人為本」絕對是跨文化、跨地域的觀念,黃曉怡點出了聯邦快遞堅持的理念。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0年11月號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閱讀與創造力》-洪蘭

《閱讀與創造力》中央大學-洪蘭教授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1105 15:57:42)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11月5日(星期五)邀請目前任教於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蒞臨本校,於化材系演講廳為眾學子帶來 這場名為“閱讀與創造力”精闢的專題演講。洪蘭教授藉由認知心理學的專業,舉例出科學的實證,以平易近人的說法,深入淺出地解說一些慣常的迷思與偏見。洪 蘭教授表示,學生在學校裡要學習到的不是書本上或是老師口中的標準答案,而是思考的方式。因為片段僵化的知識會改變,但學會獨立思考後才能讓學生即使面對 環境、狀況改變,都能靠著自己找尋出問題的解答。她認為教育不只是學習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本身的人格和情操。

在演講中洪蘭教授介紹及分析腦部結構,並舉出許多自身研究上之實例說明。多數人以為腦大就是聰明與坊間所謂”大腦潛能開發”是錯誤的認知,並指出腦部的功 能是「用進廢退」的,並無所謂腦部90% 潛能論點。而閱讀可以幫助思考,而思考開啟了,就會得到結論,所以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活化神經迴路,防止大腦退化,並吸取作者經驗使自己所學的知識連結,藉 此培養自己邏輯推理能力、提昇文字口語表達極豐富的想像力。洪蘭教授認為會「說故事」才有創造力,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是學 校教育的通病。「故事是什麼呢?」,它就是事實的連接,是他人心智的重新建構,一旦我們了解故事,解釋其前因後果,進而幫助我們的記憶,也就能達到觸類旁 通、舉一反三的效果。難怪詹姆士(《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有個非常叛逆的兒子)認為說故事跟創造力有關了。

知識不分課內、課外,只分有用、沒用;以她研究的腦神經科學為例,就需要用到許多物理、化學、心理的知識。許多學者都強調,要學到真正的知識得動手做,但 人的時間有限,不可能以此學到無限的知識,因此多閱讀很重要。沒有所謂的天才,只有依照自己的能力與興趣能夠適才適所就是天才。最後在掌聲中結束這場精采 而不失詼諧的演講。

圖說:洪蘭教授演講情形 訊息來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70742

中國青少年想像力世界倒數第一 創造力倒數第五著名

「傳統的教育觀念束縛了孩子的想像空間,中國教育的解放必須從解放孩子的好奇心開始。」昨日,劉道玉在武漢如是說。

劉道玉認為,中國孩子的想像力狀況令科學界陷入憂慮。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在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只佔14.9%

此外,美國幾個專業學會共同評出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博士學位的有2000人之多,為非美裔學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國專家評論說,雖然中國學子成績突出,想像力卻大大缺乏。

劉道玉拿世界上兩個最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家——中國和以色列做了比較。以色列家長教育奉行「獅子育兒法」:讓小獅子離開母親,自己學會生存;中國的家庭教育則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嬌寵,要麼棒喝。結果是,以色列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有近10位,而中國卻一個人也沒有,「中國孩子的創造力被傳統教育扼殺了」。

劉道玉以武漢以武漢一所學校應屆畢業生為例說,75名畢業生全部被國外大學錄取,20餘人獲得獎學金。而這75名學生中,絕大部分曾經在「體制內」受教育,成績並不突出,有的孩子甚至被認定為「沒前途、沒希望」。

在另一種教育體系裡,同樣是這些學生,每天下午330分就放學,參加各種活動展示自我,可以獲得學分;主動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資料,完成研究性報告或論文,也可以積攢學分;而達到一定學分,就能申請理想的大學。學生因此有了目標和求知慾。

劉道玉說,中國「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嚴重束縛了學生,埋沒了學生的潛力和創造性。他提出,教育改革應首先從高考制度下手。如果現階段無法取消高考,至少可以採取「一年多考」的形式,同時將考試與錄取分開。只有高考「指揮棒」變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來。

創造力的由來

時間:2010年10月28日 09時48分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張桂輝

“文革”結束後,鄧小平同志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十年來最大的失誤是教育。據我觀察,改革開放30多年了,我們的教育仍未實現成功“突圍”。一個典型的表現是,從小學到中學,從平時到高考,至今沒有跳出以“標準答案”評判對錯的“怪圈”。

  標準答案,顧名思義,是指唯一的,不能發揮、無可替代的答案。我理解,除了數理化中的一些定理、定律、原理等不能“隨機應變”外,有些問題原本就沒有,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否則,非但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反而扼殺了孩子們的獨立思維。

  此前,中國青年報披露,某地一所著名小學的一次語文考試時,有這樣一道題: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 鄉,於是吟起了一首詩:(),()。有學生答: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居然被打了一個大大的“×”。因為,“標準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這就怪了!因為是“春天的夜晚”,就要有帶“春風”的詩句?照此推理,這個思念故鄉的人不能是北方的,否則他(她)怎麼會想到“江南”?還有更怪 的。如,有個題目的大意是:你能把《匆匆》這篇課文中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學生所答若與“標準答案”不吻合,則統統打上一個“×”。

  常言道,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同樣一本書,你喜歡ABC等章節,我欣賞DEF等章節;同樣一篇文章,你認為這幾句優美,我覺得那幾句更佳。這是 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就好比美酒咖啡一樣,有的鍾愛“濃香型”,有的偏好“醬香型”;有的喜歡多加“伴侶”,有的習慣苦澀“滋味”。怎麼能説誰“聰明”誰 “愚鈍”?倘若強求一致,豈不掃了大家的酒興或雅興?同樣道理,因為受到標準答案的束縛,青少年的思維很難興奮或活躍起來。

  學生未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或者缺少獨立思維能力,乍看起來,責任在相關教師,細加分析,根源在教育方式。

  日前,讀到一則《美國版“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受啟迪。一次,有位美國小學老師為了檢驗學生對“孔融讓梨”典故的理解,挨個向5名八九歲 女孩問同樣的問題:假如你是孔融,會不會主動讓梨?ABCD四個女孩回答的意思大同小異,都是“不讓”,且各有各的理由。唯獨E輕輕點了點頭。而當老師尋 根問底:“你為什麼要把大梨讓給哥哥吃”時,E實話實説:“我不愛吃梨,我哥哥愛吃,管它大的小的,他都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 ”

  顯然,從這幾個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們當中沒有人真正理解“孔融讓梨”的真諦,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充足理由。雖然所答都“離題”了,甚至根 本不符合“標準答案”,但老師都給她們一句“Good Try(很好的嘗試)”的讚許。由此可見,美國的教育方式,不僅注重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觀點,而 且個性鮮明、獨立思維,都是備受讚賞的。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將來非但敢於直抒己見,而且敢於“異想天開”。

  動輒拿“標準答案”來衡量,對教師而言,省心省力又省事,而對學生來説,儼如套住他們頭上的“緊箍咒”。如此這般,久而久之,哪個學生敢於、樂 於獨立思考?事實上,迄今為止,學生們無論作業或者考試,既無需獨立思考,更不必多動腦筋,只要、只有把書本上寫的、老師們教的,依樣畫葫蘆,複製或克 隆,就能拿高分、才能得滿分。長此以往,眾口一詞、萬人一腦,中華民族何來旺盛的創新力、超人的創造力?!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冷氣師父人生轉彎 從事木銅創作

公民記者 南台資傳新聞網 台南報導

更新日期:2010/11/07 22:16

台南市有一間很特別的咖啡屋,老闆蔡進壽將廢鐵重製,製作不少木銅作品,原本從事冷氣裝修,但卻在三十歲那年退出,進而從事木銅創作,希望藉此找到不一樣的人生。

在台南市安南區有一間很特別的咖啡屋,老闆阿壽利用木銅創作,將廢鐵重新製作成機器人、腳踏車、偉士牌,而原本是冷氣工人的老闆,因為一次台中的旅行,讓他對人生有了改觀。

每一個木銅作品,都是阿壽不同時期的心情產物,任何人想高價收買,對阿壽來說都不太肯割愛,而藉由在網路和同好討論,讓他也有了更多創作的靈感。

因為興趣而轉型創業,在經濟收入上並不穩定,不過阿壽並不會因此而氣餒,他願意用下半輩子,就走這一遭,讓木銅創作有更多揮灑的空間。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服務創新的人力資源管理

根據工研院服務業科技應用中心,協同清大服務科學研究與中華徵信所等單位,在2010年針對我國9大產業647家業者所作的「服務創新準備度調查」,可以發現我國業者在推動服務創新時,在人力資源管理的表現最為不足。北京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在2007年提出《服務創新》研究報告,其中針對「服務創新的人力資源議題」提出分析,因此,本文將介紹該研究中的「企業員工和顧客在創新中的作用」及「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二項議題之研究發現,希望可以提供我國企業推動服務創新的參考。


企業員工和顧客在創新中的作用

服務創新的特徵是將服務提供者與顧客緊密結合,在大多數的服務提供過程中,顧客必須與服務提供者產生有序和持續的相互作用,而這種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服務創新的順利進行,因此,探討服務創新的人力資源管理時,除了企業內部人員,也應該將顧客納入討論。

報告中指出服務創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創新的初始階段」、「新服務的開發和生產階段」、「創新的傳遞階段」。在各階段,員工、顧客各自對於服務創新發展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 創新初始階段

創新初始階段,員工根據過去的經驗、與顧客的接觸以及與其他員工的互動,激發創新的思維,所以扮演類似「創新概念來源」和「內部企業家」的角色。而顧客雖然不像員工一般主動,但是其不同的需求和特性都會激發企業員工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顧客可能從自身的需求,轉而自己開發出創新服務,轉變為「競爭者」的角色。

  • 新服務的開發和生產階段

該研究強調服務的開發是透過一系列的資源、能力和其他的必要條件為顧客提供一種解決方法。因此,在新服務的開發和生產階段,員工主要透過自身的技能及開發經驗,與顧客接觸與交流能力,員工之間溝通與合作能力,來完成服務的開發與生產。顧客在此階段則是扮演「合作生產者」,或者也可以將顧客視為服務創新所需要的生產資源。

  • 創新傳遞階段

創新的傳遞階段中,員工和顧客形成了一個交互的介面。員工首先必須有專業知識才能向顧客傳遞創新服務價值。其次,需要有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才能順利與顧客交流。而顧客在此階段則是扮演了服務的接受者與評價者,該研究指出,如果顧客願意配合新服務的傳遞,則有助於服務品質的提高,反之則低。

該研究也特別提醒,服務的生產和傳遞是同時發生的,顧客參與服務生產也就參與了服務傳遞。另外,顧客也可能是企業服務創新的競爭者,亦即顧客為自己提供服務的時候就會產生。最後顧客能力也會影響企業服務創新的發展,顧客如果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交流和合作能力等,都有助於服務創新的順利進行,而顧客的服務創新能力也與員工的能力有很強的對應性。

階段

員工角色

顧客角色

創新的初始階段

創新概念來源和內部企業家

創新思想和概念來源

新服務的開發與生產階段

開發者和生產者

合作生產者

創新的傳遞階段

創新的營銷者和反饋管道

服務的接受者和評價者

資料來源:整理自藺雷、吳貴生(2007)

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

該研究第二部份針對「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進行探討,並分為員工、顧客來說明。

  • 員工開發與管理

在員工開發與管理部分,該研究聚焦於「招聘、培訓、監督和激勵」、「員工授權」兩部分。「招聘、培訓、監督和激勵」的討論中,該研究提醒企業召聘員工時,應根據創新的要求和環境來設定洽當的標準和要求,並且考量應聘者是否可以適應企業的服務文化,並且區分前台和後台的員工招聘要求差異。而培訓應該要持續推動,並且關注「業務技能」和「社交技巧」兩部分的訓練。

  • 員工授權

「員工授權」部份,許多服務企業都對員工進行授權,該研究認為授權是與第一線員工共享訊息、回報、知識和權力的管理實踐,可以使第一線員工可以針對顧客需求和期望作出更好的反應。「員工授權」的優點有三項,包括員工可以更快速回應顧客需求與不滿意、增加員工的滿意度與服務熱情、有助激發被授權員工的創新思維。但是該研究亦提醒「員工授權」也有三項不利影響應注意,包括培訓投資成本增加、缺乏服務的一致性、授權可能導致錯誤決定的出現。

該研究最後則是針對顧客的開發與管理進行討論,認為服務創新並非由企業隨意的對顧客提供服務,而是企業先針對顧客角色先進行設定,然後在透過挑選並吸引符合角色定位的顧客。企業可以透過廣告、人員推銷、資料庫等方式,溝通顧客在服務過程應該辦演的角色、要求和責任,而顧客可以透過上述角色設定,增加對於新服務的理解和對於服務品質的感知。其次,研究認為企業應該給予顧客適當的激勵和回報,也是鼓勵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重要方法。

資料來源:北京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2007年《服務創新》研究報告

資料整理:工研院產業學院 張雲翔

內在獎賞的角色與影響

2010-10-06

內在獎賞的角色與影響:以印度的人才管理為例


資料來源:Pontiskoski (2010).Overcoming the barriers to effective innovation,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45 (2010) 109-121.

資料整理: 工研院產業學院 黃怡姿

如何因應全球化的人才管理挑戰是決定公司成功與否的關鍵,無論外在經濟環境狀況的變化,人才的尋求、培育、管理及留任都是公司至為重要的課題。在印度每年有一千四百萬的大專畢業生,因欠缺必要的訓練、語言技能、文化差異認知,其中僅10- 25%的畢業生具備適合在跨國企業工作的職能,因此,對跨國企業而言,在印度的人才競逐相當激烈。本文即以印度的人才管理研究為例,研究內在獎賞(intrinsic reward)如何影響公司人才的離職意願、對公司滿意度以及職涯成就感。


討論內在獎賞前,必須先解釋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的概念。內在動機是指個體在沒有接受外在任何報酬情況下,持續參與在一個活動中,由活動本身以及參與過程中所得之快樂、滿足感等,如此的正向心理狀態,使得個體繼續從事該項活動,所謂內在獎賞即是這種正向心理狀態。根據過去研究,內在獎賞可以分為四個面向:勝任感(competence):我很稱職、工作勝任愉快;進步感(progress):正在推動的專案朝目標持續進展;意義感(meaningfulness):此工作對我或其他人是有幫助的;選擇感(choice):我可以選擇想做的事。

研究結果顯示,公司的社會責任形象、管理階層的管理能力以及績效管理制度影響著員工的內在獎賞感,意即良好的公司社會責任形象,配合管理制度,會增加員工工作勝任感,使其覺得工作有意義的、有進展的。而這樣的感覺會增加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透過工作滿意度,影響著員工的離職意願與職涯成就感。

管理實務應用上,公司若已提供良好的薪資福利條件,如能注意內在獎賞感,可對員工的職涯成就感有較明顯的影響。如果公司無法提供員工要求的薪資福利,無法改變工作地點或環境,則應該注意公司的社會責任形象,使員工覺得歸屬於這個公司是與有榮焉的,同時選拔適任的主管(supportive manager)、導入健全的績效管理制度,以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而透過滿意度,進而影響、降低員工離職意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薪資福利與管理制度對員工的內在獎賞並沒有負向影響,也就是說,良好的薪資福利與管理制度(外在獎賞)並不會使得員工覺得自己只是為錢工作,外在獎賞與內在獎賞同樣影響著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並透過滿意度影響著員工的離職意願。

由研究結果引申思考,更好的薪資福利固然能吸引人才,但如果公司能注意「內在獎賞」的因素,提供競爭對手不易模仿的價值條件,則在公司人才競爭應更能領先,企業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on employee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overall job performance: a curvilinear assessment.

J Appl Psychol. 2010 Sep;95(5):862-73.

Zhang X, Bartol KM.

Kogod School of Business, Americ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tegrating theories addressing attention and activation with creativity literature, we found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and overall job performance among professionals in complex jobs in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rm. Work experience moderated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low-experience employees generally exhibiting higher levels of overall job performance at low to moderate levels of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and high-experience employees demonstrating higher overall performance at moderate to high levels of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Creative performance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and job performance.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tested within a moderated mediation framework.

Creative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over time.

J Appl Psychol. 2010 Oct 18. [Epub ahead of print]

Tierney P, Farmer SM.

Abstract

Building from an established framework of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provides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self-efficacy in an ongoing work context.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employee creative role identity and perceived creative expectation from supervisors over a 6-month time period were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sense of employee capacity for creative work. Contrary to what was expected, employees who experienced increased requirements for creativity in their jobs actually reported a decreased sense of efficaciousness for creative work.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creative self-efficacy corresponded with increases in creative performance as well.

Drama and Possibility Thinking–Taiwanese pupils’ perspectives regarding creative pedagogy in drama

Yu-sien Lin

from: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how drama fosters children's everyday creativity, its relationship with creative pedagogy, and what teachers can provide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creativity in an Asian context. A series of drama lessons were designed and taught to two six-grade (11-12 years old) classes by involving pedagogical strategies that foster qualities of possibility thinking. The pupils’ accounts concerning the drama lessons and the pedagogy used in dram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diaries, response sheets, and group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pupils considered drama useful in developing certain creativ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such as imagin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risk-taking. The pupils indicated the strategies used in drama which made the development possible, including task-orien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the teacher's guidance and ethos. The pupils also identified five features regarding creative teaching in drama, namely playfulness, innovation, flexibility, space, and in-depth learning. Although most of the pupils conveyed their enjoyment of the lessons, many of them found the way of learning through drama difficult, and commented that the strategies used and the ethos behind drama may result in the teacher losing authority, which they depend on to a large exten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possible tensions of fostering possibility thinking is discussed, and implications are proposed for Taiwanese as well as other Asian teachers for promoting creativity through creative pedagogy.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快樂感覺源自個人對如何生活的選擇

作者:駐澳大利亞科技組 現職:駐澳大利亞科技組
文章來源:The Australian 2010年10月5日
發佈時間:2010.10.10

一項長達25年(1984-2008)針對超過6萬名德國人所進行的心理學研究指出,「快樂」感覺源自於個人對如何生活的選擇,而健康的生活型態、長期目 標、信念、工時、社會夥伴、伴侶的人格是影響快樂與否的主要因素,此研究不支持學界過去所認為的基因與童年人格形成過程因素。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的澳洲墨爾 本大學Bruce Headey教授表示,澳洲過去研究也與此研究有類似結論。目前相關報告已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美 10 大創新公司 高通奪冠

作者:駐休士頓科技組 現職:駐休士頓科技組
文章來源:世界日報
發佈時間:2010.10.29

「創新」一詞很難量化,牽涉到跨產業的大公司時更是如此。根據全球專利權申請資料,並比較研發支出金額和年增幅後,高通公司(Qualcomm)獲評選為美國十大創新公司的冠軍,微軟公司(Microsoft)排名第二。

財 經新聞網站24/7 Wall St.依據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資料,選出專利申請件數前50高的公司,再依據2009至2010年間的研發支出的規模和年增幅排行。 企業的銷售成長、業界地位、股價和財務表現與過去兩年的研發支出變化,也在評比範圍內。

奪冠的高通主要製造手持裝置晶片,製造和研發都 是業界翹楚,去年申請1280件專利,但業外知名度較低。高通曾與客戶諾基亞(Nokia)和勁敵博通(Broadcom)大打專利權,去年即使面臨金融 危機高潮,仍大幅提高研發支出,企圖心十足。微軟排名居次。微軟的產品和服務多元,科技預算在同業間名列前茅,去年大舉投資研發。第三名為寶僑 (P&G),去年減少的研發支出不到10%,申請的專利多為香氛或家庭及個人照護用品的成份或化合物。

IBM和3M分居四、五。IBM自稱在全球擁有逾4萬件專利,在美國獲得的專利權向來超越其他同業。3M產品超過5萬5000種,專利申請範圍包括膠帶座乃至於親水性透氣基質等。

排 名第六為全球最大科技公司惠普(HP)。排名第七的杜邦(DuPont)產品廣布包裝、印刷、生化與工程,很可能是全球各產業別中範圍最廣的企業,去年研 發支出持平。油田服務業者貝克休斯(Baker Hughes)排名第八,專利主要在蒐集、分配油井資料技術,與控管鑽油井的影像技術和相關軟硬體。全球最大集團奇異公司(GE)和最大液晶顯示器玻璃基 板製造商康寧公司(Corning),分別拿下第九和第十。奇異最近為風力、微波、能源交換和奈米技術申請專利;康寧則申請太陽能轉換器和可用於微型投影 機的綠色雷射(GreenLaser)等專利。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Member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Teams’ Creative Performance

Small Group Research first published on August 18, 2010

by Marieke Catharine Schilpzand, David M. Herold & Christina E. Shalley

Abstract

Team composition based on personality has been found to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team outcomes. However, little is still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team personality composition on team creativity. To this en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team member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team creativity. Results from a study with 31 graduate student teams suggest that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eam creativity. Furthermore, teams that are diverse o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have the highest levels of team creativity, as long as they have some team members that are low on openness and others that have a moderate level of openness to experience.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Emo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support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employee creativity.

Madjar, Nora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ar2008, Vol. 81 Issue 1, p83-100, 18p, 3 Charts

This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 between employee creativity and emo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support provided by three sources: individuals in the primary work unit, other work-related individuals and non-work-related individuals. I also examined whether openness to experience moderated these relations.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creativity and emotional support from primary unit and other workrelated individuals, and informational support from primary unit and non-work-related individuals. Emotional support from non-work-related individuals had a stronger relation to creativity for employees low o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than for those high on openness.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生氣的老闆 能激發員工創造力?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大紀元9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君編譯報導)

憤怒的老闆可以激發員工的創新!根據荷蘭研究顯示,有些人在得到上司憤怒的回應後,工作將有更好的表現。然而,若用在另一些不合適的人身上,憤怒會扼殺創造力。

關鍵在於,員工的渴望了解情況的程度。這特徵被稱為探知動機(epistemic motivation),探知動機較高的人們,會希望徹底審視資訊,以了解完整的含意。這關係到員工的人格和工作環境。

在這項研究中,探知動機高的受試者有更多想法,表現更多的原創性和廣度,他們收到憤怒的反應後,比收到中性反應更努力。

阿姆斯特丹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人員克萊夫(Gerben van Kleef)表示,探知動機高的受試者,更傾向用理性的方式對待他人的情緒。他們更能將他人的憤怒,解釋為自己表現不佳造成;是希望自己進步,並不是攻擊的意思。

磚和馬鈴薯的實驗

為了評估這種特性,克萊夫和他的同事要求63名心理系學生先填一份問卷,回答一些問題,例如:「如果情況不可預期,我會心煩意亂。」

接著讓他們利用8分鐘的時間,盡可能想出最多「馬鈴薯可以拿來作什麼?」的方式。

然後,讓他們聽評估者的回應。雖然實際上是一個演員唸腳本的錄像帶,但受試者卻以為是「現場回應」。其中一個版本,評估者皺起了眉頭,作出憤怒的手勢;在另一版本,評估者的反應聽起來是中立的。

學生的下一個任務,是要盡可能想出「使用磚頭的方式」,並在他們想不出任何方法後停止。結果顯示,那些擁有低探知動機的人,在方方面面都受到評估者態度的影響。

先前,克萊夫和其他研究人員於2009年在《管理科學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擁有較高探知動機的隊伍,在憤怒的領導人之下表現較好;而較低探知動機的隊伍,則在快樂的領導人之下表現較好。

不只是個性

根據克萊夫的研究顯示,在「對的人」與「對的環境」下,憤怒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激勵因素。因為,工作環境也可以改變一個員工的探知動機。

凡 克萊夫表示,當在強大的壓力與工作期限交迫下,或當背景有很多噪音時,憤怒起不到好作用。但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中,憤怒的情緒可讓某些人覺得,自己需要更努 力。

美國網路行銷協會評出96個行業的最佳網站—2010年 WebAward 獎

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 9月15日 /美通社-PR Newswire/ --

美國網路行銷協會 (Web Marketing Association) 欣然公佈其第14屆年度WebAward 競賽的獲獎者,該競賽為網站開發而設。

今年的比賽有45個國家的2000多家網站參與了96個行業類別的評選。參賽網站將依據設計、文案撰寫、創新度、內 容、互動性、導航和技術使用這些方面來評定。

您可透過 WebAward 網站 www.webaward.org 查看完整的獲獎網站名單。

美國網路行銷協會總裁 William Rice 表示:「網站開發的卓越水準繼續提高,持續使互聯網成為競爭非常激烈的經商場所。WebAwards 每年都會接收來自世界各地令人驚歎的網站參賽,這些網站展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創造力和功能性。

互聯網和網站開發狀態的不斷發展,因此獲得 WebAward 獎是展現您網站開發工作效率的良好方式。」

消息來源 美國網路行銷協會 Photo: http://photos.prnewswire.com/prnh/20100329/NY78059LOGOhttp://www.newscom.com/cgi-bin/prnh/20100329/NY78059LOGO

城市的包容性和創造力

對於一個總是把生活排得很滿,習慣被別人需要才有安全感的人來說,一旦突然被放到陌生的歐洲,獨自一人在城市與城市之間漫無目的閒晃,很難去形容那種空虛的可怕。慢慢的,我開始習慣這種遊手好閒的生活,我學會獨自坐在咖啡廳裡,一杯咖啡喝一下午,不說話也不覺得無聊。

沙發衝浪充滿遠景
主人旅人相互影響

我真正愛上這趟旅行,是從認識Couchsurfing開始的。

所謂Couchsurfing,中文翻成「沙發衝浪」,是一個國際性網站,任何人都可以註冊成為會員。這個網站的遠景,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旅行的時候和當地的人和事產生更有意義的互動。

Couchsurfing最原始的想法,是強調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張沙發,而這張沙發可以用來接待旅人,讓總是住在制式化飯店裡的旅人,可以經由直接住在當 地人家裡,和主人一起吃當地食物,去當地酒吧,參與當地娛樂,聽他們分享在地經驗,更深入了解當地,甚至在互動過程中對彼此產生影響,而不止是片面的走馬 看花。

尋求住宿的方法很簡單,先加入會員,然後依著步驟一步步選擇你要前往的國家和都市。電腦會幫你列出一連串願意接待住宿的當地會員,上面會有該會員的基本資 料,例如:工作、興趣、他參與Couchsurfing的原因、他的Couch長什麼樣子,以及他接待旅人的規矩和之前的沙發客住過後所留下的評價。如果 你覺得適合,可以發一封couch request(沙發需求信)給該會員,簡單的自我介紹,並告知想要入住的日期,對方如果同意,就會進一步寄他的地址和聯絡電話給你。

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這個網站的出發點只是為了增進人與人之間良性且有意義的互動,所以網站上所有的活動都是免費的,也沒有任何硬性規定的互利條件(例如今天你住過我家,所以下次就要輪到你家給我住)。

進駐藝術工作者家中
旅行學校師資更豐富

前往比利時,我在布魯塞爾的host(宿主)叫Jan,是個電影學校的老師。

我挑選host的原則很簡單,就是儘量挑藝術工作者,除了比較有話聊,我總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他們大多會帶我去看展,還會熱情的一邊看一邊跟我講解內容,有的人甚至會很認真的分析我的攝影作品,直接告訴我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或是歐洲哪間攝影學校比較適合我等等。

每走進一個藝術工作者的家裡,就好像走進一間教室一樣,我雖然在旅行,卻覺得更像在學校上課,只不過,師資群變得更豐富了。

我在安特衛普的host──Adrelina,是一個三十出頭的女生,她在學校裡教外國人荷蘭語,整個人散發濃濃波西米亞風格。Adrelina家也很波西米亞,大大的落地窗,木頭家具上擺滿了各式各樣不成套的東西,看起來卻特別溫馨,像個嬉皮的山中小屋。

就在我抵達安特衛普的第三天,我跟Adrelina騎車經過市中心最熱鬧的地方時,卻看到主街的十字路口被封了起來,拉上犯罪現場那種警戒線,人群滿滿的圍成一圈,我跟Adrelina當然也好奇的過去湊個熱鬧。

走近一看,警戒線裡地上一片血跡,一塊巨大的白布罩住一個類似鳥的形體,一雙鳥腳還露在白布外面,鳥腳上方的建築物似乎被某種巨大的東西撞擊過,破了一大塊,地上還有散亂的碎石。除此之外,地上還放了許多鮮花,彷彿在悼念這個意外死亡的生命。

一旁的路人都在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世界末日了,有人說這天早上有一隻巨鳥出現在安特衛普的天空,不知道為什麼巨鳥失去平衡,一路橫衝直撞的跌進市中心, 最後撞上十字路口的建築物,當場死亡。不止路人,還有記者對著電視SNG連線報導,我和Adrelina都傻了,那隻鳥看起來巨大無比,怎麼可能是真的?

從一個家到另一個
人比景點更吸引人

晚上看電視時,才知道原來這是安特衛普的一個鬼才藝術家想出來的點子。

因為當天是十三號星期五,西方人總覺得這一天是非常不吉利的,於是這個藝術家就利用這點創造出一個模擬災難的公共藝術。

為了讓整個事件看起來更真實,他們故意破壞了許多原本就在廣場上的雕像和建築物,加強巨鳥橫衝直撞的可信度。他還故意讓工作人員假扮路人,混在人群中和其 他圍觀的路人討論這件事,讓整個安特衛普的居民都變成公共藝術裡的一角。人們在現場討論的實況也都被攝影機一一記錄下來,變成由影像角度所延伸出的藝術呈 現。

對比利時人來說,他們覺得藝術應該要落實在生活當中,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博物館或美術館。而以往那些聳立在街道上的美麗雕像早已經無法震撼人心,所以比利時政府非常鼓勵這種可以讓全民參與的街頭藝術。

從那天起,我就對安特衛普改觀了,表面上,它雖然是個寧靜的小城,但是對藝術的包容性和創造力卻如此之大。被譽為歐洲最新興的藝術之都,我明白安特衛普確實有它的實力。

Coucgsurfing會遇上的事情總是悲喜參半,有的時候很好,有的時候很糟。每走進一個host家裡就像打開一個充滿驚喜的箱子,你無法預測裡面會跳出什麼東西來,但肯定會讓你大吃一驚。

漸漸的,我發現這些千奇百怪的host反而比任何知名景點更吸引我,我愛上了從一個人的家移動到另一個人家的旅行方式。

我不在乎會不會少看到幾個景點,而更在乎能不能深入的認識某個人,了解他的生活,聆聽他的故事。從踏進某個人家的那一刻起,那個城市對我而言就不再只是一個觀光景點,隨著一段又一段寫滿悲傷與快樂的故事,我逐漸觸摸到一個城市的節奏與溫度。

【2010/09/15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拋磚引玉是真的嗎?示範對不同創造力者的影響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美宇 /2010-07

本論文旨要 在瞭解不同的示範類型對於低創造力個體和高創造力個體在問題解決作業上面的表現有何不同的影響。本論文利用三個實驗並使用「新七巧板作業」來作為實驗的的 素材,瞭解個體在問題解決作業上其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非固著的表現。三個實驗皆顯示,示範只會對低創造力受試者的變通力有所影響,但高創造力受試者 的表現並不會受到示範的影響。在第一個實驗時,我們發現到低創意示範會降低低創造力受試者的創造力表現。再來,雖然在實驗二中發現對低創造力受試者而言, 給高創意示範和沒有給示範有一樣的表現,但是,在實驗三時我們卻可以發現到說,如果先讓低創造力受試者做一段時間的問題解決作業後,再看高創意示範的話, 低創造力受試者的表現會不但會比控制組好,且會和高創造力受試者一樣好。這就表示,高創意示範的效果必須要在低創造力受試者先做過一段時間的作業之後才會 表現出來。簡言之,不同的示範類型會對低創造力個體有所影響,而高創意示範所給予的訊息則是會在低創造力個體有先做過一段時間的問題解決後才會被發現。

世界上首款創造力訓練機推出

2010年09月03日 07:37 來源:北京晚報

近日,中國創造力教育產業聯盟在北大舉行第一次會議,聯盟由教育、IT、出版等跨界行業整合,將對國家競爭力產生重大積極影響。聯盟推出了最新上市的創造 力訓練機,據介紹,這是世界上首款用來開發兒童腦力,訓練兒童創造力的產品,全面運用教育科研成果,結合少年兒童的大腦發育特點,設計了數千款國際領先的 教育軟體,並且研發了運行這些軟體的硬體設備,從語言,視覺、觸覺、聽覺等多方面調動大腦的創造性思維。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Knowledge@SMU From imitators to inventors: China’s changing innovation landscape


Long derided as an economic entity happier to copy than to invent, the number of patents filed and assigned in China has been growing at 13% annually in the two decades to 2006, with a total of 1.1 million patents awarded. Private enterprises, after a slow start, are now leading the charge in securing an ever bigger number of patents, especially after 2001. Individuals, meanwhile, are the second most prolific group. What causes this surge in patent applications? What are some of the issues involved? SMU management professor Kenneth Huang details findings from a recent study.


http://knowledge.smu.edu.sg/article/1309

Amabile 新作:Creativity

Beth A. Hennessey & Teresa M. Amabil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Annu. Rev. Psychol. 2010. 61:569–98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creativity is essential to human progress. If
strides are to be made in the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arts, we must
arrive at a far more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its
antecedents, and its inhibitors. This review, encompassing most subspecialties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and focusing on twenty-first-century
literature, reveals both a growing interest in creativity among psychologists
and a growing fragmentation in the field. To be sure, research into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has grown theore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sophisticated, and researchers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from an ever-expanding variety of disciplines. But this expansion has not
come without a price. Investigators in one subfield often seem unaware
of advances in another. Deeper understanding requires mor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based 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 that recognizes
a variety of interrelated forces operating at multiple levels.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IDEO's Jocelyn Wyatt on Design Thinking for Social Innovation

Author of popular SSIR feature to speak at 2010 Nonprofit Management Institute

Since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Winter 2010 issue, Design Thinking for Social Innovation has received more hits than any other article on the SSIR website. This feature, authored by IDEO's Tim Brown and Jocelyn Wyatt, discusses how design tools—which have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enhancing the look and functionality of products—are now being used by nonprofits to tackle more complex problems, such as finding ways to provide low-cost healthcare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October, Jocelyn Wyatt, head of IDEO's Social Innovation group, will expound upon this concept of design thinking at the annual Nonprofit Management Institute, sponsored by SSIR and the Association of Fundraising Professionals. Drawing from her work at IDEO, a design and innovation consulting firm, Wyatt will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in the social sector and share the process and tools of design thinking. She will provide fresh examples of innovations from the developing world that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mmunities globally. Attendees will have an opportunity to discuss how they have applied elements of design thinking within their own organizations and what the effects have been.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獨力研究成絕響?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七十三期】2008.11.01

只要翻閱近期《自然》雜誌,便不難發現多數研究報告是由多人合作發表,其實今年到目前為止,《自然》雜誌刊出約七百篇研究,其中僅六篇由單一作者寫就,其他知名期刊情況想必相仿。

這種情況由來已久,據長期研究科學界發展的學者指出,獨力研究遞減的現象已持續數十年,許多研究者雖然分隔兩地,但志趣相投,與過往不同的是,今日網路資料庫可廣納數百萬篇研究,還有各種分析工具可使用,將彼此相關的知識體系串連起來。

各種因素造就了今日科學界合作發表的風氣,也影響研究團隊的成敗,研究經費資助機構尚未依據這種風氣來決定經費誰予,不過研究者較以往更願意提出暫時性的研究結果。

首先研究者必須自問:究竟是否要與他人合作?單一作者的研究雖然鮮見,但是否會因此提高論文的引用衝擊?為尋求解答,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家烏茲(Brian Uzzi)與研究同事分析自一九五五年以降,共兩百多萬件專利與近兩千萬份研究,結果發現在五○年代初期,引用次數較高的研究報告多由單一作者完成,但後來局勢逆轉,差距也愈來愈顯著。烏茲表示,「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前,科學家孤獨坐在實驗室研究的形象很鮮明,但如今已大不同。」

烏茲不清楚轉變原因為何,但絕不只是受科學界技術日益複雜影響,因為在只需紙筆的數學或人文學科亦然;也不只是因為網路出現,合作發表研究在網路來臨前業已存在,電子郵件誕生亦未造成可觀變化;多人研究也未必就增加了未來老王賣瓜的機會,縱然排除統計中的自我引用,合作發表研究獲引用次數仍然較多。烏茲懷疑可能與各學科專業化日深有關,從而導致趨勢有變:研究人員長久以來常相互交換意見,過往學科範圍較小,掛名作者與否並非成就指標,名聲是因口耳相傳起落,對於誰提出精闢見解,每個人也心知肚明;但如今學術圈廣大無邊,此種私下交流已難發揮作用,人們除了要爭取口碑,也得列名在白紙黑字的研究作品中。

縱然要選擇合作對象,該找同行攜手?抑或跨領域搭配?究竟該建立長期關係?抑或不斷更換研究夥伴?

研究顯示,這些問題需經仔細權衡後決定,並無明確教條可依循,研究團隊揉合了專業、多元、傳統、新意,才能達到最成功的境界,研究人員也在努力求取其間平衡。

一九七五年至二○○五年間共有四百二十萬份研究發表,烏茲及研究團隊從中選取樣本,依據研究人員獲引用次數為各大學分級,結果證明研究者若與同等級或更高等級機構的人員合作,研究成果獲引用次數便較高。

烏茲六月份在英國一場會議中表示,「跨界合作與研究成果的優劣似有關聯」,英國瑪麗皇后大學的潘札拉薩(Pietro Panzarasa)在同場會議中指出,他分析了二○○一年英國企管研究範疇內,八千三百六十位作者完成的九千三百二十五份研究報告,結果同樣證實跨機構研究的平均引用衝擊較高。

中間地帶

潘札拉薩的研究亦探索論文專業程度,首先分析報告關鍵字,其次分析合作發表者涵蓋學術領域的廣度,他指出,社會科學家對於專業化的見解分歧,「雖然對產量及所得有利,但證據亦顯示做通才要付出代價」。潘札拉薩掌握的資料亦認為,獲引用次數最多的報告作者,大多時是與自己同一學科內的其他研究者合作,要不就是那些與許多跨學科研究者的合作者。但假若作者既非專在一個領域,跨足合作涵蓋的領域範圍又有限,論文獲引用次數通常最低。

潘札拉薩表示,「高度專業化有助提升學科內的名望與掌控知識趨勢,而廣泛合作則可利用不同學科的各種資訊,但若身處這兩極之間的灰色地帶,除非擁有優秀的跨學科處理能力,否則最好還是固守既有學科比較安全。」

最成功跨領域作者尋找的合作對象,通常也常與他人合作,形成緊密的社會網絡。潘札拉薩認為,若這種同仁間的聯繫消失,身處其中的研究者必會在眾多資訊洶湧間滅頂。

不過他在分析後亦發現,高度專業化的研究者只需稍微拓展視野,即可完成更多屢獲引用的論文,這也像是社會科學家所說的「中介者」,將少有互動的研究者或知識領域串聯起來。在潘札拉薩的樣本中,專業中介者所促成的研究論文都廣獲引用。

「參與計畫的大學總數愈多,研究無疾而終的機率愈高」。
—–康明斯

從以上研究成果看來,若決定要展開跨領域合作,吸納愈多主題與研究者進入團隊似乎愈好,但實際不然。上述分析都是在尋找已發表作品中合作發表模式,故一開始便帶有偏見,因為這些研究只專注於已發表的論文,換言之,若研究團隊成員過於廣泛,也可能導致失敗命運。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康明斯(Jonathon Cummings)追蹤逾五百件計畫,這些計畫都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訊科學的研究計畫贊助,也都組成橫跨自然、社會與電腦科學界的團隊,康明斯發現成員背景最多元的團隊平均而言效能最低,「參與計畫的大學總數愈多,研究無疾而終的機率愈高」。

研究作者網絡的美國哈佛醫學院數學家亞貝斯曼(Sam Arbesman)指出,若將跨領域研究視為高風險、高報酬事業,便能理解上述現象,「多元不等於更好,結果可能會走向極佳或極劣的兩種極端」。不過仍有方法能降低失敗風險,康明斯發現,主要研究者如果以往具備合作經驗,研究成功機率便會提高,因為成員已歷經相互熟悉的初步階段,康明斯表示,「彼此熟悉便已具備極大價值。」

展現天分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訊科學研究計畫負責人伊雅可諾(Suzanne Iacono)說,「我們能分辨出哪些計畫是急就章而成,我們可不會把一千五百萬美元獎助金,給予從未合作出成果的團隊」。現今的計畫都要求提案必須包括團隊組成方案,伊雅可諾則表示,「我想更了解為何加入更多的學科,知識產出品質反倒下滑。」

每個人只說彼此想聽的話,卻遮蔽了研究表現的真相。

合作研究成敗之間的界線很微妙,人們通常不易察覺,因為成熟的團隊常會盡力尋求共識、避免爭端,學術網絡研究者稱之為「共鳴室」,每個人只說彼此想聽的話,卻遮蔽了研究表現的真相。

為避免停滯不前,科學家建議研究團隊應不斷注入新血,最理想人數則取決於團隊規模,匈牙利科學院物理學家帕拉(Gergely Palla)與其研究團隊去年發表研究,分析在arXiv系統發表的物理學研究作者網絡,結果顯示若成員流動比例較高,總數約二十人的研究團隊可維持時間較長;但若團隊人數僅三至四人,則以穩定為重。帕拉認為在大團隊裡,人員進出在所難免,但若沒有大幅變動,團隊便可延續,當然這與成果品質未必相等,但帕拉表示,「很難想像長期研究結果會是一堆垃圾。」

人員流動對小團隊也有益,西北大學科學家亞馬拉(Luis Amaral)與團隊為研究作者與他人合作經驗,收集自一九五五年至二○○四年間,包括社會心理學、經濟學、生態學、天文學的三十二本期刊,十一萬五千位作者發表的近九萬篇論文,發現在高影響力的期刊內,重覆合作比例明顯較低。

亦參與這項研究的烏茲指出,人們選擇合作夥伴,通常有兩種不同選擇,一為經歷與資源豐富的高知名度人士,另一為擁有大量時間與能量心力參與的新手,關鍵在於如何求取平衡,烏茲說,「依據經驗法則,團隊中最好有五至六成為重覆合作者,六至七成為現職研究者,如此研究便可以橫跨四大學科領域。」

不僅科學界如此,百老匯音樂劇亦有相同現象,通常需六位專家合力完成一齣音樂劇:作曲、作詞、撰寫對白、編舞、導演與製作人,在最叫好叫座的音樂劇裡,創意團隊成員流動率不高,亞馬拉認為或許在任何集體活動中,都有類似影響結果的團隊法則,「但我們還需要大量資料進行分析」。

許多不同機構都希望烏茲提供最佳組織規模建議,他說,「有大學校長致電,問我該投資在哪些領域」;企業也在尋求組織工作團隊的訣竅,創投業者想知道下個熱門領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代表想了解,這些研究是否有助於決定贊助對象;烏茲也獲邀前往《自然》與《科學》雜誌,兩份期刊都希望能找到引用衝擊最高的論文。

最先發表的引用最多?

論文引用與學術地位之間的模糊關係也令人注意。現有趨勢為論文獲引用次數愈多,就容易吸引更多引用,但其中並未考量品質問題。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家紐曼(Mark Newman)九月於網路上發表的文章,指出研究在引用上「先驅者優勢」的效應,結果發現與研究品質無關,在新領域先發表的論文獲引用次數比後進者多。他提到,「若說得較極端,科學家若希望名聲大噪,針對來年熱門領域發表品質平庸的論文,效果可能比在今年熱門領域發表卓越論文更好。」

當然還有其他網絡因素必須考量,美國印地安納大學的波納(Katy Börner)研究網絡與資訊視覺化,他分析自一九八二年至二○○一年美國國家科學院論文集內所有論文,發現美國作者較常引用鄰近地區學術機構的論文,她說,「每位研究者均閱覽無數,但到了要彙整引用書目,作者會考慮未來和誰見面比較容易。」

此種因素成為利用網絡分析的一大阻礙,國家衛生研究院系統評估部門主管杜蘭(Deborah Duran)指出,目前無法運用此種技術判斷合作發表研究的可能成效,「我們能看出模式,但不明白意義何在。」

田納西大學的理論生態學家葛洛斯(Louis Gross)亦認為,「計算引用數很難評估社會網絡效應,網絡分析確有潛力,但仍需整合大量社會科學,才能公平應用這些分析結果」。葛洛斯亦分析歐盟委員會的獎助金申請案,他指出,歐盟的考量在於若獎助機構過度鼓勵國際合作,將阻礙機構與成員國內部的發展。

不過杜蘭主張,學術網絡研究並不會成為「科學管理的新顯學」,國家衛生研究院已運用Discovery Logic公司開發的資料探勘工具,分析獎助金、論文、引用專利與產品間的關係。杜蘭認為,學術網絡研究未來可用於追蹤新構想的散佈、尋找資訊傳遞最佳模式,或針對人脈廣闊的個人開發新研究主題。

科學家真的可利用這些研究成果,讓才能與天賦發揮至極致嗎?亞馬拉表示,這類研究或可幫助新進科學家不再過度重視引用數,找到更有利於學術發展的研究團隊。目前獨力從事學術網絡研究很困難,不僅需要訂購ISI等資料庫,還得擁有大量電腦計算功能,都不是一般研究生網絡搜尋所能企及;不過現狀即將改觀,波納的團隊將釋出分析學術網絡的開放碼工具,讓研究者可利用Google Scholar等免費軟體,再搭配印地安納大學資料庫裡,共兩千萬篇論文、專利與獎助金資訊,甚至包括書目檔案。

無論科學界合作研究策略如何調整,總會有獨力研究的空間,學術網絡研究之父普萊斯(Derek de Solla Price)於一九六三年指出,若當時趨勢持續不墜,到一九八○年獨力研究在化學界就會絕跡,許多學科或許很接近這個情況,但絕不可能完全終結獨力研究。佛萊曼(Matt Friedman)是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研究生,也是《自然》雜誌今年六篇獨力研究論文中,其中一位作者,他表示,「在科學研究路途上,必然會有他人相助,但知道自己能由始至終的完成研究仍令人欣喜,這證明自己有能力從事科學研究。」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新書:日常創造力與人類特質新論:心理的、社會的和靈性的觀點

內容簡介

什麼是日常創造力?它是一種能力、一種策略,也是一種過程。就能力而言,它是與日常生活和人格特質密切有關的部分,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未被發展,甚至很遺憾地未受到注意。本書編者暨先驅的創造力研究者露絲.理查斯寫道:「日常創造力……是人類得以真正存活的基礎。有了日常創造力,無論是養育孩子、給朋友建議、修繕房屋或計劃募款活動,我們都能夠變通地適應環境、即興創作,以及試驗不同的選擇。」

  在這本啟發思考的合集中,一群跨領域的傑出思想家針對下列──開發「日常生活的原創性」──提出他們的想法:採納創造力會如何改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對世界和自我產生新的思考及體驗方式。他們指出創造力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活在當下,修正我們對個人和社會層次的人類特質之看法,找出靈性的意義,以及最終在充滿急迫逃戰的世界裡改變我們對人類生存及繁榮發展的典範。既不是枯燥的論文也不是手冊,這本文集收錄創造力領域的最新研究,生動地檢視日常創造力的現象和過程,以及它對自我、社會、政治、人類及文化演化、人類未來等方面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由於本書合著者皆是各方創造力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任何對於創造力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本書獲得有意義的思考啟發,進而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營造更豐富有趣的人生。

作者:露絲.理查斯(Ruth Richards)

  露絲.理查斯(Ruth Richards博士是取得全國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和教育心理學家,同時也是加州舊金山市塞布路克研究所(Saybrook Graduate School)的教授、麻薩諸塞州貝蒙特鎮(Belmont)麥克林(McLean)醫院的兼職助理研究員(暨麻薩諸塞總醫院的兼職助理心理治療師),以及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治療系講師。理查斯博士多年來一直研究臨床上和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創造力,並曾出版創造力與社會行動、靈性發展等方面的著作。她是〈生涯創造力量表〉(The Lifetime Creativity Scales)的主要發展者,此量表取材廣泛且率先成為評量一般人日常創造力的工具。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快樂腦:學習愛迪生的五種創新思考法

資料提供 / 馬可孛羅文化

《快樂腦》:學習愛迪生的五種創新思考法
Innovation Like Edison-The Five-Step System for Breakthrough Business Success
作者:邁可.J.蓋爾伯(Michael J. Gelb)、莎拉.米勒.卡蒂考特(Sarah Miller Caldicott)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

你一生中所需要的好運全都在你的想像力中,等你去發掘。想像力是你心中的小工廠,能將意念能量轉為成就和財 富。──拿破崙.希爾

實踐法2:培養魅力型樂觀主義

  愛迪生「對所有實驗都保持樂觀看法」,讓他在逆境中持續不懈,拒絕把「意外結果」稱為失敗。他認為人們太快放棄,與成功失之交臂、轉而接受失敗。他 說:「我們最大的弱點就是放棄。成功的必勝做法就是再試一次。」

  即使遭遇慘敗,愛迪生還是保持樂觀。1914年,西橘中心六棟留聲機新工廠發生大火,另有七棟建築同時遭到毀壞,六十七歲的愛迪生平靜地目睹這場災 難。堆放易燃電影膠捲的庫房起火,波及木造的留聲機工廠,然後火焰又迅速延燒到周遭幾棟水泥建築──二十世紀初,人們相信水泥是防火建材。愛迪生有什麼反 應呢?他聲明他會在十天內重新開始製作留聲機唱片,並立刻著手安排重建計畫。

  愛迪生的損失包括實體結構、留聲唱片錄製、製造設備和其他財產,預估總額高達七百萬美元──相當於今日的一億六百萬美元。建築物部分獲得兩億美元的保 險賠償,再加上愛迪生公司的自保意外險賠償,還需要愛迪生自掏腰包補足差額。他二十二歲的兒子查爾斯立刻到現場陪伴父親,心想愛迪生可能承受不了打擊。結 果,卻意外看到父親對他微笑,請他去找米娜來,說她此生不會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景觀。

  愛迪生面對火災不畏縮的態度更突顯了他深植於心的樂觀個性。保羅.伊斯瑞描述:「別人眼中的災難和失敗,他卻能從中找到機會,把它視為改良新方向的契 機。」愛迪生提到重建留聲機工廠時,表示可以「利用亨利.福特最新改良的工廠設計」,而福特是當時最頂尖的現代工廠設計大師。愛迪生說:「我要修建水泥建 築,希望能重新妥當安排機械設備,以便善加利用福特先生的設計。」


  愛迪生的樂觀創造出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人們為他著迷。他為同事、顧客、廠商、記者和投資人激發信心。即使面對窘境,愛迪生也能讓人們對他信服。 例如,愛迪生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研究儲電池,整個實驗沒有出現一次理想結果。同事瓦特.馬洛瑞(Walter S. Mallory)問他,為什麼沒有結果還堅持要發明新的儲電池,愛迪生快活地說:「結果!哎呀,老兄,我得到了一大堆結果。我知道幾千個無法奏效的事 情!」愛迪生把負面事件視為必然成功之途的暫時倒退。

  「魅力」這個字意指「擁有吸引別人的超凡能力。」愛迪生的魅力型樂觀主義讓能夠他吸引各界支持他的發明。他的正面態度激勵了贊助者,所以他能夠在經濟 無虞下,持續鼓勵所有員工和顧客。他的投資人之一,丹尼爾.奎格表示:「你的聲音和信心滿滿的臉孔,總能鼓勵我們振作精神。」


  愛迪生成為公眾人物後,他的正面觀點有了更廣泛的影響。他在國家遭遇困境時,起身鼓勵全國。他說:「要勇敢。我在商界看過多次蕭條。美國總能以更強 壯、更繁榮之姿重新站起來。我們要像祖先一樣勇敢。堅持信念!勇往直前!」這番話讓各行各業的人全都振奮起來。

  愛迪生最喜愛的劇作家莎士比亞說過:「我們心中的懷疑是叛徒,讓我們害怕嘗試、失去我們可能獲得的好處。」愛迪生很能體會這句話的真理。他的樂觀主義 驅使他嘗試各種改變世界的創新,並創下成功。心理學家凱倫.霍爾尼(Karen Horney,1885-1952)在二十世紀初針對樂觀主義進行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她發現,多數人只要決心全力以赴、達成某事,最後都能成功。研究指 出,人們所謂的「失敗」,多半是懷疑心作祟,讓他們有所保留、太快放棄。就像愛迪生說的:「幾乎每個人在有了構想、執行遭遇瓶頸時,就感到氣餒。這還不是 氣餒的時候。」他又說:「人生的失敗多半是因為人們放棄時,不知道成功已近。」


  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作者馬丁.賽立曼(Martin Seligman)博士研究樂觀主義近三十年。他的研究進一步驗證了愛迪生法則。根據賽立曼所言,樂觀主義者在人生各個領域所得到的結果要優於悲觀主義 者。研究指出,樂觀主義者不管是在學業、人際關係、運動場和職場上,表現都比較好。他們對於感冒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較強,他們擁有較長久、快樂的人際和感 情關係,他們較快從疾病和傷害中復原。樂觀主義者賺的錢遠比其他人多。賽立曼指出,相較之下,悲觀主義者技能比較高超,並且能夠精準地分析眼前問題。悲觀 主義者認為樂觀主義者只是還未看清事實。不過,雖然樂觀主義者喜歡把世界看得太過美好,但長期研究證實,即使在樂觀主義下出差錯,還是會有好結果出現。

當悲觀主義看到以上研究結果時,他們會說:「哦,好極了,我注定一輩子失敗。我知道我毫無指望。」好消息是,他們並非毫無指望,因為賽立曼強調,樂觀 主義是可以學會的。它是你個人創新認知力的要素。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專業C: 木瓜王楊乾德:優質才有競爭力

木瓜王楊乾德:優質才有競爭力
20100629 14:51:30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9日電)

今年獲得全國木瓜比賽冠軍的屏東高樹鄉農民楊乾德,帶領高樹鄉第65產銷班農民以農藥安全管理栽培,楊乾德今天說,面 對ECFA,農民更要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才能有利多。

昨天,楊乾德與產銷班的7名木瓜農共同集貨3公噸的木瓜,由高樹鄉農會與貿易商合作,將這批木瓜外銷到中國大陸。

楊乾德表示,這家貿易商4年前就找上他,因他的木瓜單價較高,沒有合作,後來發現他的木瓜輸出後,品質良率達95%,所以再度找上他。

楊乾德這次將外銷交由高樹鄉農會處理,自己負責召集農民集貨。因內部運作問題而停滯10年外銷業務的高樹鄉農會,新任總幹事謝朝景上任後,有心發展地方產 業,楊乾德於是將這次木瓜外銷中國大陸的事務交給農會。楊乾德說,這是為了地方產業,要打出高樹木瓜品牌。

種植木瓜10年的楊乾德,4年前開始以農藥安全的栽培管理種植木瓜,並取得生鮮水果、蔬菜衛生管理規範認證GAP及ISO(國際標準化組織)認證,他的木 瓜這幾年都是外銷日本,去年開始外銷大陸。

楊乾德說,木瓜早列在前一批外銷中國大陸的22項水果零關稅裡,但因海南島有種木瓜,價格比台灣的木瓜便宜很多,台灣銷往中國大陸的木瓜只能走高級路線。

楊乾德說,面對ECFA,農民應該要自立自強,提升產品的品質,因為大陸也會有便宜的農產進口,在互相衝擊下,如果品質沒有提高,最後自己有可能成為被 「打趴」的對象。

楊乾德所說的提升品質,是提升到國際的水準。他說,除了要走向農藥安全管理外,也要落實防災設施的興設,重視儲運和包裝,做到ISO的系統性品質管理及持 續的追溯及改善;只要眼光放遠,一定可以做得到。

楊乾德說,基因改造農作物種了10年後,土壤就不能再生產,台灣是種植非基因改造的木瓜,而且以網室栽培來抗輪狀病毒,泰國木瓜現正為輪狀病毒所害,所以 台灣的木瓜比鄰近國家要有優勢。

楊乾德目前帶領第65產銷班與農會合作,要將高樹農藥安全木瓜的種植面積,由現今的16公頃擴充至明年的20公頃。楊乾德說,整個高樹鄉木瓜種植面積是 100多公頃,高樹有好山好水,種植木瓜有優勢,他希望能打出高樹木瓜的品牌。990629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2009 年十項最佳生命科學創新技術

作者: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文章來源:The Scientist Pg.41-47, 2009年12月23日
發佈時間:2010.02.25

在工業界,2009年可能是艱難的一年;但是對於生命科技而言,它是創新的一年。The Scientist雜誌評選了十項最佳創新技術,簡列如下。

第 十名:三維細胞培養(CELL CULTURE IN 3D)
由Hamilton公司開發的桌上型BioLevitator,結合培養箱和離心機 成一個單位,是首批三維細胞培養系統之一。 這項技術開創了一個三維的細胞培養,更接近體內環境。BioLevitator還可以使研究人員以較少的時間培養更多細胞。他們的合作夥伴公司 Global Cell Solutions,開發了一種內襯蛋白質獨特的微載體,有利於細胞在三維表面生長。 BioLevitator可同時在四個管中進行細胞培養,內部的磁鐵可以保持細胞懸浮和均一。多蛋白質塗層可支持不同細胞系。在培養過程中,可監測每個管 中的二氧化碳,溫度,細胞密度和pH值。當培養完成時,所有的數據可以透過BioLevitator的USB端口傳輸到電腦進行分析。

這 個價格35,000元的小型多功能儀器還具有環保的好處,因為它比傳統二維系統更加有效率,可減少使用腐蝕性化學品和實驗室器材。Hamilton公司, 以BioLevitator每星期培養四千萬個倉鼠卵巢細胞估計,每年可以節省成本百分之六十。

第九名:蛋白表現的新配方(NEW RECIPE FOR PROTEIN EXPRESSION)
合成基因被認為是達到高效蛋白表達最具成本效益、及時、且靈活的工具。蛋白表達是 現代生物技術研究最基要的一環。由於不同的密碼子可以產生相同的氨基酸,科學家們在編碼(翻譯)蛋白質的時候可有無數的組合供選擇。有些組合比其它組合產 生更好的結果。通常,研究人員使用傳聞證據來選擇某一組密碼子,為達到蛋白表達最佳化,卻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現在,加州的公司DNA2.0的科學家們發 展新的設計規則系統,基於實際基因特徵來預測最佳組合密碼子。該系統發表在九月份的《PLoS ONE》(4(9): e7002),生產蛋白表達優於以往的方法10倍。

該小組設計、合成、以不同的基因組對兩種不同的蛋白質(一個 DNA聚合酶和一個單鏈抗體)編碼,並根據產生最多蛋白質的密碼子,開發出一種設計原則來預測最佳化蛋白表達的基因組合。

第八名:代謝 的新測量儀(NEW MEASURE OF METABOLISM)
麻州的Seahorse Bioscience發明的XF96分析儀,是第一個能夠測量細胞中兩個主要的能量傳導途徑的儀器:細胞線粒體呼吸與糖酵解。這樣就能夠提供對於細胞代謝 過程全面的了解,以及在疾病狀況下程序如何出差錯。

在XF96開發之前,科學家們依靠克拉克電極技術測量細胞的耗氧量,既耗時,所提供的 訊息也很有限。現在,只需要35-90分鐘,這個XF分析儀就能夠測量氧氣消耗──這是線粒體呼吸的指標,以及細胞外酸化──這是糖酵解的一個副產品。經 過在微孔板分離出小量的細胞,儀器可以用光學生物感測器測量溶解氧和pH值的變化。使用儀器的96孔盤,研究人員可以測試多達四種藥物對細胞的新陳代謝的 影響,理解細胞的生物能量變化。目前售價為10-20萬美元,儀器首次於 2009年1月上市,目前全球擁有 400多個客戶。

第七名: 序列捕獲新工具(NEW SEQUENCE CAPTURE TOOL)
科學家們擁有大量珍貴的數據,30億鹼基對!但是沒有辦法使用,因為基因 組過於龐大且凌亂,研究人員無法完全分析這些信息。總部在德國的公司febit,設立了HybSelect,利用基因晶片,集中在基因組中對特定疾病具關 鍵角色的區域。這項技術已經被用於研究癌症,多發性硬化症,愛滋海默氏症和糖尿病。

第六名: 多功能顯微鏡(ALL-IN-ONE MICROSCOPES)
Olympus引進兩種新的多功能顯微系統:FluoView FV10i,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共聚焦顯微鏡,可用於對樣本建構三維影像;還有FSX100,自載有螢光和明視野顯微鏡,是在美國可以購得的第一種此類顯 微鏡。這兩個系統都把照明系統,顯微鏡,可移動的檯子,和照相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簡單的小盒子。這和傳統的裝置不同,小巧又容易設置在任何地方。這個裝置 另外一個好處是一般必須在暗房裡操作的螢光顯影,可以在實驗室裡不必關燈操作。此外,這兩種顯微鏡完全是「軟件驅動」,這意味著他們是非常合乎邏輯的,即 使是第一次使用也很容易上手。

第五名:鋅指蛋白(Zinc Finger)產生「基因剔除」(knockout)大鼠(ZINC FINGERS CREATE KNOCKOUT RAT)
Sigma-Aldrich在2008年的一項競賽靠著他們的CompoZr, Zinc Finger nuclease(ZFN,鋅指核酸酶)拿了銅牌,它可以啟動雙鏈 DNA在特定位置斷裂,剔除甚至一個鹼基對。2009年,該公司根據這個成果繼續發展,生產「基因剔除」大鼠。

美國威斯康辛醫學院的研 究人員使用Sigma量身特製的鋅指核酸,產生了第一批的「基因剔除」大鼠,其中一些有螢光蛋白表現而發綠光。現在老鼠之外的嚙齒類可以發展成特定人類疾 病的模型供研究之用。

第四名:可以量化的數碼相機(A CAMERA THAT QUANTIFIES)
細胞生物學家經常需要 測量和比較蛋白質產生螢光的量,捕捉在細胞膜上同位置進行的事件,並描述病毒的進入,他們往往使用電子倍增電荷耦合裝置(EMCCD, electron-multiplying charge-coupled device)相機來量測這些現象。但是,根據所設定的計量,這些裝置所給的數字是隨意的單位,不同的相機和不同的時間就有差異。這意味著圖像數據,不論 是同一實驗室或不同實驗室所得成像數據是沒有可重複性的。

Evolve相機,藉著測量結果的圖像的單位光電子使圖像數據量化和具可重複 性,螢光蛋白發出的光子或是反射的光子觸及相機的感應器就被計量。如此可以達到量化和標準化的結果。

第三名: 利用光操縱細胞(MANIPULATE CELLS USING LIGHT)
通常情況下,對光敏感的植物蛋白光敏色素 (phytochrome)和它的聯結夥伴,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PIF, phytochrome interaction factor)在回應紅光後,連結在一起就轉移到細胞核,紅外光會打破這個聯結。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修改了基因,使兩者被激活時,移動到細胞膜 (而非細胞核)。然後,他們把PIF聯結到一個細胞骨架蛋白上。當空間定位脈衝紅光活化PIF時,PIF反過來又激活了細胞骨架蛋白,因此可以重塑細胞 (Nature,461:997-1001,2009)。光敏色素把光轉換成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可以把PIF鏈接到任意數量的蛋白質,使這個 系統比其它的光控制系統更適用於廣泛的細胞程序。

研究小組提把光敏色素突變體和PIF質粒(plasmid)交給Addgene,一個非 營利質粒庫,便於在科學界供應質粒。研究者可以索求質粒每個約 65美元。

第二名:快速病原體辨識(QUICK PATHOGEN ID)
當面對一個未知的,致命的病原體爆發傳染時,任何延誤都要付出生命代價。在20世紀90年代,一個政府辦的生物防禦會議上,被提供最好的病 原體檢測辦法,還停在革蘭氏染色。

當時David Ecker在Ibis Biosciences,一直在用質譜儀,測試候選藥物結合RNA的能力。透過質譜儀比較結合的RNA和未結合的RNA(較輕)的分子量來作。他想,為什 麼不使用質譜儀,根據其不同的重量來識別基因組? 訣竅在於設計病毒或細菌的基因組的保留區的PCR primers,使它們成為一整類病原體的共同部份。被夾在primers和被PCR放大的基因組的部份,因其差異可被用來區別每個子類病原體。 雖然這個裝置還沒有被批准進行臨床試驗或診斷,它已經被用於測試病毒,法醫鑑定,和其他應用的基本突變率,包括美國海軍和美國疾病管制局用來檢測新流感 H1N1病毒。

第一名:以蛋白質誘導多能性(PLURIPOTENCY FROM PROTEINS)
2009年最令人興奮的 創新,是以最普遍使用的技術重組細胞成為類似胚胎的狀態。加州La Jolla 的Scripps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完全避免基因改造,只用蛋白誘導小鼠胚胎纖維細胞多能性。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iPS cell)技術真是一項突破性的發現,而基因改造在實際應用上則會造成極大的障礙,其中包括可能導致疾病,如癌症。

該研究小組掙扎了近 2年才找到正確的條件和各成分完美的結合,包括Shinya Yamanaka的四個轉錄因子的蛋白質形式,以及已知會提高重新編組效率的組蛋白去乙酰酶抑製劑(Cell Stem Cell,4(5): 381-84,2009)。該技術還沒有商業化,但正在開發中。 他們不予評論其成本,只說這將取決於最終應用的技術。基本的應用,如毒理學測試和試劑的發展是在低端市場的價格規模,更先進的藥物開發和細胞治療應用的費 用較高一些。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瑪丹娜資助的永續女子學校

來源:2010年3月號MY LOHAS生活誌

一向引領潮流的流行音樂天后瑪丹娜(Madonna),近年不但開始投身公 益,接連認養兩個馬拉威幼童為養子,甚至還愛屋及烏,成立了Raising Malawi公益基金會,投入馬拉威貧童教育與救助方案之餘,也開始開辦起一所綠色學校。

這所即將座落於馬拉威首都利隆威(Lilongwe)的女子學校Raising Malawi Academy for Girls,預計在2012年會完工,屆時可容納450位學生,在這裡學習環境保護、生態復育的相關課程。

這所學校是由紐約建築事務所Studio MDA所設計規劃,將是一座充滿永續概念的校園建築。不僅利用建築物屋頂的太陽能面板,提供校園內所有的能源所需,雙屋頂的設計,更利用了空氣 力學,讓每間教室都擁有良好的通風,而無需使用空調設備。當然,大部分的建材,也都將就地取材,充分運用馬拉威當地的資源與環境特色。

此外,兩座人工溼地結合污水處理循環再利用的系統(Greywater recycling),將可以滿足校園所有的用水需求,而不必擔心乾旱季節缺水的問題。

大面積的屋頂與遮蔽,可以讓教室避免太陽直射所產生的高溫。

在這座女子學校所在的46公頃土地上,預計將會有圖書館、行政大樓、餐廳、體育館、健身中心、運動場、30間教 室,12棟宿舍以及18個教職員宿舍。

讓女性變成是未來馬拉威永續農業推動的主角,當然是這所女子學校重要的任務所在。一間流行天后贊助 的綠色學校,未來將不只作育更多環保英才,更希望替馬拉威的未來,找到永續的生命力。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當發明家遇上藝術家

【經濟日報/張庭庭/20100608】

文創MBA 重邏輯的左腦企業家與重創意的右腦企業家,找到共通語言,腦力激盪的產品必令人驚豔…

創業者的類型有很多,例如業務型(擅長銷售)、點子型(擅長企劃)、領導型(擅長整合),而最容易在經營上觸礁的,通常是創作型與技術型。前者是藝術家性格,太縱容右腦,以致常流於天馬行空而忽略功能現實;後者是發明家或工程師,太依賴左腦,往往拘泥於產品細節而缺乏市場想像。

在一次講課時,有位學員上台練習自我行銷。他的產品是自動升降曬衣竿。衣服洗好後掛在及胸高度的桿子上,按個鈕便自動上升,衣服即可迎風招展,省時又省力。桿子是特殊金屬所製,此設計擁有專利還得過獎。

他介紹完後,我幫他做現場市調:「有興趣購買的人請舉手?」教室裡約八、九十人中,大約一半舉了手。我接著問了A君產品售價是多少?「1萬4,000 元」。隨即再問現場學員:「願意買的人請舉手?」這次一隻手都沒有。A君現出悵惘神情,承認每次一講到價格,顧客即掉頭離去。

行銷說故事 足感心

當時我的母親剛過世不久,我腦袋閃過一個畫面:70歲的母親堅持自己洗衣且篤信天然日曬,拒絕使用乾衣機,洗完衣服都得吃力地用撐桿把衣服頂到高高的曬衣架上。對於關節退化的老人家來說,每次洗晾衣服都是一次舉臂維艱的工程,但他們大概都不會向無此體會的晚輩訴苦。我想,如果母親還健在,我會買這個產品給她。於是我把這個想法說出來,並且三問大家:「願意買給母親或婆婆的人請舉手?」半數的手再度高高舉起。

用1.4萬換來自己省一點力氣似乎不怎麼划算;用1.4萬元買到母親長期的快樂與舒適,則值回票價。前者是左腦的算計,後者是右腦的召喚。

數字、圖表、分析、邏輯、法則、功能、效率、講道理等,是左腦的管區,而文字、畫面、感應、直覺、想像、情境、情感、說故事等,則是右腦的地盤。

絕大部分的人只有其中一邊比較發達,而在我們向來偏重左腦鍛練的教育體制下,除了有藝術細胞或走創作型態的人之外,通常的情況是左腦壓過右腦。

專注研發 忽略市場

常遇到此類中小企業經營者,努力投入研發或找尋獨特貨源,產品功能幾近完美,尺寸規格一應具全。他們常見共同問題是:包裝粗糙、網頁死板、圖片單調、文案生硬、沒有品牌或是品牌名稱拗口,廣告預算亂槍打鳥,簡言之就是無法感動消費者,上門顧客通常是熟客或行家,我稱他們為「左腦企業家」。

相反地,有另一群經營者,通常從事時尚或藝術領域,才華洋溢,令人驚豔,但對數字毫無概念,不知成本為何物,網頁很美麗但動線規劃毫無章法,購物流程曲折離奇。陌生顧客容易被吸引上門,但成交卻往往大費周章。我稱他們是「右腦企業家」。

有個客戶「MagStorY磁貼童話」,是藝術家與發明家的組合,而且是父女檔合夥。

女兒是充滿藝術氣息的漫畫家Momo,作品有年輕人的俏皮,也有抗拒長大的童真,以及隱藏在逗趣圖案背後的深層哲思。Momo因將柏楊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改編成漫畫版,一夕之間打響了名號。

而Mo爸對軟性磁鐵教具的熱中無人可比,不管是拼圖、模擬釣具、幾何教材,只要客戶說得出來,他就做得出來,對於品質的講究,也讓他輕鬆贏得歐美知名教具業者的OEM訂單。

品牌洗禮 左右均衡

只是一頭栽入研發生產,卻疏於關照市場的風吹草動,近兩年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用低價來搶單,甚至模仿他的設計,讓Mo爸磁鐵教具的業績失血不少。此時女兒 Momo繪畫與編故事的天分成了最佳救贖,功能實用的軟性磁鐵配上生動活潑的彩繪漫畫,成了擺脫OEM魔咒,自創文創品牌的契機。

但問題也來了。父女倆都沒有品牌行銷的概念,對於定價與成本結構更是霧煞煞。剛開始接觸他們時發現,一個只注意美感與故事,一個只重視功能與品質,更嚴重的是,產品在設計前,沒有先思考這要賣給誰,賣到哪裡去以及要賣多少錢。

兩人思考邏輯的契合度跟血緣關係恰成反比,合作初期如同雞同鴨講,好在親情是最好的黏著劑,加上顧問從旁溝串,反而激出許多有趣且具市場性的點子。

先是女兒Momo上完品牌課程,慫恿爸爸也接受行銷新知洗禮。兩人有了共通的對話基礎後,接下來是一連串左腦與右腦對話論戰,其間其他同學也加入討論與思辯,有時面紅耳赤,有時低頭沈思,但慢慢起了化學變化,後續出來的產品也愈加令人驚豔,甚至打樣一出來,就有人要下訂。這也讓磁貼童話順勢開發出客製化商品的市場。

這場父與女、左腦與右腦的對話仍在進行中,而親情的溫暖與善良的天性,讓「磁貼童話」的產品除了創意,更多了感動。

(作者張庭庭是SOHO品牌邦創辦人,http://blog.soho.com.tw/)

Mr.6 文章精選

  1. Wal- Mart推出史上最大員工學位計畫,其他人得靠自己再給白天工作一個夢
  2. 看比爾蓋茲評蘋果
  3. YouTube 出2則精彩廣告參加坎城比賽,「不貪心」的人反而更厲害!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Marcus Buckingham: 活用我的工作天才

工作占去我們每天最精華的時間,手頭上的事,大大操縱了我們的幸福指數。
面對每天滾滾而來的挑戰,你曾經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嗎?
能 力不足這件事並不存在,你應該懷疑的是,自己是運用能力,還是弱點在做事?

一項針對八千多個團隊進行的研究結論表示:儘管有很多方 法可以讓員工全心投入工作、激發他們的優秀表現,如:好好挑人、告知期望、適時讚美、定義使命等,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每位員工適材適用,發揮自 己天賦的工作能力。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教大家活用自己的能力。

訪問兩百萬人:「你在每天的工作中,發揮自己能力的時間有多少?」回答「多數 時間」的人只有一七%。十個人,只有近兩個在發揮自己的能力,你,是那兩個其中一個嗎?

請你回想一下,最近有沒有哪個時候,因為太專注工作而忘記 時間?那個時候,就是你在發揮能力的時候。這個感覺如果持續,將會非常奇妙:不用上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很想上班;上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熱愛接受一 切挑戰。

雖然還在同一個位階,感覺好像更高遠了些,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但是又沒有那麼舒服。下班後,感覺真實、滿足、有價值。這就是希臘 人說的「幸福」(Eudaimonia)──貢獻自己最拿手的事物,享受傑出帶來的大滿足。簡單地說,就是成就感。在這些時刻,工作變得非常美好,我們因 為工作朝氣蓬勃。

你的工作,是否讓你感到幸福?如果不是,為什麼?你知道問題出在哪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明眼的盲人,身陷其中,卻渾然不知其 因。如果你常常因為工作痛苦、覺得日子難熬,或者正處於職業倦怠期,書裡的六步驟訓練將會讓你擺脫泥濘、揚眉挺身,豪氣施展自己的工作能力。

來源: 商智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時尚業如何詮釋創新?

本月份GQ美麗佳人報導的幾項時尚產品可運用創造力或創新理論來解釋。這些時尚產品的特色在於「掌握生活風格,重組創意元素,提供人們其他有趣的生活想像」。

掌握生活風格,重組創意元素

NIKE AIR MAX 主打以創新詮釋經典Gucci 創意總監Frida Giannini的靈感謬斯來自於Mark Ronson常用的元素(奶油西裝、圓點背心、協調的波爾卡點運動鞋)。美麗佳人也有許多例子,以「沁涼編織」系列產品為例,便是透過擴散思考(即水平思考)想像沁涼編織如何與各項產品結合(如:帽子、衣服、背包、背心、涼鞋等),其他如「糖果甜心」、「螢光潮」也都是運用同樣的創意思考方法。

提供人們其他有趣的生活想像

另一個特色是提供人們關於人與器物(各項創意產品)的想像。這些想像或許很實用導向,或許很能滿足個人風格,也或許是提供了個人過去從所未有新奇的、有趣的體驗。GQ便以數位產品為例,邀請名人談一談他們與數位產品的互動。

最經典的例子之一是 i pod及i phone為例。Apple幫人們創造了隨身聽及手機的其他樣貌與使用方式,我們也可以透過Apple app store下載各項程式,運用個人的創意再次創造更符合個人生活風格的數位品味。

Mr 6: 創新的用意--讓人「記得」

看著我的小孩,常常想,他們長大了,那個世界會流行什麼?

在我成長的世界裡,企業剛好很崇尚「創新」。創新是顯學,我在史丹佛念書的時候,剛好這顯學達到最頂點,所以 「innovation」像是校園口號,課堂上會說、校刊上會講、廠商的DM會寫……到處都是這個字。

而創新又是什麼艱澀的學問!其實,它是一個簡單不過的動作,產出一個「前所未見的東西」,愈前所未見愈好、愈沒有包袱愈好,讓人驚豔,就是創新。當 時,「創新」的流行真是如火如荼,創新就像「萬靈丹」,公司不善,創新改造!競爭激烈,創新突圍!什麼都是靠「創新」來勝利。彷彿是過度壓抑之後的大爆 發,那是好幾世紀的正確答案的找尋、找遍了正確答案之後希望再成長的渴望,不過,也因為「創新」這種東西,好像沒什麼深度,所以,注定好像也只是一場「流 行」,過後就不見了。


全文請連結至 Mr 6.網站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HBR: 模仿比創新更有價值 by Oded Shenkar

全文請參考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四十四期

Oded Shenkar研究發現,模仿並沒有受到重視。模仿對企業成長的重要性,可能高於創新。模仿並非不動腦筋地重覆別人做過的事,而是明智地探索因果關係。

Oded Shenkar詳細檢閱重大商業模式創新的相關研究,以及包含歷史和神經學等八項科學與學科的突破性研究。在所有案例中,他發現模仿是進步的主要根源,即使企業主管與學者經常忽略了那些進步。他還發現,優質模仿難度頗高,而且需要聰明才智與想像力。

Oded Shenkar為俄亥俄州立大學費希爾商學院教授,著有《模仿者:聰明企業如何靠模仿取得策略優勢(Copycats: How SmartCompanies Use Imitation to Gain a Strategic Edge, HBP, June 2010)。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作家與批評家 / 閻連科


作家與批評家不是同行中的朋友,更不是一個單位中的一對情人。他們是被文學捆綁在一起的一對夫妻,過不得,散不得;和不得,也離不得。

閻連科1958年出生,是 中國小說家也是魯迅文學獎得主,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駐校作家。 「作家與批評家」一文大量了「比喻」及「類比」的方法,將抽象、陌生的概念具體化,這兩種方法也是創意思考常見的技法。

作家與批評家(上)
作家與批評家(下)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情緒影響心臟健康?

作者: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文章來源:賓州大學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2/100216101322.htm
發佈時間:2010.04.09

心形巧克力及紅色氣球到處可見,在五顏六色的氣氛中,提醒著大家情人節即將到來……盡量不要在計劃情人節的時候壓力太大,因為保持正面情緒是維護心臟健康的一項投資。

賓州海狸保健中心主任及註冊護士McDanel指出,心臟健康是個複雜的問題,涉及了很多因素,包括遺傳、生活方式之選擇,甚至情緒。有些情緒,例如憤怒、憂鬱、焦慮,如果成為長期的情緒狀態,尤其會對心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McDanel解釋,一般人都知道,「憤怒」會使血壓上升並惡化心臟健康,但現在科學家們更發現,「憂鬱」和「焦慮」與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有密切關連。在最近發表於《國際老年精神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的一項研究指出,高達60%的慢性心衰竭病人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罹患焦慮症(anxiety)的比率則較低,最高只在45%左右。他們發現,同時患有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人亦加增了死亡的風險。

發表於2009年12月的《心臟病新觀點》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Cardiology)的第二項研究則提出了「憤怒」與心室性心律不整(ventricular arrhythmias)的關連機制,心室性心律不整是心臟兩個下心膜和心室的一種不正常跳動。該研究報告指出,憤怒的感覺可能改變細胞的電性,使心臟壁及心肌的收縮組織變厚。這個電脈衝變化,會導致科學家們稱為 T波的變化(T-wave alteran),或尖峰心電圖上心跳高波浪及突起(spikes)。T波的大突起或突然的變化,使醫生觀察得到心室性心律不整的情形。

如果情況持續下去,這些不正常的節奏,可能導致稱為心室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的危險情況,其每分鐘心跳在100或以上。如果不加以治療,這會進一步轉變成心室纖維性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或完全雜亂的電性活動,而導致心臟無法輸送血液。過去在美國估計約有0.1-0.2﹪因心臟疾病的問題而發生猝死,每年大約超過三十萬人死亡。尤其是在因心肌梗塞後,恢復狀態的心室心搏過速及心室纖維性顫動病患族群容易發生猝死。心室心搏過速(VT)及 心室纖維性顫動(VF)與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病變、藥物中毒、電解質不平衡等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一般所謂的心臟病發作以致於死的病例,大部份便是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發作合併心室顫動或心室性頻脈。

然而,我們可以稱愛是疾病的解藥?愛、友誼和社交聯誼這樣正面的情感,可以改善健康狀況嗎?McDanel認為是這樣的。而且已有許多研究表明,在健康危機時擁有愛心支持網的患者,比那些沒有支持的患者產生更好的結果。在一項針對澳大利亞老年人長達10年的研究中也發現,在研究期間,那些擁有大群朋友網的比那些朋友少的,其死亡率低了22%。

McDanel表示:「友誼和支持性的社交網可以幫助人們度過疾病或情緒艱苦時期。我們必須以整體的方式來醫治病人,除了治療他們身體本身的疾病、改善其飲食和運動外,並要提供各種方法使他們更好地管理情緒。減輕壓力、憤怒及孤獨,是情人節的最佳菜單以及每一天的健康食譜。」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TED Apr. 2010 Adora Svitak: What adults can learn from kids

不知你是否知道,曾經登臨TED講臺的不僅僅有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大人物,也有 一些平時可能不為人知的小人物。但小人物也往往有其獨特的故事,比如有人講述了他做風車發電的故事,有人講述了他作為少年軍的故事,還有人講述他給孩子做安全教育的故事。

今天介紹的,是來自TED2010的一個演講,演講人阿朵拉·絲維塔(Adora Svitak)今年才12歲,但她已經是多本故事集的作者。她的演講相當有震撼力,也頗為值得大孩子們反思。

Adora Svitak: What adults can learn from kids

朵拉演講一開始就似乎要對平時被人看低而憤憤不平。她特別不喜歡小孩子氣這 個詞,想想看,當別人說你小孩子氣的時候,那是一種很好的感覺嗎?但在阿朵拉看來,恰恰是那些最瞧不起小孩的大人更需要向孩子學習。那麼孩子身上有什麼值得大人學的呢?

些孩子曾通過他們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表明,那些做出改變世界的舉動的也可以是 小孩。比如安妮·弗蘭克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往往會說小孩子思想單純,甚至是常常責怪小孩子,認為他們不能理性的思 考。但阿朵拉指出,也許恰恰是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思維,才是我們現今這個社會最需要的(音樂家Bob Geldof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很多人有非常不錯的想法,但往 往因為一些環境或其他因素的局限,而不能邁出實際的行動。但小孩子則往往毫無畏懼,他們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一個他們渴望的未來,並且為了追逐那個夢想,想做就做,這也許確實值得大孩子學習學習。

朵拉還舉了一個小孩子做玻璃模型的例子,來說明孩子的無限創造力。華盛頓有 一家博物館專門為小孩子搞了一個創造力大賽,孩子只需把他們心中想像到的形象通過畫筆或其他工具畫出來,而後玻璃師傅就會幫助他們把那種形狀的玻璃吹出來。你看看那些精彩的作品,就能明白孩子的想像力是多麼豐富(不知你是否還記得肯·羅賓遜爵士的TED演講裡提到的那個畫上帝的女孩?)。

朵拉還提到說,大人應當不僅僅成為孩子的老師,也應當成為孩子的學生(所謂 教學相長?)。因為孩子也有很多東西大人可以學,並且雙向的學習所帶來的效果往往是最佳的。

後,提到未來,阿朵拉說,大人們需要為孩子創造優良的成長環境——使得新成長的一代可以超越老一代——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取得進步。也許作為小孩子,他們得到傾聽的機會確實太少了,阿朵拉最後提出呼籲,希望所有的大人都能聆聽小孩子的心聲,因為孩子才是明日世界之主人。

(本文取自: TED中国粉丝团)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創意人的撞牆期

棋士張栩4/8在產經新聞主辦的第四十八屆十段圍棋賽中衛冕十段頭銜。在「天生棋才:張栩的故事」書中提了幾個感人的故事,內容是關於名師遇高徒時的興奮與愛護,這兩位名師是林海峰(張栩的師傅)和沈君山(張栩的乾爹

其實,他也曾經下定決心與圍棋告別

民國八十二年春節過後,東京冬雪漸殘,張栩卻無法等待早春,他敲了林海峰的房門:「林老師,我不下棋了,我要回家!」從此一個多月,完全不摸棋子, 連一向鍾愛的棋書也不碰,展現絕情決裂的決心。

張家父母氣極敗壞從台北趕來,林海峰只說了一句說:「尊重孩子的決定吧!」父母將張栩帶出林家住進旅館,多天勸說仍然無效,張栩決心要讓自己的生命 在此轉彎。

兩老無奈,只得帶張栩去向林海峰辭行,林海峰神情平和,看到三年心血毀於一旦,忍不住連嘆:「可惜!可惜!」

第二天一早,張栩醒來找棋盤棋子,原來昨夜他在夢中妙手連發,下了一盤好棋,想擺一遍。父親嚴肅地對他說:「你連夢中都能下棋,你今生注定與棋結 緣,我再給你兩天時間想清楚。」張栩在旅館苦思了兩天,內心的交戰,驚心動魄,不亞於盤上廝殺。兩天後,張栩走出困局,重新輕叩了林老師家大門。

林海峰看著自己的關門弟子回頭,他告訴張栩:「這種事本來就要你自己想清楚,你的心情大家都經歷過,都經歷過。」張栩有從無聲處聽驚雷的震動,原來 自己的心情轉折,林老師全都懂得,林老師當年也是這樣熬過來的,可能比他更苦悶,這般慘綠的撞牆期,是棋士必經的磨練吧!



另外一個有趣的新聞
兩位名師與張栩的對話,這些內容對創造力研究有一定的啟發。


沈:林老師(林海峰)是身教重於言教,我是言教多於身教。業餘的老師和職業的老師不同,我教他要馭棋而不馭於棋,棋理可以為你所用,但不要被棋給迷住了。

張:林老師對我幫助最大的一句話,是我入段(進入職業初段)前,他告訴我:不只是在棋盤前才能研究棋,更重要的是腦子裡有棋盤,隨時可以在腦海裡解詰棋(一種刻意安排的棋局,有巧妙的必勝手法)、復盤(指賽後再現比賽的過程,自我檢討),生活中任何時間都可以練棋,坐車、睡覺前都想想棋,棋力隨時在增長。 就是人棋合一的境界吧。

問:聽說張栩到日本之後、在入段前,有過一段低潮期,沈校長特別到日本鼓勵他?

張:當時我差不多十二歲,在日本要入段之前的競爭很激烈,打了幾年的段位賽,我覺得前途茫茫,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升段。我十歲就到日本拜師,住在林老師家,那時也有點寂寞、低潮。

沈:那時我要到美國,到東京停下來看張栩。林老師很嚴,張爸爸又不能去看他(張父:那時跟林老師約好,張栩升段前不能看他。)只有我這個師兄(沈君山是林海峰的師兄)能去。那時候張栩不想下棋,是遇到撞牆期了。

我告訴他愛因斯坦的故事。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E = mc2之前,因為做不出來,還生了一場大病,就算這麼偉大的人也會遇到撞牆期。這不算什麼。

在他棋士三個階段,我有三句話送他。第一是「追二兔不得一兔」,要專心做好下棋這件事,不要分心。接下來是「出名容易,成名難」。一旦出名天下知,但成名要像林海峰,維持聲譽四十年!這才是不容易的。第三階段是:「莫因身在最高層,遂教浮雲遮望眼」。既已是名人,要如何在這境界把自己、未來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