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廢棄石油桶蓋變身海地鐵雕

【記者陳琬如/嘉義報導】

  一般人可能認為石油桶鐵蓋是淪為回收的廢棄物,但在中美洲的海地<註一>,石油桶鐵蓋雕刻是種藝術品,更是海地人維持生活的技能之ㄧ。現在石油桶蓋雕刻,在台灣也可以看到。

 

 海地汽油桶鐵雕-諾亞方舟。

記者陳琬如/拍攝

   石油桶鐵雕在海地屬於常見的手工藝術品,但在台灣十分少見。一年多前,從事硬體工程的楊先生,偶然在一家咖啡店看到石油桶鐵蓋雕刻,覺得風格非常特別, 便積極地蒐集相關訊息。之後,他成立石油桶鐵雕工作室,進而引進、買賣海地的石油桶鐵蓋雕刻。海地的石油桶鐵蓋雕刻的色澤原本是深咖啡色,因其顏色不能吸 引台灣的收藏者,楊先生將這些鐵雕送進工廠加工,上底漆和面漆,增加紅色、金色和綠色的緞面光澤。石油桶鐵蓋雕刻是半立體作品,裱上框甚至加上書法,就能 充滿著文藝氣息。

  石油桶鐵蓋雕刻源自於海地,是鏤空且半立體的手工鐵雕刻。圖案以螺旋、彎曲的形狀為主,雕工精細,內容多是大自然的 花草動物、傳說故事和海地的宗教信仰故事,雕刻風格是歐洲的鄉村風混合著非洲的狂野圖騰。製作過程先將汽油桶的蓋子和底部取下,燒掉桶上的油漆和殘餘化學 物質,將桶身和蓋子打平,用錘子和鑿子慢慢捶打出圖案。創作者依照汽油桶蓋的形狀來創作,某些作品上還依稀可見桶蓋上原本開口的形狀。創作起源是1950 年代,一位美國教師De Witt Peters在 Croix des Bouquets鎮,發現當地鐵匠用古老鑄鐵方式做十字架,而鼓勵當地的鐵匠利用鑄造和雕刻的技藝從事創作,加上海地全國的廢石油桶都運到此丟棄,石油桶 雕刻便開始發展。

  民眾楊憑恩表示,一開始看到這些作品,不知道它們是石油桶蓋雕刻成的,只是覺得造型很特別,聽過介紹,知道作品淵源 後,對石油桶蓋雕刻的接受度才提高。目前要接觸石油桶鐵雕的管道不多,可透過網路訂購或到台北的海地駐華大使館參觀。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四年級余慧珊認 為,台灣社會大眾欣賞藝術品的廣泛度不高,常是有名的作品才叫藝術品,沒有名氣的作品則少有人欣賞。藝術品常需要經過推廣、包裝,甚至廣告才能增加知名度 和社會大眾的接受度。

  從不起眼的石油桶蓋,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品。代表海地文化的鐵雕是藝術家用心雕刻出來的作品,值得仔細欣賞。

  <註一>海地,全名為海地共和國。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西班牙島西部,曾被西班牙、法國殖民,1804年獨立。目前動亂頻傳,聯合國派維安部隊進駐。

資料來源: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24794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藝術碩士是新的MBA :Steve Jobs 交棒 Jonathan Ive

藝術碩士是新的MBA (The MFA Is the New MBA)

2008/05/21

如果要替Apple設計師 Jonathan Ive 接下 Apple CEO 一職找背書,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應屬哈佛商業評論(HBR) 的「藝術碩士是新的商學碩士 (The MFA Is the New MBA) 」,與 Business Week 暢談 IDEO 的封面報導 「設計的力量 (The Power of Design) 。這兩篇文章不談 Apple、Steve Jobs 與 Jonathan Ive,但卻能夠詮釋設計師足以當家的美感經濟時代。

在「藝術碩士是新的MBA (The MFA Is the New MBA) 」文中,作者Daniel 開場就以哈佛商學院為靶,說明進哈佛商學院不是很難的,因為UCLA的藝術系更難進,因為「當哈佛MBA錄取率達10%之際,UCLA的藝術學院只錄取 3%」。事實上,這個錄取率也打敗最難錄取的 Stanford MBA,因此也就打敗了全世界的MBA課程。

文中談到的另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則是麥肯錫( McKinsey ) 聘請MBA的比例,自1996年的61% 降到(約2004年)的43%。這是量的改變,也是質的改變,因為連設計名校IIT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也標榜念藝術,也可以進 McKinsey,McKinsey 不是設計公司,而是第一名的諮詢公司,也是眾名校MBA們,最想進的公司。

從哈佛商學院的錄取率到麥肯錫的MBA比例,都在陳述一個轉變中的現在與未來,如標題的「藝術碩士是未來的商學碩士」,也就是美學與藝術,在未來的商業活動與經濟發展中,有更重要的角色。雖然目前心中沒有藝術家變成執行長或最高階經理人的經典例子,但我仍相信這股趨勢已經在業界醞釀中。

雖然發動吸塵器革命的設計師創業家 James Dyson,常被認為是一個經典案例。我對 James Dyson 的設計與創業家精神十分佩服,也十分地享受 Dyson 吸塵器,讓看起來只有三成骯髒的地板,卻能吸出十足成就感,而不費吹灰之力。
雖然前有 Dyson 的案例,但是大家期待更 Apple 也由設計師 Jonathan Ive 接手,如果他能接下

Steve Jobs 的擔子,大概是最能詮釋「The MFA Is the New MBA 」一語的精神,即便 Jonathan Ive 其實不是 MFA。

替 Jonathan Ive 背書的,還有IDEO。美國商業周刊也曾以大篇幅的封面報導,談論IDEO的崛起,及其所代表的「設計的力量(The Power of Design)」,足以和麥肯錫McKinsey在創新諮詢服務領域的市場競爭。當IDEO能夠以設計思考的專長,能夠與 CEO 搖籃之的麥肯錫顧問公司競爭,也就代表著 Jonathan Ive 夠資格接下 Steve Jobs 的肩上的擔子。

資料來源:美感經濟與風格社會的對話

紐西蘭創意教育無所不在

人少地偏的小國紐西蘭,立志要成為世界的創意發想地。它如何從小學開始,讓創意生根力推創造力教育的台灣可借鏡什麼?

文/施君蘭

天下雜誌 第332期

打開電腦,紐西蘭南太平洋出版社(South Pacific Publish)總裁尼爾秀出一張代表紐西蘭教育精神的圖片:一隻肥滋滋的羊帶著微笑,奮力跳馬背。牠跳過的是一隻狼。

 「我們要讓世界想到紐西蘭時,不只有牛羊,還有很棒的創意教育,」他急於把紐西蘭的教育推向國際。  在全世界,包括台灣,都強調創造力教育的同時,紐西蘭從中小學開始,就從生活與教學不斷啟發學生創意。  早晨十點,奧克蘭的Chelsea School小學正進行早茶時間。孩子拿著家裡自備的點心,有的滿嘴巧克力,有的抱著球,在又大又綠的草地上滾滾跳跳。十二度的南半球冬天,卻有許多孩子赤著腳在草地上玩耍。  滿頭大汗的金髮男孩踢著足球,尖叫著衝上半山腰。他的頭髮用髮膠高高梳起,隆成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最有名的刺蝟頭。 思考讓大腦茁壯  親近自然、運動、遊戲,是紐西蘭孩子最簡單,卻也最接近創意的第一步。紐西蘭的孩子從小跑步、打球、騎腳踏車……,每個人都會好幾種運動,開放的空間讓頭腦不受約束。  

創意的教育也在教學中落實。與台灣一樣,紐西蘭也正在嘗試將創造力教材融入課程。擁有六五○位學生的Eastern Hutt School小學,近年在二十八位教師中增設一個特別職位,新編置一位教師專教「思考技巧」(thinking skill)。「孩子會學到如何思考,以及解決問題,」一口標準英國腔的校長黛安說,「我們希望孩子能有面對未來問題的能力。」  走進教室,草綠色的牆上貼了紅、白、黃、藍的圖片卡,大大的英文寫著:「思考讓大腦茁壯」(Thinking Grows your Brain)。  

趁著下課空檔,一頭金色短髮的女老師凱莉翻開課本。課本內不是課文,而是許多練習題。比如說,什麼是回教?孟加拉在哪裡?恐龍是怎麼長大的?……。孩子從大範圍開始寫,地區、位置、特色、人口,凱莉能從回答中,看到孩子怎樣思索、鋪陳問題。  除了練習,凱莉特別強調思考有方法。牆上貼了「思考的六頂帽子」,內容是大家熟知的「5W1H」:who、where、what、when、why、how。  凱莉大學學設計,同學都在從事藝術工作。但她轉了跑道,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  她說,自己從小只被灌輸很多知識,卻沒有教她怎麼想,她不希望孩子們重蹈覆轍。「這不太容易,」她坦承,「但一定要做。孩子應該學習讓點子落實的方法。」  鼓勵孩子落實自己的點子,也是紐西蘭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方式。  走到校園另一隅,今天是角色扮演課的點收時間。不到二十人的班級裡,個頭最高大的男學生整張臉塗得慘白,戴上一頂黑色亂髮,眼睛抹著大藍與大紅,他要扮演的是美國老牌搖滾巨星。  

站在教室前面,大男生有點害羞,在班上同學大聲鼓噪下,他按下音樂,假裝手握吉他,甩頭晃腦唱起重金屬搖滾,老師被逗得呵呵笑。她一面看表演,一面在筆記型電腦上叫出評量指標表格,快速寫下評語。  負責授課的老師是社區老師,她每週到學校一次,也在社區中的二十個中小學巡迴授課。溫妮說,上課時,孩子可以盡情表現他們的瘋狂點子,「但一週只有這天可以這樣無法無天,」她笑道。  她上課時不用費心管秩序。課堂上另有一位行政人員,負責維持秩序、點名,孩子弄濕衣服、覺得不舒服,這位行政人員都會處理。  紐西蘭的中小學,平均每兩位教師,就配有一名專職行政人員。他們的工作是讓老師專心教學,不必理會日常瑣事。每年政府也有預算補助,不像台灣老師要兼顧教學與生活,負擔很重。 國際學生增加刺激  此外,與台灣最大不同,紐西蘭從小學開始就收國際學生,人數約佔全校十分之一。孩子從小接觸各國學生,增加文化刺激,這都是創意的來源。  紐西蘭基督城一所中學的地理課中,學生正在作報告。上台的紐西蘭孩子高舉著地圖,中間是一名泰國學生介紹泰國。孩子們很高興有國際學生加入,帶他們看見完全不同的世界,台下還有印度、馬來西亞的學生。  

從生活、教學到教育體系的支持,紐西蘭全力培育具創意的下一代。台灣的創造力教育,也需要給老師更多支援,提供更包容的環境,尊重孩子的多元聲音

第一屆人文與創意產業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6/4舉行

主題:人文與創意之交融、創意教學與實務、人文與藝術、人文與教育、創意產業發展
時間:2009年6月04日(星期四)舉行
地點:台灣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國秀樓
詳細內容請參考研討會網站

天籟

世界創造力與創新週:4/15-4/21

創造力週是為了慶祝我們具有想像與創造的能力,並且能使這個世界變的更美好。Do what you can, do what you like. There’s only one rule: do no harm. 更多有關世界創造力週的消息,可以連結至 Buffalo state 創造力中心網站

政大成立創造力講座

【記者章文/簡維宏報導】政大今天宣布將募款兩千萬元,成立「創造力講座」,敦請吳靜吉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人。今天的成立儀式由捐款人代表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致贈一千萬元的象徵款項給政大校長吳思華,並進行吳靜吉講師「上座」的儀式。

吳靜吉在演講中幽默的說,他之所以願意以自己的名義募款成立創造力講座,主要是因為「為人不為我」,以及希望退休後還有「被利用的價值」。

已年七十歲的他也指出,自己對創造力的思考方向是:臨老入「花」叢,要催促、催化百花齊放,並樂見政大能領先推動創造力的學術研究。

政大校長吳思華在致詞時也特別強調,創造力學門屬於新興專業領域,相關推廣研究工作需要長期持續資源投入,因此政大推出「創造力講座」十年認捐計畫,總募款目標兩千萬,目前已經募到七百八十萬元。

他引述吳靜吉教授民國六十一年入政大擔任教職時的履歷表的話說:「雖然有飯吃、有衣穿、有笑容,但人能為大事著想、不為小事吹毛求疵,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樣的快樂往往超過突然發現學術問題、領悟答案以及欣賞藝術所帶來的興奮。而最痛苦的是以愛為名,卻從事自私自利的活動,以及以教育為名,卻扼殺了創造力。

吳靜吉表示,放眼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藝術文化之後,「創造力」已經是新的公民權,也是所有公民都應該享受的權利。每個人出生以來就有創造力,國家應該保護人民的創造力,而人民也有貢獻創意的給創意給社會的義務。

「創造力講座」具體目標將包括:進行開創性的創造力基礎研究、豐富創造力領域內涵;推動各專業領域的創造力應用研究、開發創新潛能;及推廣創造力養成教育。
資料來源: 台灣醒報(2009-05-01)

飲一口雞尾酒爆米花吧

在美國Kansas City,Cary Silverman發覺大學生總愛偷帶酒到電影院去。所以因此他將啤酒與米花結合,發明了各種酒味的爆米花,還有人因此而醉了呢。搞不好以後連看電影都會說「眾人皆醉我獨醒」了。更多關於本文的報導可參考:Drunk with creativity, Missouri student develops alcohol-flavored popcorn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國科會龍門計畫送優秀生出國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國科會培育人才推出新作法,在「龍門計畫」中,希望由上而下,針對國內發展所需要的關鍵領域或選定國外優質研究機構,遴選優秀人才送到國外深造。

國科會主委李羅權昨天在中研院院士季會中發表演講,表示現今國內學生大多是在國內完成學業,與國際接觸少;希望4年後,到國外研修的研究生與博士後研究員突破3000人。
其中,國科會新推出「拋光計畫」與「龍門計畫」。

拋光計畫目的是在鼓勵國內優秀學者參與國際學術組織,以及學術活動,發揮台灣的國際影響力。

李羅權舉例表示,像是在國際學會取得重要的位置,或是在國際期刊擔任主要的編輯,都可以提升台灣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此外,國科會推動的「龍門計畫」,希望由上而下擬訂年輕研究人員赴國外的培育計畫。李羅權說,將選擇國內科技發展所需要的關鍵領域或國外優質研究機構,與這些機構簽約,談定要送多少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或教授去做研究。 國科會也計畫增聘尖端科技和未來重點產業的博士後研究員數額,從目前占專題計畫件數的6.6%,提升到一成,約1900人次,以養成高階人才。

除了國際學術交流,國科也積極推動兩岸科技合作。現在兩岸科技人員每年約交流700人次,以民間學術交流為主。

未來推動重點工作,包括建立兩岸共同議題的補助機制,落實實質的研究合作,每年新增一個合作研究議題,以民生防災為重點。還將推動高層級科技官員互訪,建構穩定交流機制。

The Most Innovative Countries

The top ten innovation friendly companies, according to a recent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report:

Singapore
South Korea
Switzerland
Iceland
Ireland
Hong Kong
Finland
United States
Japan
Sweden

This 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by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and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 The study ranked 110 countries on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tax policies, education systems, infrastructure, and number of patents issued.
Of course,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One of the variables is “R&D tax credit” (which I agree with); another is “Taxation level” (which I’m more skeptical about…do lower taxes result in more innovation? The answer depends on your political leanings). And some of the factors are not defined, like “Trade policy” (which trade policies do they count as “innovation favorable”?) “IP policy” (ditto) and “Immigration policy” (ditto). But they have captured a broad range of factors, from “Workforce quality” to “Infrastructure quality.”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1,000 executives, they came up with a list of the top strategies for generating innovation. Two of them are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s that I advocate in my book GROUP GENIUS: (1) Use outside sources of ideas, and (2) partner with suppliers for new ideas. These executives said that the single most critical factor was finding a skilled, educated work force. Many of the executives were critical of today’s schools. The number one recommendation of the report was “Strengthen the work force” by improving education. Regardless of the details, we can all agree on that.

資料來源:http://keithsawyer.wordpress.com/2009/04/09/the-most-innovative-countries/

台灣第一個小劇場 蘭陵劇坊30歲

台灣第一個小劇場 蘭陵劇坊30歲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09/05/04

開啟台灣小劇場運動的蘭陵劇坊昨夜歡度30歲生日,倏忽而過的30年光陰,透過影像與口述,歷歷在眼前! 蘭陵創辦人吳靜吉昨天過70大壽,他一手創辦的蘭陵劇坊雖已被視為「散了」20年,但一群分散在劇場界、學界、電影界、文創產業界的老蘭陵人。

昨天為了吳靜吉生日重新聚首時堅稱:「蘭陵沒有解散」,如同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所說是「開枝散葉」,當年成員如今各自開創地位舉足輕重的劇團,在學界、電影界也各據一方。如今台灣劇場界每年締造50億產值,吳靜吉則被冠上「劇場產業之父」封號。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昨天語帶哽咽說,吳靜吉給了他藝術生命,如同他戲劇生涯的父親,他懷念當年在蘭陵所做的戲劇訓練,同時有20多雙手為他按摩「集體關懷」,啟發他往後創作。蘭陵從未公開宣告解散,因此「它沒有解散」。

文化總會會長馬英九總統昨天也親赴蘭陵之夜並頒獎給吳靜吉,馬總統說,蘭陵創辦時他在國外,當年中美斷交、年底又發生美麗島事件,讓他心情頗感複雜。他說,中華民國建國的理念沒能在大陸實踐,倒在台灣實踐不少,文化界的努力也功不可沒。

一向妙語如珠的吳靜吉則說,獎不是頒給他個人,而是他所代表的一群人。30年前,一群年輕人熱情地想從戲劇中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戲劇就是他們的生命」。蘭陵時代叫秀秀、劉靜敏的優劇團創辦人劉若瑀說,最近重排蘭陵成名作「荷珠新配」,金士傑發現「秀秀變了、荷珠不見了」,只有吳(靜吉)博士,「無論我做什麼他都說好」。金士傑則不勝唏噓說,老戲重排,發現大家都變老了,但「一起變老,很屌!」他還以電影「教父」的經典台詞共勉,無論走到哪兒「都要以這個家族為榮」。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要學就要睡 from EMBA雜誌

芝加哥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想要讓學習發揮最大的效果,學完東西的當天晚上必須好好睡上一覺。

這份研究是由該校的心理學教授(Howard Nusbaum)等人所做,他們找了二百多位大學生參與實驗,結果發現,無論學生是在早上,還是晚上學打新的電玩遊戲,經過一晚休息的學生,隔天的表現都會更好。

他們分析,人到了一天尾聲的時候,會逐漸遺忘當天發生的大小事情,而睡眠能夠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它們。睡眠幫助大腦留住複雜的知識,缺乏睡眠我們難以學習新的技能。

從這個研究可以看出,在員工訓練中,睡眠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大部份的員工都睡眠不足,企業必須正視員工需要足夠休息時間的問題。

來源:訓練與發展雜誌(T+D)
文章來源:EMBA網站(2009年4月)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網友出創意IKEA出家具 from Brain.com


作者 : Brain.com記者 邱家緯
更新時間 : 2009/04/27 10:11:34

你相信嗎?居然有人把自己的老公賣掉;有人把自己養了好幾年的小孩,免費出借給別人;甚至,連情侶的一夜春宵,都要拿去給別人?IKEA用家具換消費者感受,成效如何?

「你願意用什麼交換一夜好眠?」引發網友對這個議題的廣大迴響。


(Brain.com 台北 2009-04-27)又大又軟的床、舒適的枕頭,與歐式風格設計的寢具,賣場的臥室展示間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幻想著如果這些如夢似幻的寢具可以帶回家該多好。

  在這不景氣的年頭,IKEA希望用體驗行銷的方式,開放民眾免費住在賣場內一晚,還將他們睡過的價值上萬元寢具無條件送出去,而條件只有一個──用令人激賞的創意來換。所以不少民眾出賣自己的親人,老公、小孩、媽媽、無薪假,希望可以得到IKEA的青睞。

  這些用各種稀奇古怪創意換家具的理由,都來自於IKEA「一夜好眠」的網路活動投稿。IKEA宜家家居行銷經理程耀毅對《動腦》雜誌表示,為了讓消費者可以實際體驗舒適的睡眠空間,以「你願意用什麼來交換一夜好眠」作為活動溝通主軸,來吸引消費者注意。接著鼓勵大家發揮創意投稿,用自己的重要物品,或特別才藝交換高級寢具,來突顯睡眠品質的重要性。

  這次IKEA主要的目標消費者群,為重視睡眠品質、渴望一夜好眠的人。尤其是目前在職場生活壓力大,而且遇到睡眠障礙,年齡在25到44歲之間的族群,而這群人也是現在網路的主要使用者。

  為了能有效表達行銷訴求,IKEA計畫用三階段的曝光方式,以及整合性的媒體策略,成功吸引了1200名網友參與。首先,IKEA透過網路活動吸引網友注意,促進創意投入;再請廣告代理商達彼思,製作25秒的電視廣告,外加關鍵字「IKEA」的5秒影片,輔助網路活動宣傳,擴大參與人數;最後讓獲選的消費者到賣場過夜,提供寢具做免費體驗,並邀請電子媒體採訪。

  整個活動不僅趣味性十足,三階段的曝光也有醞釀議題發酵的效果,而最後的體驗過程,都有電子媒體拍攝,讓民眾都成了「免費代言人」。針對IKEA的體驗行銷策略,HOLA公共事務部協理杜慶文對《動腦》表示,這種實際的參與,可以讓消費者透過「試用」,進一步認識品牌與產品內容,比起用手觸摸、用眼睛觀察,更能知道產品的好處。

  Nirvana掄元品牌顧問公司執行長陳富寶強調,邀請民眾試用也有風險問題。因為在體驗過程中,難保不會出現批評的聲音,或是在媒體拍攝的時候,民眾忽然有脫序演出,反而會造成負面效果。嚴格來說,他認為IKEA這種短期,而且有人數限制的活動,應該不能算是體驗行銷,頂多只能說是一個「試用行銷」而已,所以效果可能有限。不過,他也認為,透過網路邀稿,促進網友參與,可以開發出更多的潛在消費者,對於擴大消費族群很有幫助。

  IKEA用家具換創意,的確收到不小成效,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迴響。不過因為名額有限,讓訴求效果打了折扣。陳富寶建議,未來如果要擴大行銷效果,除了找民眾來試用外,請一些意見領袖,或是名人也許效果會更好。

任天堂總裁岩田聰在舊金山電玩開發者大會發表演講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際合作處國際合作簡訊舊金山科技組

文章來源:世界日報矽谷科技版 2009年3月26日 發佈時間:98.04.28

日本任天堂(Nintendo)公司3月25日表示,其三年前推出的電玩主機Wii,上市以來已出貨5000萬台,成為史上銷售最快的電玩設備。2006年上市,開始與微軟(Microsoft)的Xbox以及新力(Sony)的PlayStation系列電玩主機爭奪市場的Wii,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電玩設備,而且Wii也已經成功的將電玩市場擴展到了那些「業餘級」的用戶。 任天堂總裁岩田聰(Satoru Iwata)在舊金山舉行的電玩開發者大會上說,「坦白的說,在任天堂DS以及Wii系統推出之前,幾乎沒有人預見到目前這樣受歡迎的程度。市場已經大大拓展,電玩已經被比以往多很多的消費者接受。」在2005年的大會上,岩田聰曾提及一款代號「革新」(Revolution)的電玩系統,也就是現在的Wii。


岩田聰表示,Wii已經成為歷史上銷售最快的電玩設備。為了生動表明Wii的受歡迎程度,岩田表示,在那些擁有Wii的美國家庭中,大約有300萬人購買Wii之前從未買過任何電玩。本月,任天堂剛剛宣布,他們推出的便攜式電玩設備DS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一億套大關。升級產品DSi將在4月5日在美國上市。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Innovation = creativity +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 creativity + business modelBy Kevin E. Houchin, Esq.

April 24, 2009

I'm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yer and by many accounts I'm pretty good at it. Lately I've noticed a trend. I've been watching the pace of innovation increasing exponentially while the legal tools I can use to facilitate and protect innovation get left farther and farther behind.


Granted, IP law is built upon the solid foundations of the patent, trademark, copyright, trade secret and contract law regimes. But the exciting complexities of current business innovation require a more thoughtful approach to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work required to regain America's leadership position in global business.

What do you need to keep in mind as you endeavor to improve your business and our global economy through innovation? Firs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Creativity" is coming up with something new, while "innovation" is applying creativity to improve something already established. Innovation cannot exist without creativity, but one can be creative without resulting innovation.

The distinction is important, because creativity is relatively easy to handle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while innovation requir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Protecting creativity is one-dimensional. Creativity usually falls nicely into one of the existing categories of IP. A specialist in copyright, trademark, trade secret, or patent law can handle a painting, song, brand name, recipe, or funky new gizmo without too much trouble.
Copyrights protect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creativity. Trademarks protect the marketing investment in your brand. Patents protect the inventive and useful manifestations of creativity. Trade secret laws protect the valuable ideas not protected by the other three. These areas can have some complexity, but when these expressions of creativity are applied to existing business models we cross over into the realm of innovation.

Protecting innovation multidimensional

First, let's look at a "simple" example of innovation. I have a client who is a nationally respected sculptor and arts educator. She recognized that without kilns, many small schools could not teach clay sculpture. So, rather than go on a crusade to buy kilns for every school in the country, she put on her thinking cap and came up with a new type of clay and process for working with clay that does not require firing. Very smart. Very cool. Very innovative.

Here's where innovation gets complex. The sculptures she creates are protected under copyright, the new clay is probably patentable, the non-fired clay sculpting process is probably patentable, the educational programs she's creating will be copyrightable, and the branding for the whole endeavor needs to be protected via trademark. As an artist, she'll probably keep a few trade secrets up her sleeve that are only applied to her personal work. Finally, she might end up certifying other sculptors to teach her new process to other students, which will require some contractual agreements.

Whew! Remember, that's just one lone sculptor working away in her studio.
Now let's move into the larger business world. Businesses are competitive almost exclusively due to innovation.

Business innovation takes the form of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improvements on exist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or improved efficiencies in existing processes. Many times it's a combination of all of these at the same time that cause the greatest leaps forward. Those leaps are complex. Those leaps require teams, and whenever there is a team involved, we have more than money on the line - we move into the realm of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s.

I don't care how big the enterprise becomes or how many millions of dollars are at stake, managing innovation comes down to managing the emotions of the people working together to bring the innovation from an idea to a reality. The question then becomes how to best manage the emotions of the people in the deal through the structure of the deal.

The innovation-based joint venture

When two or more people are involved in an innovation project, it's safe to classify the project as a "joint venture." As a lawyer, when faced with a joint venture, I have to decide if the project is best implemented by forming a new company, or through a subcontractor relationship.

The key deal points are:
ownership of the innovation (more specifically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lated to the innovation),
investment in the project before revenue,
management of the project,
operations/delivery/accounting for the project,
how and when any profits are split, and
how to terminate the relationship if it goes sour.

Obviously, there is no one-size-fits-all solution to bringing innovation from imagination to reality. Multiple individuals, companies, finance option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 will require you and your team of advisers to be as innovative in creating the business plan as you were when crafting your initial idea.

Kevin Houchin is an attorney specializing in business develop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marketing for entrepreneurs based in Fort Collins. He covers the legal world for the Business Report each quarter, and can be reached at kevin.houchin@houchinlaw.com.

資料來源:2009 Northern Colorado Business Report

是否居住過國外也是判斷創意員工的指標歐

INSEAD教授William Maddux與Northwestern西北大學教授Adam Galinsky研究發現,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創意,也可以從他是否有居住於國外的經驗來判斷。所以,老闆如果正在找有創意的員工,或許可以直接問:你住過國外嗎?更多有關本文報導,可以參考:
Looking to Hire the Most Creative Employees? Find the Candidates Who Lived Abroad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連小學生都要學Twitter摟~

英國11歲以下的小學生,未來在新的高科技課程中將被教導如何使用Twitter(一個社交網路及微型部落格服務)、部落格、網路視訊,以及podcasts(免費的系列視頻或音頻)。透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學生將能自行發展出多樣與與人們互動與溝通的方式。更多有關主題的內容,請參考 Twitter is put on new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知道什麼是Twitter嗎?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企業成功創新的五個步驟( The Five Stages of Successful Innovation )

樊學良/整理

雖然創新是企業藉以維持本身在市場優勢的主要策略之一,但是,他們應該如何有效管理創新的歷程,則較不熟悉。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Desouza的研究團隊,訪問了三十多所具有創新成功經驗的企業主管發現,企業從創意發想開始到創新成功,會歷經五個關鍵歷程。企業必須在這些創新歷程中,成功扮演好不同的任務,才有可能創新成功。

階段一:產生創意點子(idea generation)及動員(mobilization)

成員在適度壓力,並且能獨立自主進行創意發想的環境下工作,才有可能產生創意的點子。以領導全球設計的公司IDEO為例,他們即嘗試在組織現實需求與成員的玩興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當創意點子產生以後,可能會因為創新者本身不具備行銷專長,因而耽擱了創新點子被成功商品化的時程,或者因此而被捨棄。此時,組織應動員更多的人,在一系列活動中,賦予這個創新點子更多的價值。


階段二:擁護創意點子並篩選

提出創意點子後,仍可能會因為組織內利益關係人對其不瞭解,或個人一時的衝動,而扼殺了這個點子被商品化的可能性。因此,組織應該對該項創意點子本身,分析其在未來市場的潛能。一位任職於工程部門的成員指出,他們對於組織評估其創意點子的方式是很反感的。有時,他們提出的創意點子或許會為組織燃起希望,但卻也可能因為審查機制設計不良,而扼殺了這些創意。因此,如果組織能夠在評估創意點子的過程中,建立起一個較公開且標準化的審查機制,成員會感受到較佳的組織創新氛圍,因而激發他們積極參與創新發想及評估的意願。

階段三:實驗階段(experiment)

本階段重點在於瞭解創新點子在特定組織、時間,或特定環境被接受的可能性,並決定誰是顧客,以及誰將會使用這些創意。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成員可能提出很好的創意點子,但或許會因為這個點子過於前瞻或沒有適合的市場而被放棄,但組織不宜將其視為失敗的點子,因為他們仍可能成為未來更新、更好點子的催化劑。

以西雅圖有名的財務公司華盛頓互惠企業(Washington Mutual Inc.)為例。該公司旗下設有銀行與保險等企業,當成員提出的創意點子被推行到實驗階段以後,他們便會選擇其下數個分行,首先推動該項創意,然後再觀察顧客對於這些創意的反應。直到顧客逐漸接受這些創意,且對這些創意表示友善的時候,才會推行至其他分行。這樣的作法,除了不會扼殺成員提出的創意點子外,且能將創新失敗的風險降到最低。

階段四:成功將創意點子商品化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瞭解組織所提出的創新發明,實際能為顧客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以及這個創意點子實際的成本與利潤。因此,本階段與第二階段相同,是要選出合適的人,共同將創意點子成功商品化。

為什麼要選擇合適的人參與創意點子商品化的過程呢?一位執行長表示,通常研究者與創意發明者在行銷與商品化的能力都不足;過去他們曾經嘗試讓這些人參與商品化的過程,但是最後都導致失敗,遭遇許多慘痛的教訓。

階段五:創意點子的擴散(diffusion)與執行(implementation)

擴散與執行是一體兩面的。擴散是企業獲得利潤的過程,而執行則是建立前述相關歷程,建立成為組織既有的制度,以維持獲致各項生產資源的歷程。以IBM推動的創新腦力激盪(innovation jam)活動為例,他們除了鼓勵成員參與這樣的活動外,也鼓勵顧客、事業伙伴,甚至是員工的家人共同參與。■

資料來源: Desouza, K.C., Dombrowski, C., Awazu, Y., Baloh, P., Papagari, S., Kim, J.Y., & Jha, S. (2007). The five stages of successful innovation.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8(3), 8-9.

原始報告內容可參考: Desouza, K.C., Dombrowski, C., Awazu, Y., Baloh, P., Papagari, S., Kim, J.Y., & Jha, S. (2006). Crafti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processes. Technical Report, #I4I-I3M-InnovProc-1,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Information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