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IDEO's Jocelyn Wyatt on Design Thinking for Social Innovation

Author of popular SSIR feature to speak at 2010 Nonprofit Management Institute

Since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Winter 2010 issue, Design Thinking for Social Innovation has received more hits than any other article on the SSIR website. This feature, authored by IDEO's Tim Brown and Jocelyn Wyatt, discusses how design tools—which have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enhancing the look and functionality of products—are now being used by nonprofits to tackle more complex problems, such as finding ways to provide low-cost healthcare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October, Jocelyn Wyatt, head of IDEO's Social Innovation group, will expound upon this concept of design thinking at the annual Nonprofit Management Institute, sponsored by SSIR and the Association of Fundraising Professionals. Drawing from her work at IDEO, a design and innovation consulting firm, Wyatt will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in the social sector and share the process and tools of design thinking. She will provide fresh examples of innovations from the developing world that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mmunities globally. Attendees will have an opportunity to discuss how they have applied elements of design thinking within their own organizations and what the effects have been.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獨力研究成絕響?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七十三期】2008.11.01

只要翻閱近期《自然》雜誌,便不難發現多數研究報告是由多人合作發表,其實今年到目前為止,《自然》雜誌刊出約七百篇研究,其中僅六篇由單一作者寫就,其他知名期刊情況想必相仿。

這種情況由來已久,據長期研究科學界發展的學者指出,獨力研究遞減的現象已持續數十年,許多研究者雖然分隔兩地,但志趣相投,與過往不同的是,今日網路資料庫可廣納數百萬篇研究,還有各種分析工具可使用,將彼此相關的知識體系串連起來。

各種因素造就了今日科學界合作發表的風氣,也影響研究團隊的成敗,研究經費資助機構尚未依據這種風氣來決定經費誰予,不過研究者較以往更願意提出暫時性的研究結果。

首先研究者必須自問:究竟是否要與他人合作?單一作者的研究雖然鮮見,但是否會因此提高論文的引用衝擊?為尋求解答,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家烏茲(Brian Uzzi)與研究同事分析自一九五五年以降,共兩百多萬件專利與近兩千萬份研究,結果發現在五○年代初期,引用次數較高的研究報告多由單一作者完成,但後來局勢逆轉,差距也愈來愈顯著。烏茲表示,「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前,科學家孤獨坐在實驗室研究的形象很鮮明,但如今已大不同。」

烏茲不清楚轉變原因為何,但絕不只是受科學界技術日益複雜影響,因為在只需紙筆的數學或人文學科亦然;也不只是因為網路出現,合作發表研究在網路來臨前業已存在,電子郵件誕生亦未造成可觀變化;多人研究也未必就增加了未來老王賣瓜的機會,縱然排除統計中的自我引用,合作發表研究獲引用次數仍然較多。烏茲懷疑可能與各學科專業化日深有關,從而導致趨勢有變:研究人員長久以來常相互交換意見,過往學科範圍較小,掛名作者與否並非成就指標,名聲是因口耳相傳起落,對於誰提出精闢見解,每個人也心知肚明;但如今學術圈廣大無邊,此種私下交流已難發揮作用,人們除了要爭取口碑,也得列名在白紙黑字的研究作品中。

縱然要選擇合作對象,該找同行攜手?抑或跨領域搭配?究竟該建立長期關係?抑或不斷更換研究夥伴?

研究顯示,這些問題需經仔細權衡後決定,並無明確教條可依循,研究團隊揉合了專業、多元、傳統、新意,才能達到最成功的境界,研究人員也在努力求取其間平衡。

一九七五年至二○○五年間共有四百二十萬份研究發表,烏茲及研究團隊從中選取樣本,依據研究人員獲引用次數為各大學分級,結果證明研究者若與同等級或更高等級機構的人員合作,研究成果獲引用次數便較高。

烏茲六月份在英國一場會議中表示,「跨界合作與研究成果的優劣似有關聯」,英國瑪麗皇后大學的潘札拉薩(Pietro Panzarasa)在同場會議中指出,他分析了二○○一年英國企管研究範疇內,八千三百六十位作者完成的九千三百二十五份研究報告,結果同樣證實跨機構研究的平均引用衝擊較高。

中間地帶

潘札拉薩的研究亦探索論文專業程度,首先分析報告關鍵字,其次分析合作發表者涵蓋學術領域的廣度,他指出,社會科學家對於專業化的見解分歧,「雖然對產量及所得有利,但證據亦顯示做通才要付出代價」。潘札拉薩掌握的資料亦認為,獲引用次數最多的報告作者,大多時是與自己同一學科內的其他研究者合作,要不就是那些與許多跨學科研究者的合作者。但假若作者既非專在一個領域,跨足合作涵蓋的領域範圍又有限,論文獲引用次數通常最低。

潘札拉薩表示,「高度專業化有助提升學科內的名望與掌控知識趨勢,而廣泛合作則可利用不同學科的各種資訊,但若身處這兩極之間的灰色地帶,除非擁有優秀的跨學科處理能力,否則最好還是固守既有學科比較安全。」

最成功跨領域作者尋找的合作對象,通常也常與他人合作,形成緊密的社會網絡。潘札拉薩認為,若這種同仁間的聯繫消失,身處其中的研究者必會在眾多資訊洶湧間滅頂。

不過他在分析後亦發現,高度專業化的研究者只需稍微拓展視野,即可完成更多屢獲引用的論文,這也像是社會科學家所說的「中介者」,將少有互動的研究者或知識領域串聯起來。在潘札拉薩的樣本中,專業中介者所促成的研究論文都廣獲引用。

「參與計畫的大學總數愈多,研究無疾而終的機率愈高」。
—–康明斯

從以上研究成果看來,若決定要展開跨領域合作,吸納愈多主題與研究者進入團隊似乎愈好,但實際不然。上述分析都是在尋找已發表作品中合作發表模式,故一開始便帶有偏見,因為這些研究只專注於已發表的論文,換言之,若研究團隊成員過於廣泛,也可能導致失敗命運。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康明斯(Jonathon Cummings)追蹤逾五百件計畫,這些計畫都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訊科學的研究計畫贊助,也都組成橫跨自然、社會與電腦科學界的團隊,康明斯發現成員背景最多元的團隊平均而言效能最低,「參與計畫的大學總數愈多,研究無疾而終的機率愈高」。

研究作者網絡的美國哈佛醫學院數學家亞貝斯曼(Sam Arbesman)指出,若將跨領域研究視為高風險、高報酬事業,便能理解上述現象,「多元不等於更好,結果可能會走向極佳或極劣的兩種極端」。不過仍有方法能降低失敗風險,康明斯發現,主要研究者如果以往具備合作經驗,研究成功機率便會提高,因為成員已歷經相互熟悉的初步階段,康明斯表示,「彼此熟悉便已具備極大價值。」

展現天分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訊科學研究計畫負責人伊雅可諾(Suzanne Iacono)說,「我們能分辨出哪些計畫是急就章而成,我們可不會把一千五百萬美元獎助金,給予從未合作出成果的團隊」。現今的計畫都要求提案必須包括團隊組成方案,伊雅可諾則表示,「我想更了解為何加入更多的學科,知識產出品質反倒下滑。」

每個人只說彼此想聽的話,卻遮蔽了研究表現的真相。

合作研究成敗之間的界線很微妙,人們通常不易察覺,因為成熟的團隊常會盡力尋求共識、避免爭端,學術網絡研究者稱之為「共鳴室」,每個人只說彼此想聽的話,卻遮蔽了研究表現的真相。

為避免停滯不前,科學家建議研究團隊應不斷注入新血,最理想人數則取決於團隊規模,匈牙利科學院物理學家帕拉(Gergely Palla)與其研究團隊去年發表研究,分析在arXiv系統發表的物理學研究作者網絡,結果顯示若成員流動比例較高,總數約二十人的研究團隊可維持時間較長;但若團隊人數僅三至四人,則以穩定為重。帕拉認為在大團隊裡,人員進出在所難免,但若沒有大幅變動,團隊便可延續,當然這與成果品質未必相等,但帕拉表示,「很難想像長期研究結果會是一堆垃圾。」

人員流動對小團隊也有益,西北大學科學家亞馬拉(Luis Amaral)與團隊為研究作者與他人合作經驗,收集自一九五五年至二○○四年間,包括社會心理學、經濟學、生態學、天文學的三十二本期刊,十一萬五千位作者發表的近九萬篇論文,發現在高影響力的期刊內,重覆合作比例明顯較低。

亦參與這項研究的烏茲指出,人們選擇合作夥伴,通常有兩種不同選擇,一為經歷與資源豐富的高知名度人士,另一為擁有大量時間與能量心力參與的新手,關鍵在於如何求取平衡,烏茲說,「依據經驗法則,團隊中最好有五至六成為重覆合作者,六至七成為現職研究者,如此研究便可以橫跨四大學科領域。」

不僅科學界如此,百老匯音樂劇亦有相同現象,通常需六位專家合力完成一齣音樂劇:作曲、作詞、撰寫對白、編舞、導演與製作人,在最叫好叫座的音樂劇裡,創意團隊成員流動率不高,亞馬拉認為或許在任何集體活動中,都有類似影響結果的團隊法則,「但我們還需要大量資料進行分析」。

許多不同機構都希望烏茲提供最佳組織規模建議,他說,「有大學校長致電,問我該投資在哪些領域」;企業也在尋求組織工作團隊的訣竅,創投業者想知道下個熱門領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代表想了解,這些研究是否有助於決定贊助對象;烏茲也獲邀前往《自然》與《科學》雜誌,兩份期刊都希望能找到引用衝擊最高的論文。

最先發表的引用最多?

論文引用與學術地位之間的模糊關係也令人注意。現有趨勢為論文獲引用次數愈多,就容易吸引更多引用,但其中並未考量品質問題。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家紐曼(Mark Newman)九月於網路上發表的文章,指出研究在引用上「先驅者優勢」的效應,結果發現與研究品質無關,在新領域先發表的論文獲引用次數比後進者多。他提到,「若說得較極端,科學家若希望名聲大噪,針對來年熱門領域發表品質平庸的論文,效果可能比在今年熱門領域發表卓越論文更好。」

當然還有其他網絡因素必須考量,美國印地安納大學的波納(Katy Börner)研究網絡與資訊視覺化,他分析自一九八二年至二○○一年美國國家科學院論文集內所有論文,發現美國作者較常引用鄰近地區學術機構的論文,她說,「每位研究者均閱覽無數,但到了要彙整引用書目,作者會考慮未來和誰見面比較容易。」

此種因素成為利用網絡分析的一大阻礙,國家衛生研究院系統評估部門主管杜蘭(Deborah Duran)指出,目前無法運用此種技術判斷合作發表研究的可能成效,「我們能看出模式,但不明白意義何在。」

田納西大學的理論生態學家葛洛斯(Louis Gross)亦認為,「計算引用數很難評估社會網絡效應,網絡分析確有潛力,但仍需整合大量社會科學,才能公平應用這些分析結果」。葛洛斯亦分析歐盟委員會的獎助金申請案,他指出,歐盟的考量在於若獎助機構過度鼓勵國際合作,將阻礙機構與成員國內部的發展。

不過杜蘭主張,學術網絡研究並不會成為「科學管理的新顯學」,國家衛生研究院已運用Discovery Logic公司開發的資料探勘工具,分析獎助金、論文、引用專利與產品間的關係。杜蘭認為,學術網絡研究未來可用於追蹤新構想的散佈、尋找資訊傳遞最佳模式,或針對人脈廣闊的個人開發新研究主題。

科學家真的可利用這些研究成果,讓才能與天賦發揮至極致嗎?亞馬拉表示,這類研究或可幫助新進科學家不再過度重視引用數,找到更有利於學術發展的研究團隊。目前獨力從事學術網絡研究很困難,不僅需要訂購ISI等資料庫,還得擁有大量電腦計算功能,都不是一般研究生網絡搜尋所能企及;不過現狀即將改觀,波納的團隊將釋出分析學術網絡的開放碼工具,讓研究者可利用Google Scholar等免費軟體,再搭配印地安納大學資料庫裡,共兩千萬篇論文、專利與獎助金資訊,甚至包括書目檔案。

無論科學界合作研究策略如何調整,總會有獨力研究的空間,學術網絡研究之父普萊斯(Derek de Solla Price)於一九六三年指出,若當時趨勢持續不墜,到一九八○年獨力研究在化學界就會絕跡,許多學科或許很接近這個情況,但絕不可能完全終結獨力研究。佛萊曼(Matt Friedman)是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研究生,也是《自然》雜誌今年六篇獨力研究論文中,其中一位作者,他表示,「在科學研究路途上,必然會有他人相助,但知道自己能由始至終的完成研究仍令人欣喜,這證明自己有能力從事科學研究。」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新書:日常創造力與人類特質新論:心理的、社會的和靈性的觀點

內容簡介

什麼是日常創造力?它是一種能力、一種策略,也是一種過程。就能力而言,它是與日常生活和人格特質密切有關的部分,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未被發展,甚至很遺憾地未受到注意。本書編者暨先驅的創造力研究者露絲.理查斯寫道:「日常創造力……是人類得以真正存活的基礎。有了日常創造力,無論是養育孩子、給朋友建議、修繕房屋或計劃募款活動,我們都能夠變通地適應環境、即興創作,以及試驗不同的選擇。」

  在這本啟發思考的合集中,一群跨領域的傑出思想家針對下列──開發「日常生活的原創性」──提出他們的想法:採納創造力會如何改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對世界和自我產生新的思考及體驗方式。他們指出創造力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活在當下,修正我們對個人和社會層次的人類特質之看法,找出靈性的意義,以及最終在充滿急迫逃戰的世界裡改變我們對人類生存及繁榮發展的典範。既不是枯燥的論文也不是手冊,這本文集收錄創造力領域的最新研究,生動地檢視日常創造力的現象和過程,以及它對自我、社會、政治、人類及文化演化、人類未來等方面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由於本書合著者皆是各方創造力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任何對於創造力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本書獲得有意義的思考啟發,進而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營造更豐富有趣的人生。

作者:露絲.理查斯(Ruth Richards)

  露絲.理查斯(Ruth Richards博士是取得全國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和教育心理學家,同時也是加州舊金山市塞布路克研究所(Saybrook Graduate School)的教授、麻薩諸塞州貝蒙特鎮(Belmont)麥克林(McLean)醫院的兼職助理研究員(暨麻薩諸塞總醫院的兼職助理心理治療師),以及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治療系講師。理查斯博士多年來一直研究臨床上和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創造力,並曾出版創造力與社會行動、靈性發展等方面的著作。她是〈生涯創造力量表〉(The Lifetime Creativity Scales)的主要發展者,此量表取材廣泛且率先成為評量一般人日常創造力的工具。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快樂腦:學習愛迪生的五種創新思考法

資料提供 / 馬可孛羅文化

《快樂腦》:學習愛迪生的五種創新思考法
Innovation Like Edison-The Five-Step System for Breakthrough Business Success
作者:邁可.J.蓋爾伯(Michael J. Gelb)、莎拉.米勒.卡蒂考特(Sarah Miller Caldicott)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

你一生中所需要的好運全都在你的想像力中,等你去發掘。想像力是你心中的小工廠,能將意念能量轉為成就和財 富。──拿破崙.希爾

實踐法2:培養魅力型樂觀主義

  愛迪生「對所有實驗都保持樂觀看法」,讓他在逆境中持續不懈,拒絕把「意外結果」稱為失敗。他認為人們太快放棄,與成功失之交臂、轉而接受失敗。他 說:「我們最大的弱點就是放棄。成功的必勝做法就是再試一次。」

  即使遭遇慘敗,愛迪生還是保持樂觀。1914年,西橘中心六棟留聲機新工廠發生大火,另有七棟建築同時遭到毀壞,六十七歲的愛迪生平靜地目睹這場災 難。堆放易燃電影膠捲的庫房起火,波及木造的留聲機工廠,然後火焰又迅速延燒到周遭幾棟水泥建築──二十世紀初,人們相信水泥是防火建材。愛迪生有什麼反 應呢?他聲明他會在十天內重新開始製作留聲機唱片,並立刻著手安排重建計畫。

  愛迪生的損失包括實體結構、留聲唱片錄製、製造設備和其他財產,預估總額高達七百萬美元──相當於今日的一億六百萬美元。建築物部分獲得兩億美元的保 險賠償,再加上愛迪生公司的自保意外險賠償,還需要愛迪生自掏腰包補足差額。他二十二歲的兒子查爾斯立刻到現場陪伴父親,心想愛迪生可能承受不了打擊。結 果,卻意外看到父親對他微笑,請他去找米娜來,說她此生不會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景觀。

  愛迪生面對火災不畏縮的態度更突顯了他深植於心的樂觀個性。保羅.伊斯瑞描述:「別人眼中的災難和失敗,他卻能從中找到機會,把它視為改良新方向的契 機。」愛迪生提到重建留聲機工廠時,表示可以「利用亨利.福特最新改良的工廠設計」,而福特是當時最頂尖的現代工廠設計大師。愛迪生說:「我要修建水泥建 築,希望能重新妥當安排機械設備,以便善加利用福特先生的設計。」


  愛迪生的樂觀創造出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人們為他著迷。他為同事、顧客、廠商、記者和投資人激發信心。即使面對窘境,愛迪生也能讓人們對他信服。 例如,愛迪生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研究儲電池,整個實驗沒有出現一次理想結果。同事瓦特.馬洛瑞(Walter S. Mallory)問他,為什麼沒有結果還堅持要發明新的儲電池,愛迪生快活地說:「結果!哎呀,老兄,我得到了一大堆結果。我知道幾千個無法奏效的事 情!」愛迪生把負面事件視為必然成功之途的暫時倒退。

  「魅力」這個字意指「擁有吸引別人的超凡能力。」愛迪生的魅力型樂觀主義讓能夠他吸引各界支持他的發明。他的正面態度激勵了贊助者,所以他能夠在經濟 無虞下,持續鼓勵所有員工和顧客。他的投資人之一,丹尼爾.奎格表示:「你的聲音和信心滿滿的臉孔,總能鼓勵我們振作精神。」


  愛迪生成為公眾人物後,他的正面觀點有了更廣泛的影響。他在國家遭遇困境時,起身鼓勵全國。他說:「要勇敢。我在商界看過多次蕭條。美國總能以更強 壯、更繁榮之姿重新站起來。我們要像祖先一樣勇敢。堅持信念!勇往直前!」這番話讓各行各業的人全都振奮起來。

  愛迪生最喜愛的劇作家莎士比亞說過:「我們心中的懷疑是叛徒,讓我們害怕嘗試、失去我們可能獲得的好處。」愛迪生很能體會這句話的真理。他的樂觀主義 驅使他嘗試各種改變世界的創新,並創下成功。心理學家凱倫.霍爾尼(Karen Horney,1885-1952)在二十世紀初針對樂觀主義進行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她發現,多數人只要決心全力以赴、達成某事,最後都能成功。研究指 出,人們所謂的「失敗」,多半是懷疑心作祟,讓他們有所保留、太快放棄。就像愛迪生說的:「幾乎每個人在有了構想、執行遭遇瓶頸時,就感到氣餒。這還不是 氣餒的時候。」他又說:「人生的失敗多半是因為人們放棄時,不知道成功已近。」


  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作者馬丁.賽立曼(Martin Seligman)博士研究樂觀主義近三十年。他的研究進一步驗證了愛迪生法則。根據賽立曼所言,樂觀主義者在人生各個領域所得到的結果要優於悲觀主義 者。研究指出,樂觀主義者不管是在學業、人際關係、運動場和職場上,表現都比較好。他們對於感冒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較強,他們擁有較長久、快樂的人際和感 情關係,他們較快從疾病和傷害中復原。樂觀主義者賺的錢遠比其他人多。賽立曼指出,相較之下,悲觀主義者技能比較高超,並且能夠精準地分析眼前問題。悲觀 主義者認為樂觀主義者只是還未看清事實。不過,雖然樂觀主義者喜歡把世界看得太過美好,但長期研究證實,即使在樂觀主義下出差錯,還是會有好結果出現。

當悲觀主義看到以上研究結果時,他們會說:「哦,好極了,我注定一輩子失敗。我知道我毫無指望。」好消息是,他們並非毫無指望,因為賽立曼強調,樂觀 主義是可以學會的。它是你個人創新認知力的要素。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專業C: 木瓜王楊乾德:優質才有競爭力

木瓜王楊乾德:優質才有競爭力
20100629 14:51:30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9日電)

今年獲得全國木瓜比賽冠軍的屏東高樹鄉農民楊乾德,帶領高樹鄉第65產銷班農民以農藥安全管理栽培,楊乾德今天說,面 對ECFA,農民更要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才能有利多。

昨天,楊乾德與產銷班的7名木瓜農共同集貨3公噸的木瓜,由高樹鄉農會與貿易商合作,將這批木瓜外銷到中國大陸。

楊乾德表示,這家貿易商4年前就找上他,因他的木瓜單價較高,沒有合作,後來發現他的木瓜輸出後,品質良率達95%,所以再度找上他。

楊乾德這次將外銷交由高樹鄉農會處理,自己負責召集農民集貨。因內部運作問題而停滯10年外銷業務的高樹鄉農會,新任總幹事謝朝景上任後,有心發展地方產 業,楊乾德於是將這次木瓜外銷中國大陸的事務交給農會。楊乾德說,這是為了地方產業,要打出高樹木瓜品牌。

種植木瓜10年的楊乾德,4年前開始以農藥安全的栽培管理種植木瓜,並取得生鮮水果、蔬菜衛生管理規範認證GAP及ISO(國際標準化組織)認證,他的木 瓜這幾年都是外銷日本,去年開始外銷大陸。

楊乾德說,木瓜早列在前一批外銷中國大陸的22項水果零關稅裡,但因海南島有種木瓜,價格比台灣的木瓜便宜很多,台灣銷往中國大陸的木瓜只能走高級路線。

楊乾德說,面對ECFA,農民應該要自立自強,提升產品的品質,因為大陸也會有便宜的農產進口,在互相衝擊下,如果品質沒有提高,最後自己有可能成為被 「打趴」的對象。

楊乾德所說的提升品質,是提升到國際的水準。他說,除了要走向農藥安全管理外,也要落實防災設施的興設,重視儲運和包裝,做到ISO的系統性品質管理及持 續的追溯及改善;只要眼光放遠,一定可以做得到。

楊乾德說,基因改造農作物種了10年後,土壤就不能再生產,台灣是種植非基因改造的木瓜,而且以網室栽培來抗輪狀病毒,泰國木瓜現正為輪狀病毒所害,所以 台灣的木瓜比鄰近國家要有優勢。

楊乾德目前帶領第65產銷班與農會合作,要將高樹農藥安全木瓜的種植面積,由現今的16公頃擴充至明年的20公頃。楊乾德說,整個高樹鄉木瓜種植面積是 100多公頃,高樹有好山好水,種植木瓜有優勢,他希望能打出高樹木瓜的品牌。990629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2009 年十項最佳生命科學創新技術

作者: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文章來源:The Scientist Pg.41-47, 2009年12月23日
發佈時間:2010.02.25

在工業界,2009年可能是艱難的一年;但是對於生命科技而言,它是創新的一年。The Scientist雜誌評選了十項最佳創新技術,簡列如下。

第 十名:三維細胞培養(CELL CULTURE IN 3D)
由Hamilton公司開發的桌上型BioLevitator,結合培養箱和離心機 成一個單位,是首批三維細胞培養系統之一。 這項技術開創了一個三維的細胞培養,更接近體內環境。BioLevitator還可以使研究人員以較少的時間培養更多細胞。他們的合作夥伴公司 Global Cell Solutions,開發了一種內襯蛋白質獨特的微載體,有利於細胞在三維表面生長。 BioLevitator可同時在四個管中進行細胞培養,內部的磁鐵可以保持細胞懸浮和均一。多蛋白質塗層可支持不同細胞系。在培養過程中,可監測每個管 中的二氧化碳,溫度,細胞密度和pH值。當培養完成時,所有的數據可以透過BioLevitator的USB端口傳輸到電腦進行分析。

這 個價格35,000元的小型多功能儀器還具有環保的好處,因為它比傳統二維系統更加有效率,可減少使用腐蝕性化學品和實驗室器材。Hamilton公司, 以BioLevitator每星期培養四千萬個倉鼠卵巢細胞估計,每年可以節省成本百分之六十。

第九名:蛋白表現的新配方(NEW RECIPE FOR PROTEIN EXPRESSION)
合成基因被認為是達到高效蛋白表達最具成本效益、及時、且靈活的工具。蛋白表達是 現代生物技術研究最基要的一環。由於不同的密碼子可以產生相同的氨基酸,科學家們在編碼(翻譯)蛋白質的時候可有無數的組合供選擇。有些組合比其它組合產 生更好的結果。通常,研究人員使用傳聞證據來選擇某一組密碼子,為達到蛋白表達最佳化,卻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現在,加州的公司DNA2.0的科學家們發 展新的設計規則系統,基於實際基因特徵來預測最佳組合密碼子。該系統發表在九月份的《PLoS ONE》(4(9): e7002),生產蛋白表達優於以往的方法10倍。

該小組設計、合成、以不同的基因組對兩種不同的蛋白質(一個 DNA聚合酶和一個單鏈抗體)編碼,並根據產生最多蛋白質的密碼子,開發出一種設計原則來預測最佳化蛋白表達的基因組合。

第八名:代謝 的新測量儀(NEW MEASURE OF METABOLISM)
麻州的Seahorse Bioscience發明的XF96分析儀,是第一個能夠測量細胞中兩個主要的能量傳導途徑的儀器:細胞線粒體呼吸與糖酵解。這樣就能夠提供對於細胞代謝 過程全面的了解,以及在疾病狀況下程序如何出差錯。

在XF96開發之前,科學家們依靠克拉克電極技術測量細胞的耗氧量,既耗時,所提供的 訊息也很有限。現在,只需要35-90分鐘,這個XF分析儀就能夠測量氧氣消耗──這是線粒體呼吸的指標,以及細胞外酸化──這是糖酵解的一個副產品。經 過在微孔板分離出小量的細胞,儀器可以用光學生物感測器測量溶解氧和pH值的變化。使用儀器的96孔盤,研究人員可以測試多達四種藥物對細胞的新陳代謝的 影響,理解細胞的生物能量變化。目前售價為10-20萬美元,儀器首次於 2009年1月上市,目前全球擁有 400多個客戶。

第七名: 序列捕獲新工具(NEW SEQUENCE CAPTURE TOOL)
科學家們擁有大量珍貴的數據,30億鹼基對!但是沒有辦法使用,因為基因 組過於龐大且凌亂,研究人員無法完全分析這些信息。總部在德國的公司febit,設立了HybSelect,利用基因晶片,集中在基因組中對特定疾病具關 鍵角色的區域。這項技術已經被用於研究癌症,多發性硬化症,愛滋海默氏症和糖尿病。

第六名: 多功能顯微鏡(ALL-IN-ONE MICROSCOPES)
Olympus引進兩種新的多功能顯微系統:FluoView FV10i,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共聚焦顯微鏡,可用於對樣本建構三維影像;還有FSX100,自載有螢光和明視野顯微鏡,是在美國可以購得的第一種此類顯 微鏡。這兩個系統都把照明系統,顯微鏡,可移動的檯子,和照相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簡單的小盒子。這和傳統的裝置不同,小巧又容易設置在任何地方。這個裝置 另外一個好處是一般必須在暗房裡操作的螢光顯影,可以在實驗室裡不必關燈操作。此外,這兩種顯微鏡完全是「軟件驅動」,這意味著他們是非常合乎邏輯的,即 使是第一次使用也很容易上手。

第五名:鋅指蛋白(Zinc Finger)產生「基因剔除」(knockout)大鼠(ZINC FINGERS CREATE KNOCKOUT RAT)
Sigma-Aldrich在2008年的一項競賽靠著他們的CompoZr, Zinc Finger nuclease(ZFN,鋅指核酸酶)拿了銅牌,它可以啟動雙鏈 DNA在特定位置斷裂,剔除甚至一個鹼基對。2009年,該公司根據這個成果繼續發展,生產「基因剔除」大鼠。

美國威斯康辛醫學院的研 究人員使用Sigma量身特製的鋅指核酸,產生了第一批的「基因剔除」大鼠,其中一些有螢光蛋白表現而發綠光。現在老鼠之外的嚙齒類可以發展成特定人類疾 病的模型供研究之用。

第四名:可以量化的數碼相機(A CAMERA THAT QUANTIFIES)
細胞生物學家經常需要 測量和比較蛋白質產生螢光的量,捕捉在細胞膜上同位置進行的事件,並描述病毒的進入,他們往往使用電子倍增電荷耦合裝置(EMCCD, electron-multiplying charge-coupled device)相機來量測這些現象。但是,根據所設定的計量,這些裝置所給的數字是隨意的單位,不同的相機和不同的時間就有差異。這意味著圖像數據,不論 是同一實驗室或不同實驗室所得成像數據是沒有可重複性的。

Evolve相機,藉著測量結果的圖像的單位光電子使圖像數據量化和具可重複 性,螢光蛋白發出的光子或是反射的光子觸及相機的感應器就被計量。如此可以達到量化和標準化的結果。

第三名: 利用光操縱細胞(MANIPULATE CELLS USING LIGHT)
通常情況下,對光敏感的植物蛋白光敏色素 (phytochrome)和它的聯結夥伴,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PIF, phytochrome interaction factor)在回應紅光後,連結在一起就轉移到細胞核,紅外光會打破這個聯結。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修改了基因,使兩者被激活時,移動到細胞膜 (而非細胞核)。然後,他們把PIF聯結到一個細胞骨架蛋白上。當空間定位脈衝紅光活化PIF時,PIF反過來又激活了細胞骨架蛋白,因此可以重塑細胞 (Nature,461:997-1001,2009)。光敏色素把光轉換成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可以把PIF鏈接到任意數量的蛋白質,使這個 系統比其它的光控制系統更適用於廣泛的細胞程序。

研究小組提把光敏色素突變體和PIF質粒(plasmid)交給Addgene,一個非 營利質粒庫,便於在科學界供應質粒。研究者可以索求質粒每個約 65美元。

第二名:快速病原體辨識(QUICK PATHOGEN ID)
當面對一個未知的,致命的病原體爆發傳染時,任何延誤都要付出生命代價。在20世紀90年代,一個政府辦的生物防禦會議上,被提供最好的病 原體檢測辦法,還停在革蘭氏染色。

當時David Ecker在Ibis Biosciences,一直在用質譜儀,測試候選藥物結合RNA的能力。透過質譜儀比較結合的RNA和未結合的RNA(較輕)的分子量來作。他想,為什 麼不使用質譜儀,根據其不同的重量來識別基因組? 訣竅在於設計病毒或細菌的基因組的保留區的PCR primers,使它們成為一整類病原體的共同部份。被夾在primers和被PCR放大的基因組的部份,因其差異可被用來區別每個子類病原體。 雖然這個裝置還沒有被批准進行臨床試驗或診斷,它已經被用於測試病毒,法醫鑑定,和其他應用的基本突變率,包括美國海軍和美國疾病管制局用來檢測新流感 H1N1病毒。

第一名:以蛋白質誘導多能性(PLURIPOTENCY FROM PROTEINS)
2009年最令人興奮的 創新,是以最普遍使用的技術重組細胞成為類似胚胎的狀態。加州La Jolla 的Scripps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完全避免基因改造,只用蛋白誘導小鼠胚胎纖維細胞多能性。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iPS cell)技術真是一項突破性的發現,而基因改造在實際應用上則會造成極大的障礙,其中包括可能導致疾病,如癌症。

該研究小組掙扎了近 2年才找到正確的條件和各成分完美的結合,包括Shinya Yamanaka的四個轉錄因子的蛋白質形式,以及已知會提高重新編組效率的組蛋白去乙酰酶抑製劑(Cell Stem Cell,4(5): 381-84,2009)。該技術還沒有商業化,但正在開發中。 他們不予評論其成本,只說這將取決於最終應用的技術。基本的應用,如毒理學測試和試劑的發展是在低端市場的價格規模,更先進的藥物開發和細胞治療應用的費 用較高一些。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瑪丹娜資助的永續女子學校

來源:2010年3月號MY LOHAS生活誌

一向引領潮流的流行音樂天后瑪丹娜(Madonna),近年不但開始投身公 益,接連認養兩個馬拉威幼童為養子,甚至還愛屋及烏,成立了Raising Malawi公益基金會,投入馬拉威貧童教育與救助方案之餘,也開始開辦起一所綠色學校。

這所即將座落於馬拉威首都利隆威(Lilongwe)的女子學校Raising Malawi Academy for Girls,預計在2012年會完工,屆時可容納450位學生,在這裡學習環境保護、生態復育的相關課程。

這所學校是由紐約建築事務所Studio MDA所設計規劃,將是一座充滿永續概念的校園建築。不僅利用建築物屋頂的太陽能面板,提供校園內所有的能源所需,雙屋頂的設計,更利用了空氣 力學,讓每間教室都擁有良好的通風,而無需使用空調設備。當然,大部分的建材,也都將就地取材,充分運用馬拉威當地的資源與環境特色。

此外,兩座人工溼地結合污水處理循環再利用的系統(Greywater recycling),將可以滿足校園所有的用水需求,而不必擔心乾旱季節缺水的問題。

大面積的屋頂與遮蔽,可以讓教室避免太陽直射所產生的高溫。

在這座女子學校所在的46公頃土地上,預計將會有圖書館、行政大樓、餐廳、體育館、健身中心、運動場、30間教 室,12棟宿舍以及18個教職員宿舍。

讓女性變成是未來馬拉威永續農業推動的主角,當然是這所女子學校重要的任務所在。一間流行天后贊助 的綠色學校,未來將不只作育更多環保英才,更希望替馬拉威的未來,找到永續的生命力。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當發明家遇上藝術家

【經濟日報/張庭庭/20100608】

文創MBA 重邏輯的左腦企業家與重創意的右腦企業家,找到共通語言,腦力激盪的產品必令人驚豔…

創業者的類型有很多,例如業務型(擅長銷售)、點子型(擅長企劃)、領導型(擅長整合),而最容易在經營上觸礁的,通常是創作型與技術型。前者是藝術家性格,太縱容右腦,以致常流於天馬行空而忽略功能現實;後者是發明家或工程師,太依賴左腦,往往拘泥於產品細節而缺乏市場想像。

在一次講課時,有位學員上台練習自我行銷。他的產品是自動升降曬衣竿。衣服洗好後掛在及胸高度的桿子上,按個鈕便自動上升,衣服即可迎風招展,省時又省力。桿子是特殊金屬所製,此設計擁有專利還得過獎。

他介紹完後,我幫他做現場市調:「有興趣購買的人請舉手?」教室裡約八、九十人中,大約一半舉了手。我接著問了A君產品售價是多少?「1萬4,000 元」。隨即再問現場學員:「願意買的人請舉手?」這次一隻手都沒有。A君現出悵惘神情,承認每次一講到價格,顧客即掉頭離去。

行銷說故事 足感心

當時我的母親剛過世不久,我腦袋閃過一個畫面:70歲的母親堅持自己洗衣且篤信天然日曬,拒絕使用乾衣機,洗完衣服都得吃力地用撐桿把衣服頂到高高的曬衣架上。對於關節退化的老人家來說,每次洗晾衣服都是一次舉臂維艱的工程,但他們大概都不會向無此體會的晚輩訴苦。我想,如果母親還健在,我會買這個產品給她。於是我把這個想法說出來,並且三問大家:「願意買給母親或婆婆的人請舉手?」半數的手再度高高舉起。

用1.4萬換來自己省一點力氣似乎不怎麼划算;用1.4萬元買到母親長期的快樂與舒適,則值回票價。前者是左腦的算計,後者是右腦的召喚。

數字、圖表、分析、邏輯、法則、功能、效率、講道理等,是左腦的管區,而文字、畫面、感應、直覺、想像、情境、情感、說故事等,則是右腦的地盤。

絕大部分的人只有其中一邊比較發達,而在我們向來偏重左腦鍛練的教育體制下,除了有藝術細胞或走創作型態的人之外,通常的情況是左腦壓過右腦。

專注研發 忽略市場

常遇到此類中小企業經營者,努力投入研發或找尋獨特貨源,產品功能幾近完美,尺寸規格一應具全。他們常見共同問題是:包裝粗糙、網頁死板、圖片單調、文案生硬、沒有品牌或是品牌名稱拗口,廣告預算亂槍打鳥,簡言之就是無法感動消費者,上門顧客通常是熟客或行家,我稱他們為「左腦企業家」。

相反地,有另一群經營者,通常從事時尚或藝術領域,才華洋溢,令人驚豔,但對數字毫無概念,不知成本為何物,網頁很美麗但動線規劃毫無章法,購物流程曲折離奇。陌生顧客容易被吸引上門,但成交卻往往大費周章。我稱他們是「右腦企業家」。

有個客戶「MagStorY磁貼童話」,是藝術家與發明家的組合,而且是父女檔合夥。

女兒是充滿藝術氣息的漫畫家Momo,作品有年輕人的俏皮,也有抗拒長大的童真,以及隱藏在逗趣圖案背後的深層哲思。Momo因將柏楊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改編成漫畫版,一夕之間打響了名號。

而Mo爸對軟性磁鐵教具的熱中無人可比,不管是拼圖、模擬釣具、幾何教材,只要客戶說得出來,他就做得出來,對於品質的講究,也讓他輕鬆贏得歐美知名教具業者的OEM訂單。

品牌洗禮 左右均衡

只是一頭栽入研發生產,卻疏於關照市場的風吹草動,近兩年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用低價來搶單,甚至模仿他的設計,讓Mo爸磁鐵教具的業績失血不少。此時女兒 Momo繪畫與編故事的天分成了最佳救贖,功能實用的軟性磁鐵配上生動活潑的彩繪漫畫,成了擺脫OEM魔咒,自創文創品牌的契機。

但問題也來了。父女倆都沒有品牌行銷的概念,對於定價與成本結構更是霧煞煞。剛開始接觸他們時發現,一個只注意美感與故事,一個只重視功能與品質,更嚴重的是,產品在設計前,沒有先思考這要賣給誰,賣到哪裡去以及要賣多少錢。

兩人思考邏輯的契合度跟血緣關係恰成反比,合作初期如同雞同鴨講,好在親情是最好的黏著劑,加上顧問從旁溝串,反而激出許多有趣且具市場性的點子。

先是女兒Momo上完品牌課程,慫恿爸爸也接受行銷新知洗禮。兩人有了共通的對話基礎後,接下來是一連串左腦與右腦對話論戰,其間其他同學也加入討論與思辯,有時面紅耳赤,有時低頭沈思,但慢慢起了化學變化,後續出來的產品也愈加令人驚豔,甚至打樣一出來,就有人要下訂。這也讓磁貼童話順勢開發出客製化商品的市場。

這場父與女、左腦與右腦的對話仍在進行中,而親情的溫暖與善良的天性,讓「磁貼童話」的產品除了創意,更多了感動。

(作者張庭庭是SOHO品牌邦創辦人,http://blog.soho.com.tw/)

Mr.6 文章精選

  1. Wal- Mart推出史上最大員工學位計畫,其他人得靠自己再給白天工作一個夢
  2. 看比爾蓋茲評蘋果
  3. YouTube 出2則精彩廣告參加坎城比賽,「不貪心」的人反而更厲害!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Marcus Buckingham: 活用我的工作天才

工作占去我們每天最精華的時間,手頭上的事,大大操縱了我們的幸福指數。
面對每天滾滾而來的挑戰,你曾經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嗎?
能 力不足這件事並不存在,你應該懷疑的是,自己是運用能力,還是弱點在做事?

一項針對八千多個團隊進行的研究結論表示:儘管有很多方 法可以讓員工全心投入工作、激發他們的優秀表現,如:好好挑人、告知期望、適時讚美、定義使命等,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每位員工適材適用,發揮自 己天賦的工作能力。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教大家活用自己的能力。

訪問兩百萬人:「你在每天的工作中,發揮自己能力的時間有多少?」回答「多數 時間」的人只有一七%。十個人,只有近兩個在發揮自己的能力,你,是那兩個其中一個嗎?

請你回想一下,最近有沒有哪個時候,因為太專注工作而忘記 時間?那個時候,就是你在發揮能力的時候。這個感覺如果持續,將會非常奇妙:不用上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很想上班;上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熱愛接受一 切挑戰。

雖然還在同一個位階,感覺好像更高遠了些,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但是又沒有那麼舒服。下班後,感覺真實、滿足、有價值。這就是希臘 人說的「幸福」(Eudaimonia)──貢獻自己最拿手的事物,享受傑出帶來的大滿足。簡單地說,就是成就感。在這些時刻,工作變得非常美好,我們因 為工作朝氣蓬勃。

你的工作,是否讓你感到幸福?如果不是,為什麼?你知道問題出在哪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明眼的盲人,身陷其中,卻渾然不知其 因。如果你常常因為工作痛苦、覺得日子難熬,或者正處於職業倦怠期,書裡的六步驟訓練將會讓你擺脫泥濘、揚眉挺身,豪氣施展自己的工作能力。

來源: 商智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時尚業如何詮釋創新?

本月份GQ美麗佳人報導的幾項時尚產品可運用創造力或創新理論來解釋。這些時尚產品的特色在於「掌握生活風格,重組創意元素,提供人們其他有趣的生活想像」。

掌握生活風格,重組創意元素

NIKE AIR MAX 主打以創新詮釋經典Gucci 創意總監Frida Giannini的靈感謬斯來自於Mark Ronson常用的元素(奶油西裝、圓點背心、協調的波爾卡點運動鞋)。美麗佳人也有許多例子,以「沁涼編織」系列產品為例,便是透過擴散思考(即水平思考)想像沁涼編織如何與各項產品結合(如:帽子、衣服、背包、背心、涼鞋等),其他如「糖果甜心」、「螢光潮」也都是運用同樣的創意思考方法。

提供人們其他有趣的生活想像

另一個特色是提供人們關於人與器物(各項創意產品)的想像。這些想像或許很實用導向,或許很能滿足個人風格,也或許是提供了個人過去從所未有新奇的、有趣的體驗。GQ便以數位產品為例,邀請名人談一談他們與數位產品的互動。

最經典的例子之一是 i pod及i phone為例。Apple幫人們創造了隨身聽及手機的其他樣貌與使用方式,我們也可以透過Apple app store下載各項程式,運用個人的創意再次創造更符合個人生活風格的數位品味。

Mr 6: 創新的用意--讓人「記得」

看著我的小孩,常常想,他們長大了,那個世界會流行什麼?

在我成長的世界裡,企業剛好很崇尚「創新」。創新是顯學,我在史丹佛念書的時候,剛好這顯學達到最頂點,所以 「innovation」像是校園口號,課堂上會說、校刊上會講、廠商的DM會寫……到處都是這個字。

而創新又是什麼艱澀的學問!其實,它是一個簡單不過的動作,產出一個「前所未見的東西」,愈前所未見愈好、愈沒有包袱愈好,讓人驚豔,就是創新。當 時,「創新」的流行真是如火如荼,創新就像「萬靈丹」,公司不善,創新改造!競爭激烈,創新突圍!什麼都是靠「創新」來勝利。彷彿是過度壓抑之後的大爆 發,那是好幾世紀的正確答案的找尋、找遍了正確答案之後希望再成長的渴望,不過,也因為「創新」這種東西,好像沒什麼深度,所以,注定好像也只是一場「流 行」,過後就不見了。


全文請連結至 Mr 6.網站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HBR: 模仿比創新更有價值 by Oded Shenkar

全文請參考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四十四期

Oded Shenkar研究發現,模仿並沒有受到重視。模仿對企業成長的重要性,可能高於創新。模仿並非不動腦筋地重覆別人做過的事,而是明智地探索因果關係。

Oded Shenkar詳細檢閱重大商業模式創新的相關研究,以及包含歷史和神經學等八項科學與學科的突破性研究。在所有案例中,他發現模仿是進步的主要根源,即使企業主管與學者經常忽略了那些進步。他還發現,優質模仿難度頗高,而且需要聰明才智與想像力。

Oded Shenkar為俄亥俄州立大學費希爾商學院教授,著有《模仿者:聰明企業如何靠模仿取得策略優勢(Copycats: How SmartCompanies Use Imitation to Gain a Strategic Edge, HBP, June 2010)。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作家與批評家 / 閻連科


作家與批評家不是同行中的朋友,更不是一個單位中的一對情人。他們是被文學捆綁在一起的一對夫妻,過不得,散不得;和不得,也離不得。

閻連科1958年出生,是 中國小說家也是魯迅文學獎得主,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駐校作家。 「作家與批評家」一文大量了「比喻」及「類比」的方法,將抽象、陌生的概念具體化,這兩種方法也是創意思考常見的技法。

作家與批評家(上)
作家與批評家(下)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情緒影響心臟健康?

作者: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文章來源:賓州大學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2/100216101322.htm
發佈時間:2010.04.09

心形巧克力及紅色氣球到處可見,在五顏六色的氣氛中,提醒著大家情人節即將到來……盡量不要在計劃情人節的時候壓力太大,因為保持正面情緒是維護心臟健康的一項投資。

賓州海狸保健中心主任及註冊護士McDanel指出,心臟健康是個複雜的問題,涉及了很多因素,包括遺傳、生活方式之選擇,甚至情緒。有些情緒,例如憤怒、憂鬱、焦慮,如果成為長期的情緒狀態,尤其會對心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McDanel解釋,一般人都知道,「憤怒」會使血壓上升並惡化心臟健康,但現在科學家們更發現,「憂鬱」和「焦慮」與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有密切關連。在最近發表於《國際老年精神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的一項研究指出,高達60%的慢性心衰竭病人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罹患焦慮症(anxiety)的比率則較低,最高只在45%左右。他們發現,同時患有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人亦加增了死亡的風險。

發表於2009年12月的《心臟病新觀點》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Cardiology)的第二項研究則提出了「憤怒」與心室性心律不整(ventricular arrhythmias)的關連機制,心室性心律不整是心臟兩個下心膜和心室的一種不正常跳動。該研究報告指出,憤怒的感覺可能改變細胞的電性,使心臟壁及心肌的收縮組織變厚。這個電脈衝變化,會導致科學家們稱為 T波的變化(T-wave alteran),或尖峰心電圖上心跳高波浪及突起(spikes)。T波的大突起或突然的變化,使醫生觀察得到心室性心律不整的情形。

如果情況持續下去,這些不正常的節奏,可能導致稱為心室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的危險情況,其每分鐘心跳在100或以上。如果不加以治療,這會進一步轉變成心室纖維性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或完全雜亂的電性活動,而導致心臟無法輸送血液。過去在美國估計約有0.1-0.2﹪因心臟疾病的問題而發生猝死,每年大約超過三十萬人死亡。尤其是在因心肌梗塞後,恢復狀態的心室心搏過速及心室纖維性顫動病患族群容易發生猝死。心室心搏過速(VT)及 心室纖維性顫動(VF)與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病變、藥物中毒、電解質不平衡等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一般所謂的心臟病發作以致於死的病例,大部份便是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發作合併心室顫動或心室性頻脈。

然而,我們可以稱愛是疾病的解藥?愛、友誼和社交聯誼這樣正面的情感,可以改善健康狀況嗎?McDanel認為是這樣的。而且已有許多研究表明,在健康危機時擁有愛心支持網的患者,比那些沒有支持的患者產生更好的結果。在一項針對澳大利亞老年人長達10年的研究中也發現,在研究期間,那些擁有大群朋友網的比那些朋友少的,其死亡率低了22%。

McDanel表示:「友誼和支持性的社交網可以幫助人們度過疾病或情緒艱苦時期。我們必須以整體的方式來醫治病人,除了治療他們身體本身的疾病、改善其飲食和運動外,並要提供各種方法使他們更好地管理情緒。減輕壓力、憤怒及孤獨,是情人節的最佳菜單以及每一天的健康食譜。」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TED Apr. 2010 Adora Svitak: What adults can learn from kids

不知你是否知道,曾經登臨TED講臺的不僅僅有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大人物,也有 一些平時可能不為人知的小人物。但小人物也往往有其獨特的故事,比如有人講述了他做風車發電的故事,有人講述了他作為少年軍的故事,還有人講述他給孩子做安全教育的故事。

今天介紹的,是來自TED2010的一個演講,演講人阿朵拉·絲維塔(Adora Svitak)今年才12歲,但她已經是多本故事集的作者。她的演講相當有震撼力,也頗為值得大孩子們反思。

Adora Svitak: What adults can learn from kids

朵拉演講一開始就似乎要對平時被人看低而憤憤不平。她特別不喜歡小孩子氣這 個詞,想想看,當別人說你小孩子氣的時候,那是一種很好的感覺嗎?但在阿朵拉看來,恰恰是那些最瞧不起小孩的大人更需要向孩子學習。那麼孩子身上有什麼值得大人學的呢?

些孩子曾通過他們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表明,那些做出改變世界的舉動的也可以是 小孩。比如安妮·弗蘭克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往往會說小孩子思想單純,甚至是常常責怪小孩子,認為他們不能理性的思 考。但阿朵拉指出,也許恰恰是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思維,才是我們現今這個社會最需要的(音樂家Bob Geldof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很多人有非常不錯的想法,但往 往因為一些環境或其他因素的局限,而不能邁出實際的行動。但小孩子則往往毫無畏懼,他們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一個他們渴望的未來,並且為了追逐那個夢想,想做就做,這也許確實值得大孩子學習學習。

朵拉還舉了一個小孩子做玻璃模型的例子,來說明孩子的無限創造力。華盛頓有 一家博物館專門為小孩子搞了一個創造力大賽,孩子只需把他們心中想像到的形象通過畫筆或其他工具畫出來,而後玻璃師傅就會幫助他們把那種形狀的玻璃吹出來。你看看那些精彩的作品,就能明白孩子的想像力是多麼豐富(不知你是否還記得肯·羅賓遜爵士的TED演講裡提到的那個畫上帝的女孩?)。

朵拉還提到說,大人應當不僅僅成為孩子的老師,也應當成為孩子的學生(所謂 教學相長?)。因為孩子也有很多東西大人可以學,並且雙向的學習所帶來的效果往往是最佳的。

後,提到未來,阿朵拉說,大人們需要為孩子創造優良的成長環境——使得新成長的一代可以超越老一代——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取得進步。也許作為小孩子,他們得到傾聽的機會確實太少了,阿朵拉最後提出呼籲,希望所有的大人都能聆聽小孩子的心聲,因為孩子才是明日世界之主人。

(本文取自: TED中国粉丝团)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創意人的撞牆期

棋士張栩4/8在產經新聞主辦的第四十八屆十段圍棋賽中衛冕十段頭銜。在「天生棋才:張栩的故事」書中提了幾個感人的故事,內容是關於名師遇高徒時的興奮與愛護,這兩位名師是林海峰(張栩的師傅)和沈君山(張栩的乾爹

其實,他也曾經下定決心與圍棋告別

民國八十二年春節過後,東京冬雪漸殘,張栩卻無法等待早春,他敲了林海峰的房門:「林老師,我不下棋了,我要回家!」從此一個多月,完全不摸棋子, 連一向鍾愛的棋書也不碰,展現絕情決裂的決心。

張家父母氣極敗壞從台北趕來,林海峰只說了一句說:「尊重孩子的決定吧!」父母將張栩帶出林家住進旅館,多天勸說仍然無效,張栩決心要讓自己的生命 在此轉彎。

兩老無奈,只得帶張栩去向林海峰辭行,林海峰神情平和,看到三年心血毀於一旦,忍不住連嘆:「可惜!可惜!」

第二天一早,張栩醒來找棋盤棋子,原來昨夜他在夢中妙手連發,下了一盤好棋,想擺一遍。父親嚴肅地對他說:「你連夢中都能下棋,你今生注定與棋結 緣,我再給你兩天時間想清楚。」張栩在旅館苦思了兩天,內心的交戰,驚心動魄,不亞於盤上廝殺。兩天後,張栩走出困局,重新輕叩了林老師家大門。

林海峰看著自己的關門弟子回頭,他告訴張栩:「這種事本來就要你自己想清楚,你的心情大家都經歷過,都經歷過。」張栩有從無聲處聽驚雷的震動,原來 自己的心情轉折,林老師全都懂得,林老師當年也是這樣熬過來的,可能比他更苦悶,這般慘綠的撞牆期,是棋士必經的磨練吧!



另外一個有趣的新聞
兩位名師與張栩的對話,這些內容對創造力研究有一定的啟發。


沈:林老師(林海峰)是身教重於言教,我是言教多於身教。業餘的老師和職業的老師不同,我教他要馭棋而不馭於棋,棋理可以為你所用,但不要被棋給迷住了。

張:林老師對我幫助最大的一句話,是我入段(進入職業初段)前,他告訴我:不只是在棋盤前才能研究棋,更重要的是腦子裡有棋盤,隨時可以在腦海裡解詰棋(一種刻意安排的棋局,有巧妙的必勝手法)、復盤(指賽後再現比賽的過程,自我檢討),生活中任何時間都可以練棋,坐車、睡覺前都想想棋,棋力隨時在增長。 就是人棋合一的境界吧。

問:聽說張栩到日本之後、在入段前,有過一段低潮期,沈校長特別到日本鼓勵他?

張:當時我差不多十二歲,在日本要入段之前的競爭很激烈,打了幾年的段位賽,我覺得前途茫茫,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升段。我十歲就到日本拜師,住在林老師家,那時也有點寂寞、低潮。

沈:那時我要到美國,到東京停下來看張栩。林老師很嚴,張爸爸又不能去看他(張父:那時跟林老師約好,張栩升段前不能看他。)只有我這個師兄(沈君山是林海峰的師兄)能去。那時候張栩不想下棋,是遇到撞牆期了。

我告訴他愛因斯坦的故事。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E = mc2之前,因為做不出來,還生了一場大病,就算這麼偉大的人也會遇到撞牆期。這不算什麼。

在他棋士三個階段,我有三句話送他。第一是「追二兔不得一兔」,要專心做好下棋這件事,不要分心。接下來是「出名容易,成名難」。一旦出名天下知,但成名要像林海峰,維持聲譽四十年!這才是不容易的。第三階段是:「莫因身在最高層,遂教浮雲遮望眼」。既已是名人,要如何在這境界把自己、未來看清。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April 03, 2010 100 Simple, Low-Cost Ways to Be More Creative on the Job

1. Ask the most creative people at work for their ideas.
2. Brainstorm daily with a co-worker.
3. Tape record your ideas on your commute to and from work.
4. Present your challenge to a child.
5. Take your team off-site for a day.

6. Listen to your inner muse.
7. Play music in your office.
8. Go for a daily brainstorming walk.
9. Ask someone to collaborate with you on your favorite project.
10. Exercise during your lunch break.

11. Turn on a radio at random times and listen for a "message."
12. Invite your customers to brainstorming sessions.
13. Think of three other ways to define your challenge.
14. Remember your dreams.
15. Reward yourself, in specific ways, for small successes.

更多內容請連結至IDEA CHAMPIONS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買不起除草機 太平國中請羊除草

這是一個典型關於創造力小C的例子。這個創意是適當的且有用的,可用於協助學校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解決眼前所遭遇的問題。

***
台中縣太平國中有兩隻羊當「校工」,因為原本的校工退休,加上經費不夠,學校半個月前買了兩隻山羊來吃草,不僅可以當作學校教材,還可以當除草機,效果還不錯。

每天一早,太平國中唯一的一位校工就得牽羊來除草,其實是吃草啦!只見羊咩咩一出來,頭低低地猛吃草,這邊吃完換那邊,在校園趴趴走,很多學生也忍不住上前看看,一位學生說,「學生可以跟羊玩,還可以幫忙除草,可以算是天然除草機。」

太平國中因為2位工友退休,加上經費不夠再找人,學校乾脆花了2萬元買羊當校工,太平國中教務主任表示,「牠們成為小朋友玩伴,小朋友都會很喜歡來餵牠們,跟牠們玩,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生命教育。」

羊吃草當作除草,效果還不錯,這樣另類的羊校工,每天都會在學校到處吃草,只是雜草乾淨了,學生走在校園裡可得注意滿地的羊便便。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學風、張智鈞)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大師名言

「上司未直接帶領或教導,員工就自動自發地進行有潛在實用價值的新任務,這樣的公司稱得上是有創意的企業。」 羅賓森博士 史德博士


「創意直覺並沒有表面上看來那 般神奇,純粹就是以正面、負面評斷去分析構想所產生的副產品。產生愈多構想、做過愈多評斷,直覺就會愈準確。」莫瑞

「創新可能表示要承擔風險,但是有了勇於創新、上下 一心的組織文化,就表示風險並不會造成傷害,你也不是孤軍奮戰。創新的文化會促成開放心態、好奇心、與供應商和顧客的聯繫。」(拉夫雷 & / 寶鹼的成功之道)


整理自:大師輕鬆讀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讓我們多激發一點why和what if的能力


如果,會怎樣?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278期(2009年10月出版)

還記得在學校裡,學習萬里長城時的經驗嗎?課文一開始就是「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然後是經歷哪些朝代,全長多少公里。我們反覆背誦,記憶,考試。但多年以後,這些當年為我們拿分數的東西早就消失無影蹤。

多年前,曾訪問位於天母的美國學校教務長,她說,當老師教到萬里長城時,會要學生分組找資料,回答一個問題:「如果當時沒有萬里長城,這個世界會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開啟了很多想像。對照這兩種學習的重點,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的傳統教育,只告訴我們「什麼」(what);而美國學校的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除了必須知道「什麼」之外,還必須探究當時為什麼要建造萬里長城(why),再進一步思考,如果沒有萬里長城,世界有什麼不同(what if)?這三個層次的思考,正是今天企業在推動創新時,必須學習往前推進的課題。舉例來說,在思考創新方向時,想一想,顧客為什麼要購買這項產品(why),也就是它想要完成的工作是什麼?我們可以如何協助他做好這個工作?再想一想,因此,如果我拿掉一些不重要的功能會怎樣?如果我借用其他產業的做法會怎樣(what if)?創新有多重要已經不用再多說了,重點是,在今天景氣低迷、資源有限的時代,如何提高創新的成功率?

專研創新的顧問安東尼(Scott Anthony)指出,很多公司常覺得沒有資源進行創新,事實上,很多資源都投入在進行多年,卻沒有進展的專案上。企業應該考慮審慎地砍掉一些沒有前景的專案,將資源集中在更有潛力的計畫上。此外,要提高創新的成功率,必須先確立公司的創新目標以及策略,幫助員工知道他們要瞄準什麼。例如,五年後,公司希望事業規模成長兩倍嗎?還是有其他目標?設定某種疆界,才不會讓創新方向漫無邊際(第278期第六二頁)。

為了促進創新構想的實現,公司應讓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多多合作,因為創新點子常常來自非正式的激盪(例如實務社群)。至於那些在創新過程中失敗的構想,也不要忘了為他們舉辦一場「葬禮」,因為從這些失敗中,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第278期第七四頁)。根據一項研究,二○一○年最被需要的工作機會,有一半在二○○四年時還沒有出現。因此,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未來必須解決的,將是一些現在還不知道的問題。

讓我們多激發一點why和what if的能力。

未來,正在等待什麼樣的人才?也能用右腦思考的人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275期(2009年7月出版)

未來,正在等待什麼樣的人才?美國多本企管書籍的作者平克(Daniel Pink),最近在沃頓商學院的一場演講中提出他的答案:不只用左腦,同時也能用右腦思考的人。

沃頓商學院沃頓在線網路週刊(Knowledge@Wharton)報導,平克指出,只要是能夠被分解成一個接一個的步驟,而且每個步驟都有正確答案的工作,也就是能夠套用公式的工作,將會流向能夠以最便宜的方式完成的地方。這些工作有可能被外包到國外,或者由機器和電腦自動完成。這樣的工作被取代性比較高。舉例來說,許多美國人改請比較便宜、人在印度的會計人員報稅,也有許多人使用電腦軟體自己報稅。他們都不再需要美國本土會計人員的協助。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以前如果要離婚,必須支付昂貴的費用找律師。現在一般不過於複雜的離婚案,都可以透過離婚網站,以自助的方式下載表格、填寫資料等,快速而且便宜地完成。平克表示:「上個世紀,機器取代了我們的背部跟肌肉;這個世紀,軟體取代了我們的大腦。」因此,想在職場上保持高度競爭力,除了左腦的邏輯思考,更需要右腦藝術的、有同理心的、富創意的思考。改善已經存在的產品並不夠,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夠端出新的東西來。絕大多數消費者都已經擁有彩色電視機,所以公司只是推出品質更好的彩色電視機並不夠,而要想出傳送電視節目的新方法,例如,在hulu.com網站上,網友可以在任何時間上網,免費下載自己想看的電視節目。就像很多人擁有iPod,但是不過才幾年前,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這樣的產品。這是勇敢的概念性突破。

設計、說故事、綜合整理、看出習慣模式等技能,很難便宜地外包給國外工作者或機器,這樣的人才比較難被取代。平克認為,即使傳統上屬於左腦的工作,現在也需要右腦的技能。例如,現在企業在找電腦工程師時,除了能夠撰寫程式,也希望他們能夠創新、跟別人溝通、適應多元化的工作環境。賓州的傑佛遜醫學院便建立了一套系統,專門測量醫生對病人的同理心。結果顯示,同理心越高的醫生。病人的治療效果也越好。現在病人光是自己上網就可以查到很多醫療資訊,醫生除了要有技術,也要有觀察、體會病人情況的能力,後者才是無法套用公式的能力。左腦、右腦,一起靈活動動腦。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PEGA D&E 榮獲2010 iF材質大獎

PEGA D&E今日正式宣布榮獲素有工業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 iF 材質大獎。此次與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共同開發的PLA+Recycled PC 成功從近百件創新材質中脫穎而出,不僅展現堅強的研發實力,更證明了PEGA D&E 於材質研究的競爭力。以PLA ( Polylactic acid ) 及醫療廢料( Polycarbonate ) 射出成型的合金( alloy ),是一項充分具環保特性的材質。「這項材質從綠色原料的使用、生產製程,到廢棄物處理,都以環保為最重要考量,我們希望將其成功應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以徹底降低對環境與空氣的汙染。」PEGA D&E 負責人黃華郁表示。PEGA D&E 將此材質應用在筆記型電腦上,不僅解決PLA射出後易脆及過於黏稠的特性,讓最終材質能大面積地被應用在產品上; 在銀幕上蓋與系統蓋的部分,更採用水性環保塗料來取代一般的溶劑型塗料。 (更多內容請至 PEGA D&E

PEGA D&E在台灣設計師週中,也以古老東方的折紙技藝,接觸西方現代牆飾設計。PEGA D&E找了幾個參與此案的設計師,請他重現創意研發的過程,並呈現一些材質、結構的照片:請點選;以下這個網站則是他們創意發想的過程:請點選

西雅圖陽獅副總裁Dave Holloway推薦:廣告創意十大好站

西雅圖陽獅副總裁和創意總監Dave Holloway,在oneshow講座裡推薦10個他平常會去看的網站。(資料來源:桑河

Cmykmag.com - advertisements from american students

Ihaveanidea.org– advice from advertising professionals

Creativity-online.com– the best new a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Eschenck.typepad.com– great copywriter, lists many blogs

Edwardtufte.com– great designer

Improveverywhere.com – comedians doing crazy things

Theonion.com– fake newspaper to make you laugh

Sprinklebrigade.com– people decorate dog shit

Thenewyorktimes.com– thomas friedman, paul krugman

Ted.com– great minds share their thoughts and innovations

Creativity online: The 2010 Creativity 50

Welcome to the fifth annual Creativity 50. Each year, we cite those people and companies that made the biggest impact across all areas of creative culture. There are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people on the list. There are also tech pioneers, designers, directors, entrepreneurs, and others who challenged the established way of doing things and inspired with their action.

Please visit Creativity-online.com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INSEAD全球創新指數港:勝新加坡 亞洲最創新

【明報專訊 2010-03-06 】

國際著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公布最新的「全球創新指數」,於132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系排名中,香港由去年第12位躍升 至第3位,冰島則進佔首位,至於去年的榜首美國卻跌出十大。本港在亞洲區39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系中更排名榜首,新加坡屈居第2位。有學者對因金融海嘯而 破產的冰島排列全球榜首感到驚訝,認為本港經濟背靠中國,故經濟打擊相對較小。

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第3年公布全球創新指數,該調查與印度工商業聯會(CII)研究,評審項目包括制度與政策、知識創造、創新驅動、企業創新、技術應用及知識產權等,每項評估滿分為7分,另參考世界經濟論壇、世界銀行及聯合國等組織的數據分析。

冰島重視基建設施教育加分

結 果顯示,香港在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上位居第3,而新加坡排名第7。報告指出,由於人們日漸重視教育、科學及技術,來自其他各國的挑戰日益增加,去年位居全 球創新指數排行榜首位的美國,今年下滑至第11位。去年排名僅為第20位的冰島能夠急升上榜首,是因為該國在基建及設施排首位,且在教育投資排第4位,重 視人才培訓有助提升競爭力。

此外,亞洲最大經濟體日本位居13位,韓國排名第20位,台灣位居第25位,中國則位居第43位,香港則排名首位(見表)。

專家:港背靠中國 經濟打擊小

報 告指出,香港是其中一個領導全球的金融中心,經濟自由指數連續15年評分最高。香港分別在「創新輸出指數」及「市場複雜度」位列第一位及第二位。中大創業 研究中心主任譚安厚教授表示,本港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及健全法制,能有效保障投資者,且本港背靠中國經濟,故在金融海嘯中影響相對較小,美國則受金融海嘯衝 擊,排名急跌可以理解。

資訊基建港全球第2

政府為鼓勵研發,在1999年批出50億元成立創新科技基金,供任何產業或中小企申請進行科研項目,至2010年1月底,共批出1860個項目,總數為49.1億元,而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佔316個項目,共批出3.35億元。在「資訊基建」項目本港位列全球第2。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Fast company: The 50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FastCompany magazine has just published its annual list of the 50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Here are the top ten:

1. Facebook

2 (three-way tie). Amazon, Apple, Google

5. Huawei Technologies (world’s #2 telecom equipment provider)

6. First Solar (largest solar supplier in the U.S.)

7. PG&E (California-based utility)

8. Novartis (Swiss pharma giant)

9. Walmart (World’s largest retailer)

10. HP (World’s largest tech company)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古又文v.s趙琍 《蔡國強 泡美術館》跨界談創意

古又文v.s趙琍《蔡國強泡美術館》跨界談創意
藝術x時尚 激盪出绚爛的焰火

轉載自誠品新聞

剛獲得2009紐約Gen Art's Styles「前衛時裝」設計獎之台灣新銳服裝設計師古又文,在今日(2/10 )上午11點,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小姐,暢盡地聊時尚、深入地談藝術,再造話題,打破了藝術空間的領域,沉浴在當代藝術大師蔡國強的作品《不合時宜:舞台二》裡,攜手跨界細嚼品味時尚藝術恆古不變的永恆性、挑戰性、創造性與影響力!而人在紐約的藝術家蔡國強得知這場對談,還特別隔海表達他對古又文作品的看法,蔡國強說:「透過圖片,我感受到很強烈的造型性,分解人體的外型、明顯的材料感,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已於全台刮起當代藝術炫風的《蔡國強 泡美術館》大型回顧展,開展二個多月,廣獲熱烈迴響,現在開始進入最後倒數,各界名人也相繼把握時間,爭相一賭大師的作品找尋創意靈感!新銳時裝設計師古又文,去年十月偶然在華山藝文中心看到蔡國強新作創作《晝夜》火藥草圖的創作過程,今天再度於北美館展場親眼目睹完成作品,古又文興奮地表示:「這真的是個很奇妙的“藝”外!蔡國強先生的作品大膽、創新,感覺上我的創作手法和蔡先生很相像,都是很隨性的創作、但卻靈活地運用、巧妙的安排。」

在這場精采的跨界對談中,古又文和趙琍與現場民眾互動、一同分享各自領域中獨特的時尚見解與藝術觀點。兩人首先談到時尚和藝術,在跨界的領域下,怎麼激盪交融呢?古又文逗趣地表示:「走!就去文化大混浴一起泡湯吧!其實,當服裝設計師進入藝術展場空間,就是一種“不合時宜”,也無疑就是跨界的精神!」而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認為古又文的作品猶如立體雕塑,趙琍對古又文的服裝設計下了這樣一個評語:「你的作品像是蔓生的有機奇妙生物,人的身體就像是宿主,毛衣、毛料類似蜿蜒不規則的生物!」古又文也十分好奇在趙琍這位台灣資深的藝術經紀人眼光,蔡國強是一個怎麼樣的藝術家呢? 對此趙琍表示:「蔡國強非常的有創造力,跟藝術家合作,就像是在下一盤棋,而和當代藝術家蔡國強共事,則是棋逢敵手!」趙琍也稱許古又文是一個”當代藝術家”,得到藝術前輩這樣的稱讚,古又文忍不住雀躍地跟現場民眾大聲的說:「趙琍說我是藝術家喔!你們都聽到了嗎?」引來現場陣陣笑聲。

《蔡國強 泡美術館》台北回顧展進入最後倒數,距離展覽結束還有10天!在寒假期間天天創下超高的觀展人潮,98%民眾強力推薦他人來看,超過5成的民眾看了還想再看,口碑好評不斷。除了服裝設計師古又外以外,開展期間已陸續吸引各界名人前來看展,其中包括:國際知名導演蔡明亮、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知名主持人趙少康、蔡康永、黃子佼……等。

展覽即將於2月21日結束,除了除夕及初一兩天休館以外,即日起天天延長至夜間八點半。民眾憑票根還有機會抽中壓軸大獎紐約來回機票!詳情請上活動官方網站:http://www.caiguoqiang.tw/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新加坡應增生產力與創造力減少依賴外勞

新加坡應增生產力與創造力減少依賴外勞

( 2010/02/01 22:31 中央社 )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加坡1日專電)對新加坡經濟未來提出建議的經濟戰略委員會今天提出報告,建議新加坡應透過提升創造力和生產力的廣泛戰略,同時減少對外勞的依賴,才能確保長期的經濟成長。

這個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示成立的經濟戰略委員會建議政府,應成立高層級的全國理事會並設立全國生產力基金,讓新加坡的生產力,在未來10內每年都能取得2%到3%的成長,就能讓國內生產毛額在未來10 年內,每年成長3%到5%。

同時,戰略委員會建議,應逐步分階段調高外勞的人頭稅,讓企業考量到聘用外勞會增加成本之下,減少對外勞的依賴。

此外,戰略委員會建議,技術熟練外勞和非技術熟練外勞間的勞工稅,也應加以區分,以鼓勵雇主留住技術熟練外勞。

這項建議,等於是回應了新加坡人不滿工作都被外勞搶走的反彈聲浪。在新加坡,約有1/3的勞動力是外勞,包括廉價的外籍建築工人、外籍女傭和餐飲及零售服務人員。

但 減少依賴外勞後,戰略委員會也呼應先前李顯龍等人的談話,把重點放在提高新加坡人的生產力上面,建議設立全國理事會,負責監督和推動提高生產力計畫,確保 民間、工會和政府在生產力的課題上,緊密合作,而全國生產力基金則會提供津貼,資助個別行業或企業推動提高生產力的計畫。

擔 任經濟戰略委員會主席的財政部長尚達曼在記者會上提出,透過一系列主動推動提高生產力的7大戰略,這些措施包括提升技術和創新能力,以支持製造業和培育大 型企業;發展為全球和亞洲樞紐、加強新加坡企業能力和吸引跨國公司、大力發展科研領域、成為智慧能源經濟體,及把新加坡打造為獨具特色的全球都市和溫馨家 園。

尚達曼指出,新加坡有必要重組經濟,把現有以勞動力為主的經濟架構,轉換為以生產力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同時增加在人民身上的投資,以便推動新加坡經濟在當前經濟趨勢下取得成長。

尚達曼說,委員會評估結果是,未來5到10年,全球經濟能看到前所未有的成長機會,也是新加坡企業大展身手的最佳時機;但同時,新加坡也面對一些未碰過的侷限,要突破這些侷限,和確保新加坡人收入持續增加及企業取得良好成長,新加坡必須改變經濟模式和創造價值的方式。

李顯龍則發表聲明說,政府將會在2月稍後宣布新財政年度預算案時,對戰略委員會提出的建議作出回應。990201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百事可樂終於推出取代超級盃廣告的社群行銷計畫,「微轉換」(micro-conversion)才是多研究的重點


美國足球超級盃即將在這個星期天上演,這星期關注社群行銷的人士也一定要觀察一個大重點──百事可樂早在兩個月前提出的「Refresh」專案,終於於今年正式推出。這專案大受囑目,因為被認為是要迎戰在facebook上大它20倍的可口可樂,甚至不惜停止今年在超級盃的廣告,到底這個行銷大案的內容是什麼細節?它的這個「線下計畫」,到底想做什麼?

全文請連結至 Mr.6

The idea of creativity, the creativity behind an idea


Published: February 01, 2010 in Knowledge@SMU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creativity is important to their line of work from salespeople to accountants, lawyers to administrators but few people seem to believe that they have what it takes to be creative. Even fewer people think that their employers are helping them to be creative. What lies behind the mystical creativity holy grail that makes it so elusive yet incredibly seductive? Creativity expert Fredrik Härén provides some insights into how we think about creativity and what makes companies like Google, Apple and Pixar tick.

More about this article, please visit Knowledge@SMU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IDEO: Imagine life in 20 or 30 years...

IDEO: Imagine life in 20 or 30 years...

Our Invitation To You from IDEO on Vimeo. Directed by Roshi Givechi. Produced by Phoenix / Bonfire.

As climate change touches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how will it change us? How will we adapt? Living Climate Change is a devoted space for the most defining design challenge of our time. It’s also a place to support fresh thinking and share provocative ideas about the future.

Hosted by IDEO, a global design and innovation company, Living Climate Change aims to support conversations beyond policy and national sacrifice in order to point toward new possibilities. Moving the debate away from what we have to give up toward what we can create, this site is born from the conviction that design has a role to play in addressing the global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We aspire to support the conversation by asking good questions and exploring creative solutions in an optimistic and real-world way.

Living Climate Change invites you to imagine what life will be like in 20 or 30 years, as we move along a path toward reduced carbon emissions. Will the targets be reached? Which behaviors will need to change? Which will we choose to preserve?



快樂競爭力/競爭力與快樂力

又到了發年終獎金的季節了,你有比較快樂嗎?我們普遍認為金錢可以增加快樂的感覺,但是好像許多調查皆顯示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現在的社會富裕了,房子更大,冷氣機更普遍,食物種類更多,你覺得現在人,會比40年前農業時代更快樂嗎?

每個人每月能花的錢是有限的,只要滿足了基本所需的安全感,其它的快樂感覺如價值感、富足感與寧靜感往往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政府政策追求更高的經濟成長指標,而忽略的人民快樂成長指標,才是經濟成長的目標。

記得幾年前有雜誌報導了英國大學對快樂國家的調查,喜馬拉亞山下的窮國不丹居然名列前茅。這個國家強調平衡與平等,不以國內生產毛額(GDP)當作施政目 標,而施政主軸竟然圍繞在「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上。許多時候想想,人民要的是快樂,人們只是誤以為金錢能帶來富足的快樂,卻不料許多人窮到只剩下錢了。

彼得杜拉克曾說:「沒有數據、沒有管理。」如果要衡量國家的「快樂力」,我們必須要有指標。指標衡量項目或許有所誤差,但是衡量的內容,卻可以成為政府施政上的參考。

衡量快樂的指標很多,多半以生活品質與福利為重點。GHP指標以2006年Med Yones(the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為代表,該指標圍繞在七項發展領域的衡量:

1.健全的經濟(Economic Wellness):包括人民所得與物價水準等領域。什麼是有安全感的財富?賺得錢足夠抵銷生活所需的物價水準,就是一種安全感的幸福。

2.健全的環境(Environmental Wellness):如空氣汙染、噪音與交通便利等。環境影響居住與生活品質,是一種幸福的寧靜感。

3.健全的健康(Physical Wellness):如醫療資源與疾病健康程度等。許多人為財富失去健康,殊不知健康才是快樂的基本條件。

4.健全的心理(Mental Wellness):如患有憂鬱症與心理疾病的人口。工作壓力或長期沒有成就感使人壓抑,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是幸福的基石。

5.健全的工作環境(Workplace Wellness):如失業率、失業救濟、職業訓練等。工作是有趣的,工作有時不是只為賺錢,而是能夠建立更高的價值感。

6.健全的社會(Social Wellness):如犯罪率的降低與法律訴訟的減少。快樂除了來自價值感,也來自朋友之間的關係,健全的社會提供互信與互動。

7.健全的政治(Political Wellness):如地方民主的普及、個人自由的保障等。政治的惡鬥常讓人民沒有安全感。

或許,政府施政除了振興經濟之外,環境、健康、心理、工作、社會、政治等,才是快樂國家所在乎的幸福感覺。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創新策略/設計力創新 建構美學競爭力

MIT 史隆管理學院的管理與創新教授James Utterback日前針對創新新趨勢提出「用設計力創新」的概念(Design-Inspired Innovation),認為許多大企業創新的投資已逐漸飽和,此時顧客不易明顯感受到的技術或性能改良,則應另闢創新蹊徑,將創新改為投資在顧客較容易 辨識出的方向,而產品的設計巧思最能立即被顧客辨識,因此提出「用設計力創新」的概念。

多數企業將設計當作外觀造型來傳達技術或功能,仍以製造與技術為主要思維,侷限於外觀的設計,僅能稱之為設計而非設計力。

Utterback教授認為「用設計力創新」至少需具備以下三要件:能增加顧客喜愛度(customer delight)、優雅度(elegance)及永恆價值感(enduring value)。符合此三要件的產品,方為「用設計力創新」的產品。

在此借用Utterback教授的概念,若能將設計力創新系統化為創新策略與執行步驟,持續不斷以設計力創新作為基礎,則有機會蓄積出柔軟到令人目不轉睛、愛不釋手,卻堅硬到足以讓顧客不在乎價格、只在乎擁有的另類新興競爭力——「美學競爭力」。

用設計力創新建立美學競爭力,和一般製造業習慣的創新策略相比,不但須跳脫設計僅為產品外觀層面,且需在設計發想期即融入顧客感受與經驗,由顧客的整體生 活型態及體驗方能找出具永恆價值感的設計,並需將設計力視為產品重要關鍵生產要素的地位,將之放進所有流程中落實,並需在企業中全方位地塑造美學,當人才 培養及企業氛圍皆具有美學的特性與內涵時,才有可能產生具設計力創新的產品。

現今許多國際品牌大廠,皆將設計提升到策略層級的地位,其中最成功的典範為韓國三星。

韓國三星由廉價製造廠進階至全球矚目的企業,憑藉的就是「雙元創新」——科技創新與設計力創新。科技創新讓三星的產品以合理的價格迅速席捲全球,但設計力 創新卻是三星產品創造價值的致勝祕密武器,總讓顧客驚嘆亮麗的產品卻可以有如此合理的價格,關鍵在於三星憑藉雙元創新異軍突起。

三星早在1996年就立志擺脫廉價及抄襲形象,宣布進入設計革命年。韓國三星培訓旗下年輕設計菁英的設計技術能力之外,並有計畫地改變設計菁英的心靈結 構,將世界各國的文化美學體驗,視為訓練必修課程,由各國文化美學中,尋找出共通的元素納入設計,唯有找出打動不同文化的共通美學價值,設計出的產品方能 為不同文化的顧客接受。

三星提升並擴充設計部門,並成立專屬的美術設計學院,將設計力創新逐步建構為美學競爭力,因此將美學競爭力成功蛻變為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創新策略規劃辦公室執行長)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When does benevolent leadership lead tocreativity?

fro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1, 106–121 (2010)
by AN-CHIH WANG(王安智)& BOR-SHIUAN CHENG (鄭伯壎)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ied creative role identity and job autonomy as two moderators that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evolent leadership, a leadership style that prevails inpaternalistic contexts, and creativity. Using 167 dyads of supervisor and subordinate as asample, we found that both creative role identity and job autonomy have significantmoderating effects: When each moderator is high,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evolentleadership and creativity is stronger; when each moderator is low, this relationshipis weak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 of benevolent leadership upon creativityis dependent on the coexistence of important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Amazon與管理大師簽署電子書獨家銷售協議

國外媒體認為,這項宣布可能吸引其他知名作者效法,包括與電子書業者協商電子出版版權或是電子書的獨家出版權。

Amazon於周一(12/14)宣布,已和「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及「與領導有約」(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的作者,也是知名管理大師Stephen Covey簽署電子書獨家銷售協議。

Amazon表示,這是上述書籍首度以電子書形式出版。除了這兩本書外,未來Kindle客戶也可望自Kindle Store獨家下載Covey的其他書籍,包括即將出版的「Great Work, Great Career」。

Covey除了在Amazon上名列第十三大受歡迎的作家外,也曾獲選為時代雜誌二十五名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Covey表示,由於有許多讀者使用Kindle,因此這將是接觸那些想下載書籍並立刻閱讀的讀者的有效途徑。

紐約時報分析,Covey此舉將會讓傳統出版商對電子出版的經濟情勢更為焦慮,但同時也提供作者另一個獲利的管道。

國外媒體認為,這項宣布可能吸引其他知名作者效法,包括與電子書業者協商電子出版版權或是電子書的獨家出版權。

目前Amazon約握有8成的電子書市場,媒體分析這可能是Covey選擇Amazon作為獨家合作伙伴的原因之一,但這同時也讓其他20%的電子書裝置無法存取Covey電子書版本的著作。

本文出處: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