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院士歷數13種學術不端專家集體炮轟SCI崇拜症

論文抄襲、學術腐敗、教授官僚化……在9月8日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

與9月8日“科學道德建設論壇”相呼應,在近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舉辦的“大學文化與思想解放高層論壇”上, 中國高校如何避免論文抄襲、學術腐敗、教授官僚化帶來的尷尬,怎樣看待大學所面臨的文化、精神缺失現象,也成為專家熱議的話題。

院士歷數13種學術不端

專家集體炮轟SCI崇拜症

“科學道德建設論壇”有20余名兩院院士參加,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歷數當下科 學界存在的13種違反學術道德的不端行為: 論文造假、抄襲愈演愈烈;靠拉關係爭項目和經費;評審成果造假;偽造學歷及SCI引用查詢證明;報獎搞包裝、搞運作;為應付評估檢查集體作假;搞“應試科 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門把管理權力利益化等。

學術界的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許多國家和地區以被SCI收錄及引證的論文情況來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崇拜症,也遭到與會專家集體炮轟。

目前,高校評價體係只看論文數量、刊物級別,輕視成果實際價值和影響力,導致出現“農技專家到田間的少了,在計算機上種糧食的多了”等現象。至于論文抄襲,更屢見不鮮。

被譽為“SCI之父”的尤金·加菲爾德博士9月中旬首次在中國亮相時表示,SCI是一個國際標準數據庫,但是單純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科研人員是不合適的,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更是不合適的。

杜祥琬院士說,“我一生就寫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現在只能算一篇論文,按照現在的學位標準,可能連碩士學位都得不到。”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為此開出“藥方”:“要堅持教育與懲治相結合,將已經發生的學術不端事件作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學術造假者為自己的不端行為付出高昂代價,讓他們在科學研究的領域再無立足之地。”

  侵佔他人成果達51.2%

半數以上人周圍有學術不端

中國科協不久前曾發布了5年一次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覆蓋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調查發現,有43.4%、45.2%和42.0%的人認為,“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和“一稿多發”現象相當或比較嚴重,認為“侵佔他人成果”現象相當或比較普遍的比例更高達51.2%。55.5%的人表示,確切知道周圍的研究者有過至少一種學術不端行為。

被調查者認為,導致學術不端的主要原因是:現行評價制度驅使(30.3%)、社會大環境(21.7%)、監督機制不健全(18.4%)、研究者自律不夠(12.8%)、處罰不嚴厲(8.0%)、學術規范教育不夠(3.3%)、學術規范及規章不明確(3.2%)。

  首先要改上課“計件工資”現象

還要改領導與教師爭項目獎金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應該擁有很多的大師而不只是很多的大樓或大官。”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師大博士生導師顧明遠認為,大師除了知識之外,還要有引領學界的精神,大師的主要精神就是求真。現在大學裏大師不多,有的教師為了排名、獲獎,學術研究不惜粗制濫造。

顧明遠認為,大學教師除了知識外,還要有個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來引領學生。“教師堅持優良學風不只是個人修養問題,還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問題。大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四個字:求真、育人。”

顧明遠提出,大學很多現行的東西需要改變,首先要改變“計件工資”的現象,不要一 堂課多少錢,一篇文章多少錢的算,大學應該實行年薪制,鼓勵教師坐冷板凳。其次,做學問不一定要出書,更重要的是求真。現在好多大學領導和教師爭項目、爭 資金,教改也是校長牽頭,這種風氣不能再下去,需要改變。

  教師簽署學術誠信承諾書

新生第一課了解學術道德

今年秋季開始,新加入清華大學的教師、博士後以及所有科研人員,都要簽署一份學術誠信承諾書。雖然承諾書只有132個字,但它卻是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幾十位委員參與修改,並經主任辦公會反復討論通過的。

新學年,北大、清華、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在新生入學第一課上,就邀請學者主講學術 道德。例如,北大學術道德委員會、教務部和研究生院一起設計學術道德課,新生不僅學習基本學術規范,還能了解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各院係根據本學科特 點,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對新生進行學術規范教育。

我國高校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事件屢禁不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學術常識。美國有本《芝加哥手冊》,內容涵蓋學術規范的基本要求,細化到論文中如何引用別人的結論等。

教育部今年3月首次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明確學術不端行為包括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偽造注釋;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學術不端行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