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April 03, 2010 100 Simple, Low-Cost Ways to Be More Creative on the Job

1. Ask the most creative people at work for their ideas.
2. Brainstorm daily with a co-worker.
3. Tape record your ideas on your commute to and from work.
4. Present your challenge to a child.
5. Take your team off-site for a day.

6. Listen to your inner muse.
7. Play music in your office.
8. Go for a daily brainstorming walk.
9. Ask someone to collaborate with you on your favorite project.
10. Exercise during your lunch break.

11. Turn on a radio at random times and listen for a "message."
12. Invite your customers to brainstorming sessions.
13. Think of three other ways to define your challenge.
14. Remember your dreams.
15. Reward yourself, in specific ways, for small successes.

更多內容請連結至IDEA CHAMPIONS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買不起除草機 太平國中請羊除草

這是一個典型關於創造力小C的例子。這個創意是適當的且有用的,可用於協助學校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解決眼前所遭遇的問題。

***
台中縣太平國中有兩隻羊當「校工」,因為原本的校工退休,加上經費不夠,學校半個月前買了兩隻山羊來吃草,不僅可以當作學校教材,還可以當除草機,效果還不錯。

每天一早,太平國中唯一的一位校工就得牽羊來除草,其實是吃草啦!只見羊咩咩一出來,頭低低地猛吃草,這邊吃完換那邊,在校園趴趴走,很多學生也忍不住上前看看,一位學生說,「學生可以跟羊玩,還可以幫忙除草,可以算是天然除草機。」

太平國中因為2位工友退休,加上經費不夠再找人,學校乾脆花了2萬元買羊當校工,太平國中教務主任表示,「牠們成為小朋友玩伴,小朋友都會很喜歡來餵牠們,跟牠們玩,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生命教育。」

羊吃草當作除草,效果還不錯,這樣另類的羊校工,每天都會在學校到處吃草,只是雜草乾淨了,學生走在校園裡可得注意滿地的羊便便。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學風、張智鈞)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大師名言

「上司未直接帶領或教導,員工就自動自發地進行有潛在實用價值的新任務,這樣的公司稱得上是有創意的企業。」 羅賓森博士 史德博士


「創意直覺並沒有表面上看來那 般神奇,純粹就是以正面、負面評斷去分析構想所產生的副產品。產生愈多構想、做過愈多評斷,直覺就會愈準確。」莫瑞

「創新可能表示要承擔風險,但是有了勇於創新、上下 一心的組織文化,就表示風險並不會造成傷害,你也不是孤軍奮戰。創新的文化會促成開放心態、好奇心、與供應商和顧客的聯繫。」(拉夫雷 & / 寶鹼的成功之道)


整理自:大師輕鬆讀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讓我們多激發一點why和what if的能力


如果,會怎樣?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278期(2009年10月出版)

還記得在學校裡,學習萬里長城時的經驗嗎?課文一開始就是「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然後是經歷哪些朝代,全長多少公里。我們反覆背誦,記憶,考試。但多年以後,這些當年為我們拿分數的東西早就消失無影蹤。

多年前,曾訪問位於天母的美國學校教務長,她說,當老師教到萬里長城時,會要學生分組找資料,回答一個問題:「如果當時沒有萬里長城,這個世界會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開啟了很多想像。對照這兩種學習的重點,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的傳統教育,只告訴我們「什麼」(what);而美國學校的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除了必須知道「什麼」之外,還必須探究當時為什麼要建造萬里長城(why),再進一步思考,如果沒有萬里長城,世界有什麼不同(what if)?這三個層次的思考,正是今天企業在推動創新時,必須學習往前推進的課題。舉例來說,在思考創新方向時,想一想,顧客為什麼要購買這項產品(why),也就是它想要完成的工作是什麼?我們可以如何協助他做好這個工作?再想一想,因此,如果我拿掉一些不重要的功能會怎樣?如果我借用其他產業的做法會怎樣(what if)?創新有多重要已經不用再多說了,重點是,在今天景氣低迷、資源有限的時代,如何提高創新的成功率?

專研創新的顧問安東尼(Scott Anthony)指出,很多公司常覺得沒有資源進行創新,事實上,很多資源都投入在進行多年,卻沒有進展的專案上。企業應該考慮審慎地砍掉一些沒有前景的專案,將資源集中在更有潛力的計畫上。此外,要提高創新的成功率,必須先確立公司的創新目標以及策略,幫助員工知道他們要瞄準什麼。例如,五年後,公司希望事業規模成長兩倍嗎?還是有其他目標?設定某種疆界,才不會讓創新方向漫無邊際(第278期第六二頁)。

為了促進創新構想的實現,公司應讓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多多合作,因為創新點子常常來自非正式的激盪(例如實務社群)。至於那些在創新過程中失敗的構想,也不要忘了為他們舉辦一場「葬禮」,因為從這些失敗中,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第278期第七四頁)。根據一項研究,二○一○年最被需要的工作機會,有一半在二○○四年時還沒有出現。因此,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未來必須解決的,將是一些現在還不知道的問題。

讓我們多激發一點why和what if的能力。

未來,正在等待什麼樣的人才?也能用右腦思考的人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275期(2009年7月出版)

未來,正在等待什麼樣的人才?美國多本企管書籍的作者平克(Daniel Pink),最近在沃頓商學院的一場演講中提出他的答案:不只用左腦,同時也能用右腦思考的人。

沃頓商學院沃頓在線網路週刊(Knowledge@Wharton)報導,平克指出,只要是能夠被分解成一個接一個的步驟,而且每個步驟都有正確答案的工作,也就是能夠套用公式的工作,將會流向能夠以最便宜的方式完成的地方。這些工作有可能被外包到國外,或者由機器和電腦自動完成。這樣的工作被取代性比較高。舉例來說,許多美國人改請比較便宜、人在印度的會計人員報稅,也有許多人使用電腦軟體自己報稅。他們都不再需要美國本土會計人員的協助。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以前如果要離婚,必須支付昂貴的費用找律師。現在一般不過於複雜的離婚案,都可以透過離婚網站,以自助的方式下載表格、填寫資料等,快速而且便宜地完成。平克表示:「上個世紀,機器取代了我們的背部跟肌肉;這個世紀,軟體取代了我們的大腦。」因此,想在職場上保持高度競爭力,除了左腦的邏輯思考,更需要右腦藝術的、有同理心的、富創意的思考。改善已經存在的產品並不夠,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夠端出新的東西來。絕大多數消費者都已經擁有彩色電視機,所以公司只是推出品質更好的彩色電視機並不夠,而要想出傳送電視節目的新方法,例如,在hulu.com網站上,網友可以在任何時間上網,免費下載自己想看的電視節目。就像很多人擁有iPod,但是不過才幾年前,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這樣的產品。這是勇敢的概念性突破。

設計、說故事、綜合整理、看出習慣模式等技能,很難便宜地外包給國外工作者或機器,這樣的人才比較難被取代。平克認為,即使傳統上屬於左腦的工作,現在也需要右腦的技能。例如,現在企業在找電腦工程師時,除了能夠撰寫程式,也希望他們能夠創新、跟別人溝通、適應多元化的工作環境。賓州的傑佛遜醫學院便建立了一套系統,專門測量醫生對病人的同理心。結果顯示,同理心越高的醫生。病人的治療效果也越好。現在病人光是自己上網就可以查到很多醫療資訊,醫生除了要有技術,也要有觀察、體會病人情況的能力,後者才是無法套用公式的能力。左腦、右腦,一起靈活動動腦。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PEGA D&E 榮獲2010 iF材質大獎

PEGA D&E今日正式宣布榮獲素有工業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 iF 材質大獎。此次與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共同開發的PLA+Recycled PC 成功從近百件創新材質中脫穎而出,不僅展現堅強的研發實力,更證明了PEGA D&E 於材質研究的競爭力。以PLA ( Polylactic acid ) 及醫療廢料( Polycarbonate ) 射出成型的合金( alloy ),是一項充分具環保特性的材質。「這項材質從綠色原料的使用、生產製程,到廢棄物處理,都以環保為最重要考量,我們希望將其成功應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以徹底降低對環境與空氣的汙染。」PEGA D&E 負責人黃華郁表示。PEGA D&E 將此材質應用在筆記型電腦上,不僅解決PLA射出後易脆及過於黏稠的特性,讓最終材質能大面積地被應用在產品上; 在銀幕上蓋與系統蓋的部分,更採用水性環保塗料來取代一般的溶劑型塗料。 (更多內容請至 PEGA D&E

PEGA D&E在台灣設計師週中,也以古老東方的折紙技藝,接觸西方現代牆飾設計。PEGA D&E找了幾個參與此案的設計師,請他重現創意研發的過程,並呈現一些材質、結構的照片:請點選;以下這個網站則是他們創意發想的過程:請點選

西雅圖陽獅副總裁Dave Holloway推薦:廣告創意十大好站

西雅圖陽獅副總裁和創意總監Dave Holloway,在oneshow講座裡推薦10個他平常會去看的網站。(資料來源:桑河

Cmykmag.com - advertisements from american students

Ihaveanidea.org– advice from advertising professionals

Creativity-online.com– the best new a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Eschenck.typepad.com– great copywriter, lists many blogs

Edwardtufte.com– great designer

Improveverywhere.com – comedians doing crazy things

Theonion.com– fake newspaper to make you laugh

Sprinklebrigade.com– people decorate dog shit

Thenewyorktimes.com– thomas friedman, paul krugman

Ted.com– great minds share their thoughts and innovations

Creativity online: The 2010 Creativity 50

Welcome to the fifth annual Creativity 50. Each year, we cite those people and companies that made the biggest impact across all areas of creative culture. There are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people on the list. There are also tech pioneers, designers, directors, entrepreneurs, and others who challenged the established way of doing things and inspired with their action.

Please visit Creativity-online.com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INSEAD全球創新指數港:勝新加坡 亞洲最創新

【明報專訊 2010-03-06 】

國際著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公布最新的「全球創新指數」,於132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系排名中,香港由去年第12位躍升 至第3位,冰島則進佔首位,至於去年的榜首美國卻跌出十大。本港在亞洲區39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系中更排名榜首,新加坡屈居第2位。有學者對因金融海嘯而 破產的冰島排列全球榜首感到驚訝,認為本港經濟背靠中國,故經濟打擊相對較小。

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第3年公布全球創新指數,該調查與印度工商業聯會(CII)研究,評審項目包括制度與政策、知識創造、創新驅動、企業創新、技術應用及知識產權等,每項評估滿分為7分,另參考世界經濟論壇、世界銀行及聯合國等組織的數據分析。

冰島重視基建設施教育加分

結 果顯示,香港在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上位居第3,而新加坡排名第7。報告指出,由於人們日漸重視教育、科學及技術,來自其他各國的挑戰日益增加,去年位居全 球創新指數排行榜首位的美國,今年下滑至第11位。去年排名僅為第20位的冰島能夠急升上榜首,是因為該國在基建及設施排首位,且在教育投資排第4位,重 視人才培訓有助提升競爭力。

此外,亞洲最大經濟體日本位居13位,韓國排名第20位,台灣位居第25位,中國則位居第43位,香港則排名首位(見表)。

專家:港背靠中國 經濟打擊小

報 告指出,香港是其中一個領導全球的金融中心,經濟自由指數連續15年評分最高。香港分別在「創新輸出指數」及「市場複雜度」位列第一位及第二位。中大創業 研究中心主任譚安厚教授表示,本港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及健全法制,能有效保障投資者,且本港背靠中國經濟,故在金融海嘯中影響相對較小,美國則受金融海嘯衝 擊,排名急跌可以理解。

資訊基建港全球第2

政府為鼓勵研發,在1999年批出50億元成立創新科技基金,供任何產業或中小企申請進行科研項目,至2010年1月底,共批出1860個項目,總數為49.1億元,而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佔316個項目,共批出3.35億元。在「資訊基建」項目本港位列全球第2。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Fast company: The 50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FastCompany magazine has just published its annual list of the 50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Here are the top ten:

1. Facebook

2 (three-way tie). Amazon, Apple, Google

5. Huawei Technologies (world’s #2 telecom equipment provider)

6. First Solar (largest solar supplier in the U.S.)

7. PG&E (California-based utility)

8. Novartis (Swiss pharma giant)

9. Walmart (World’s largest retailer)

10. HP (World’s largest tech company)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古又文v.s趙琍 《蔡國強 泡美術館》跨界談創意

古又文v.s趙琍《蔡國強泡美術館》跨界談創意
藝術x時尚 激盪出绚爛的焰火

轉載自誠品新聞

剛獲得2009紐約Gen Art's Styles「前衛時裝」設計獎之台灣新銳服裝設計師古又文,在今日(2/10 )上午11點,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小姐,暢盡地聊時尚、深入地談藝術,再造話題,打破了藝術空間的領域,沉浴在當代藝術大師蔡國強的作品《不合時宜:舞台二》裡,攜手跨界細嚼品味時尚藝術恆古不變的永恆性、挑戰性、創造性與影響力!而人在紐約的藝術家蔡國強得知這場對談,還特別隔海表達他對古又文作品的看法,蔡國強說:「透過圖片,我感受到很強烈的造型性,分解人體的外型、明顯的材料感,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已於全台刮起當代藝術炫風的《蔡國強 泡美術館》大型回顧展,開展二個多月,廣獲熱烈迴響,現在開始進入最後倒數,各界名人也相繼把握時間,爭相一賭大師的作品找尋創意靈感!新銳時裝設計師古又文,去年十月偶然在華山藝文中心看到蔡國強新作創作《晝夜》火藥草圖的創作過程,今天再度於北美館展場親眼目睹完成作品,古又文興奮地表示:「這真的是個很奇妙的“藝”外!蔡國強先生的作品大膽、創新,感覺上我的創作手法和蔡先生很相像,都是很隨性的創作、但卻靈活地運用、巧妙的安排。」

在這場精采的跨界對談中,古又文和趙琍與現場民眾互動、一同分享各自領域中獨特的時尚見解與藝術觀點。兩人首先談到時尚和藝術,在跨界的領域下,怎麼激盪交融呢?古又文逗趣地表示:「走!就去文化大混浴一起泡湯吧!其實,當服裝設計師進入藝術展場空間,就是一種“不合時宜”,也無疑就是跨界的精神!」而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認為古又文的作品猶如立體雕塑,趙琍對古又文的服裝設計下了這樣一個評語:「你的作品像是蔓生的有機奇妙生物,人的身體就像是宿主,毛衣、毛料類似蜿蜒不規則的生物!」古又文也十分好奇在趙琍這位台灣資深的藝術經紀人眼光,蔡國強是一個怎麼樣的藝術家呢? 對此趙琍表示:「蔡國強非常的有創造力,跟藝術家合作,就像是在下一盤棋,而和當代藝術家蔡國強共事,則是棋逢敵手!」趙琍也稱許古又文是一個”當代藝術家”,得到藝術前輩這樣的稱讚,古又文忍不住雀躍地跟現場民眾大聲的說:「趙琍說我是藝術家喔!你們都聽到了嗎?」引來現場陣陣笑聲。

《蔡國強 泡美術館》台北回顧展進入最後倒數,距離展覽結束還有10天!在寒假期間天天創下超高的觀展人潮,98%民眾強力推薦他人來看,超過5成的民眾看了還想再看,口碑好評不斷。除了服裝設計師古又外以外,開展期間已陸續吸引各界名人前來看展,其中包括:國際知名導演蔡明亮、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知名主持人趙少康、蔡康永、黃子佼……等。

展覽即將於2月21日結束,除了除夕及初一兩天休館以外,即日起天天延長至夜間八點半。民眾憑票根還有機會抽中壓軸大獎紐約來回機票!詳情請上活動官方網站:http://www.caiguoqiang.tw/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新加坡應增生產力與創造力減少依賴外勞

新加坡應增生產力與創造力減少依賴外勞

( 2010/02/01 22:31 中央社 )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加坡1日專電)對新加坡經濟未來提出建議的經濟戰略委員會今天提出報告,建議新加坡應透過提升創造力和生產力的廣泛戰略,同時減少對外勞的依賴,才能確保長期的經濟成長。

這個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示成立的經濟戰略委員會建議政府,應成立高層級的全國理事會並設立全國生產力基金,讓新加坡的生產力,在未來10內每年都能取得2%到3%的成長,就能讓國內生產毛額在未來10 年內,每年成長3%到5%。

同時,戰略委員會建議,應逐步分階段調高外勞的人頭稅,讓企業考量到聘用外勞會增加成本之下,減少對外勞的依賴。

此外,戰略委員會建議,技術熟練外勞和非技術熟練外勞間的勞工稅,也應加以區分,以鼓勵雇主留住技術熟練外勞。

這項建議,等於是回應了新加坡人不滿工作都被外勞搶走的反彈聲浪。在新加坡,約有1/3的勞動力是外勞,包括廉價的外籍建築工人、外籍女傭和餐飲及零售服務人員。

但 減少依賴外勞後,戰略委員會也呼應先前李顯龍等人的談話,把重點放在提高新加坡人的生產力上面,建議設立全國理事會,負責監督和推動提高生產力計畫,確保 民間、工會和政府在生產力的課題上,緊密合作,而全國生產力基金則會提供津貼,資助個別行業或企業推動提高生產力的計畫。

擔 任經濟戰略委員會主席的財政部長尚達曼在記者會上提出,透過一系列主動推動提高生產力的7大戰略,這些措施包括提升技術和創新能力,以支持製造業和培育大 型企業;發展為全球和亞洲樞紐、加強新加坡企業能力和吸引跨國公司、大力發展科研領域、成為智慧能源經濟體,及把新加坡打造為獨具特色的全球都市和溫馨家 園。

尚達曼指出,新加坡有必要重組經濟,把現有以勞動力為主的經濟架構,轉換為以生產力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同時增加在人民身上的投資,以便推動新加坡經濟在當前經濟趨勢下取得成長。

尚達曼說,委員會評估結果是,未來5到10年,全球經濟能看到前所未有的成長機會,也是新加坡企業大展身手的最佳時機;但同時,新加坡也面對一些未碰過的侷限,要突破這些侷限,和確保新加坡人收入持續增加及企業取得良好成長,新加坡必須改變經濟模式和創造價值的方式。

李顯龍則發表聲明說,政府將會在2月稍後宣布新財政年度預算案時,對戰略委員會提出的建議作出回應。990201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百事可樂終於推出取代超級盃廣告的社群行銷計畫,「微轉換」(micro-conversion)才是多研究的重點


美國足球超級盃即將在這個星期天上演,這星期關注社群行銷的人士也一定要觀察一個大重點──百事可樂早在兩個月前提出的「Refresh」專案,終於於今年正式推出。這專案大受囑目,因為被認為是要迎戰在facebook上大它20倍的可口可樂,甚至不惜停止今年在超級盃的廣告,到底這個行銷大案的內容是什麼細節?它的這個「線下計畫」,到底想做什麼?

全文請連結至 Mr.6

The idea of creativity, the creativity behind an idea


Published: February 01, 2010 in Knowledge@SMU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creativity is important to their line of work from salespeople to accountants, lawyers to administrators but few people seem to believe that they have what it takes to be creative. Even fewer people think that their employers are helping them to be creative. What lies behind the mystical creativity holy grail that makes it so elusive yet incredibly seductive? Creativity expert Fredrik Härén provides some insights into how we think about creativity and what makes companies like Google, Apple and Pixar tick.

More about this article, please visit Knowledge@SMU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IDEO: Imagine life in 20 or 30 years...

IDEO: Imagine life in 20 or 30 years...

Our Invitation To You from IDEO on Vimeo. Directed by Roshi Givechi. Produced by Phoenix / Bonfire.

As climate change touches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how will it change us? How will we adapt? Living Climate Change is a devoted space for the most defining design challenge of our time. It’s also a place to support fresh thinking and share provocative ideas about the future.

Hosted by IDEO, a global design and innovation company, Living Climate Change aims to support conversations beyond policy and national sacrifice in order to point toward new possibilities. Moving the debate away from what we have to give up toward what we can create, this site is born from the conviction that design has a role to play in addressing the global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We aspire to support the conversation by asking good questions and exploring creative solutions in an optimistic and real-world way.

Living Climate Change invites you to imagine what life will be like in 20 or 30 years, as we move along a path toward reduced carbon emissions. Will the targets be reached? Which behaviors will need to change? Which will we choose to preserve?



快樂競爭力/競爭力與快樂力

又到了發年終獎金的季節了,你有比較快樂嗎?我們普遍認為金錢可以增加快樂的感覺,但是好像許多調查皆顯示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現在的社會富裕了,房子更大,冷氣機更普遍,食物種類更多,你覺得現在人,會比40年前農業時代更快樂嗎?

每個人每月能花的錢是有限的,只要滿足了基本所需的安全感,其它的快樂感覺如價值感、富足感與寧靜感往往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政府政策追求更高的經濟成長指標,而忽略的人民快樂成長指標,才是經濟成長的目標。

記得幾年前有雜誌報導了英國大學對快樂國家的調查,喜馬拉亞山下的窮國不丹居然名列前茅。這個國家強調平衡與平等,不以國內生產毛額(GDP)當作施政目 標,而施政主軸竟然圍繞在「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上。許多時候想想,人民要的是快樂,人們只是誤以為金錢能帶來富足的快樂,卻不料許多人窮到只剩下錢了。

彼得杜拉克曾說:「沒有數據、沒有管理。」如果要衡量國家的「快樂力」,我們必須要有指標。指標衡量項目或許有所誤差,但是衡量的內容,卻可以成為政府施政上的參考。

衡量快樂的指標很多,多半以生活品質與福利為重點。GHP指標以2006年Med Yones(the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為代表,該指標圍繞在七項發展領域的衡量:

1.健全的經濟(Economic Wellness):包括人民所得與物價水準等領域。什麼是有安全感的財富?賺得錢足夠抵銷生活所需的物價水準,就是一種安全感的幸福。

2.健全的環境(Environmental Wellness):如空氣汙染、噪音與交通便利等。環境影響居住與生活品質,是一種幸福的寧靜感。

3.健全的健康(Physical Wellness):如醫療資源與疾病健康程度等。許多人為財富失去健康,殊不知健康才是快樂的基本條件。

4.健全的心理(Mental Wellness):如患有憂鬱症與心理疾病的人口。工作壓力或長期沒有成就感使人壓抑,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是幸福的基石。

5.健全的工作環境(Workplace Wellness):如失業率、失業救濟、職業訓練等。工作是有趣的,工作有時不是只為賺錢,而是能夠建立更高的價值感。

6.健全的社會(Social Wellness):如犯罪率的降低與法律訴訟的減少。快樂除了來自價值感,也來自朋友之間的關係,健全的社會提供互信與互動。

7.健全的政治(Political Wellness):如地方民主的普及、個人自由的保障等。政治的惡鬥常讓人民沒有安全感。

或許,政府施政除了振興經濟之外,環境、健康、心理、工作、社會、政治等,才是快樂國家所在乎的幸福感覺。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創新策略/設計力創新 建構美學競爭力

MIT 史隆管理學院的管理與創新教授James Utterback日前針對創新新趨勢提出「用設計力創新」的概念(Design-Inspired Innovation),認為許多大企業創新的投資已逐漸飽和,此時顧客不易明顯感受到的技術或性能改良,則應另闢創新蹊徑,將創新改為投資在顧客較容易 辨識出的方向,而產品的設計巧思最能立即被顧客辨識,因此提出「用設計力創新」的概念。

多數企業將設計當作外觀造型來傳達技術或功能,仍以製造與技術為主要思維,侷限於外觀的設計,僅能稱之為設計而非設計力。

Utterback教授認為「用設計力創新」至少需具備以下三要件:能增加顧客喜愛度(customer delight)、優雅度(elegance)及永恆價值感(enduring value)。符合此三要件的產品,方為「用設計力創新」的產品。

在此借用Utterback教授的概念,若能將設計力創新系統化為創新策略與執行步驟,持續不斷以設計力創新作為基礎,則有機會蓄積出柔軟到令人目不轉睛、愛不釋手,卻堅硬到足以讓顧客不在乎價格、只在乎擁有的另類新興競爭力——「美學競爭力」。

用設計力創新建立美學競爭力,和一般製造業習慣的創新策略相比,不但須跳脫設計僅為產品外觀層面,且需在設計發想期即融入顧客感受與經驗,由顧客的整體生 活型態及體驗方能找出具永恆價值感的設計,並需將設計力視為產品重要關鍵生產要素的地位,將之放進所有流程中落實,並需在企業中全方位地塑造美學,當人才 培養及企業氛圍皆具有美學的特性與內涵時,才有可能產生具設計力創新的產品。

現今許多國際品牌大廠,皆將設計提升到策略層級的地位,其中最成功的典範為韓國三星。

韓國三星由廉價製造廠進階至全球矚目的企業,憑藉的就是「雙元創新」——科技創新與設計力創新。科技創新讓三星的產品以合理的價格迅速席捲全球,但設計力 創新卻是三星產品創造價值的致勝祕密武器,總讓顧客驚嘆亮麗的產品卻可以有如此合理的價格,關鍵在於三星憑藉雙元創新異軍突起。

三星早在1996年就立志擺脫廉價及抄襲形象,宣布進入設計革命年。韓國三星培訓旗下年輕設計菁英的設計技術能力之外,並有計畫地改變設計菁英的心靈結 構,將世界各國的文化美學體驗,視為訓練必修課程,由各國文化美學中,尋找出共通的元素納入設計,唯有找出打動不同文化的共通美學價值,設計出的產品方能 為不同文化的顧客接受。

三星提升並擴充設計部門,並成立專屬的美術設計學院,將設計力創新逐步建構為美學競爭力,因此將美學競爭力成功蛻變為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創新策略規劃辦公室執行長)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When does benevolent leadership lead tocreativity?

fro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1, 106–121 (2010)
by AN-CHIH WANG(王安智)& BOR-SHIUAN CHENG (鄭伯壎)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ied creative role identity and job autonomy as two moderators that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evolent leadership, a leadership style that prevails inpaternalistic contexts, and creativity. Using 167 dyads of supervisor and subordinate as asample, we found that both creative role identity and job autonomy have significantmoderating effects: When each moderator is high,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evolentleadership and creativity is stronger; when each moderator is low, this relationshipis weak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 of benevolent leadership upon creativityis dependent on the coexistence of important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Amazon與管理大師簽署電子書獨家銷售協議

國外媒體認為,這項宣布可能吸引其他知名作者效法,包括與電子書業者協商電子出版版權或是電子書的獨家出版權。

Amazon於周一(12/14)宣布,已和「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及「與領導有約」(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的作者,也是知名管理大師Stephen Covey簽署電子書獨家銷售協議。

Amazon表示,這是上述書籍首度以電子書形式出版。除了這兩本書外,未來Kindle客戶也可望自Kindle Store獨家下載Covey的其他書籍,包括即將出版的「Great Work, Great Career」。

Covey除了在Amazon上名列第十三大受歡迎的作家外,也曾獲選為時代雜誌二十五名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Covey表示,由於有許多讀者使用Kindle,因此這將是接觸那些想下載書籍並立刻閱讀的讀者的有效途徑。

紐約時報分析,Covey此舉將會讓傳統出版商對電子出版的經濟情勢更為焦慮,但同時也提供作者另一個獲利的管道。

國外媒體認為,這項宣布可能吸引其他知名作者效法,包括與電子書業者協商電子出版版權或是電子書的獨家出版權。

目前Amazon約握有8成的電子書市場,媒體分析這可能是Covey選擇Amazon作為獨家合作伙伴的原因之一,但這同時也讓其他20%的電子書裝置無法存取Covey電子書版本的著作。

本文出處: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8697

Publishing today is more difficult than ever

ASHKANASY為澳洲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教授,同時也是管理學門A+期刊JOB的總編輯。他在最新一期JOB文章中(2010年出刊,線上已有電子版),提出了幾個學者投稿論文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1.論文最常被JOB拒絕的理由包括了:single source、自陳量表、犯Type II error
2.作者應該將自己所投稿的論文從 「So what」提升到「Uh-ha!」,設法將自己的論文讓讀者感到有趣甚至感到驚喜。

ASHKANASY也認為,縱使JOB的接受率越來越低,但學者仍應致力於將好的文章投稿到高品質的期刊。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5個秘訣讓腦袋再生 [商業周刊第 1037 期 ]

5個秘訣讓腦袋再生

不同領域的腦力,需要在對的組織與設計下,才能激盪出創新與變革,而中間的關鍵,常是一位具有橋樑作用、能帶動溝通的跨界人才。 這樣的人,現在與未來都炙手可熱。

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具有跨界思考溝通力的人?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在2000年就與教育部合作,規畫養成孩子創造力的教學方式,有超過10個領域的教授參與研究,如何培養未來學子跨界思考能耐,因為好的創新,通常來自跨界。綜合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詹志禹的教學心得與《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一書的建議,歸納出5個簡單方法,讓你終生受用。

1.多讀其他領域作品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碰到難解的問題會讀唐詩找靈感,中研院院士黃一農雖念理工,但因興趣苦讀《莊子》,練就日後讀古書能耐。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閱讀與創造力是同樣的神經機制,讀得越廣,神經網連結越密。

2.跟各種專長的人交流

芝加哥大學可以成為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學校,校內的啤酒吧居功厥偉。因為常有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互相交流,藉此能有更多從別人觀點看事情的機會。不過自己本業領域的能耐要夠,才能擦出火花。

3.吸取團隊合作經驗

企業未來跨職能與跨國界合作專案的機會將大增。請先打開心胸,學習團隊合作,不要怕衝突與爭執。你才有可能看到,不同領域交錯產生的火花。

4.抓出跨領域共通概念

當你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後,你能否抓出其中的共通點?比如說,你主修電腦,你知道訊息處理的機制,但你知道生物學與心理學也有用到此機制嗎?常常思考練習,不僅可以觸類旁通,還能增加跨領域溝通力。

5.見山不只是山

這是指同中求異。比如當你看到一棟別墅,想像如果你是主人,你會把別墅蓋成什麼樣?但下一步,你可以試著去想像,如果你是達文西,你會怎樣蓋別墅?透過這些練習,腦袋會越來越「活」!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37 期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Global Innovation Tournament Winner

由史丹佛大學舉辦之Global Innovation Tournament獎項公布摟,這個活動從1000個競賽影片中選出22個獎項,其中政大科管所學生參賽之影片獲得「Motivated Kids」獎項(請參考以下影片)。




評估這些作品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項:

1.idea的創新與新穎性
2.有趣性
3.idea本身以及呈現的創意
4.當團隊執行這些創意時是否會產生影響力?
5.呈現內容的清晰與吸引程度

這次入選的影片中,有許多作品均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加入「play」的元素,並適當地、新奇地解決了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例如「The Dollar Box」、Reciclaman - Desaf’o (Recycling Kiosk Game)、Virtual World, Real Savings等影片。

既然「有趣」也是評選指標之一,那麼我們更不能錯過日本如何結合「Bikini」與「節能」的創意(請參考以下影片)。



更多關於這個活動的資訊可點選此處連結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提高專注力4招,打造高生產力辦公空間

提高專注力4招,打造高生產力辦公空間

‧經理人月刊 2009/11/19

當員工在上班時間使用耳塞或抗噪音耳機,身為主管的你不妨思考一下,是否辦公空間充斥著讓員工「容易分心」的因素,造成員工必須以「自力救濟」的方式,營造專心工作的空間,以隔絕辦公室的喧囂擾攘。


【整理/文及元】

員工對空間舒適度的4種反應一般而言,員工對於辦公空間舒適度的反應,可歸納為4種類型:


1.噪音敏感型:對於同事交談或電話鈴聲等外部刺激相當敏感(如果你身邊有這類員工,最好避免在辦公室鼓譟,或將電話鈴聲的音量調至最低);


2.環境敏感型:非常在意工作環境舒適度,例如,辦公室燈光的亮度與柔和度、座椅的合身度、背後有人走過引發的驚恐度,或人們在辦公室走動而映入眼簾的視覺干擾度(畢竟,沒人喜歡「背後有人」的感覺,所以如果你經過這類員工後方走道時,最好吸氣縮腹、側身而過,以免經過時身體碰觸員工的椅子驚擾對方);


3.複合敏感型:對辦公室的噪音與環境舒適度都非常敏感,他們通常是耳塞或抗噪音耳機的愛用者(你可以說他們太敏感了,其實喧囂擾攘的辦公室,員工很難專心工作);


4.我行我素型:不受噪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他們通常是兩種極端——不是辦公室噪音源的大聲公,就是隨遇而安的禪定者)。


營造專心工作空間的4種方法


根據調查,一般職場中「複合敏感型」的員工最多,「我行我素型」最少。想要提升工作效率、營造專心工作的辦公空間,以下有4種方法:


1.凝聚注意力,工作就像看電影:一般人注意力只能持續兩小時,注意力一旦中斷(例如,接電話、與同事交談),就要再花15分鐘才能再次集中。因此不妨準備一張適合自己的舒適椅子,讓自己即使暫時被打斷,還是能立刻回到專心狀態。


此外,如果無論如何都必須開一場冗長的會議時,不妨提出臨時動議,讓與會者可以每兩個小時休息一次,並於再度開始會議之前,花10分鐘確認上一段的結論,以提高與會者的注意力。就像戲院會在正式放映電影前,先播放10分鐘左右的預告片或廣告,以音樂和旁白集中觀眾的注意力,如果工作也能跟看電影一樣投入,一定會更有效率。


2.設置會議「引導員」或「站著開會」:例行會議、跨部會議、主管會議——看看自己的一周行程表,閉著眼睛就能猜得到哪些是浪費時間且毫無意義的會議。近年來出現一種負責主導「會有議、議能決、決而行、行有效」的職位,名叫「引導員」(facilitator,或譯為「助導員」),他們並不是照本宣科的議長或司儀,而是能夠適時修正與會者偏題的閒聊,將討論導回議程設定的主題,也會關照會議全局,注意每一位與會者都有發言機會,不至於發生某一位與會者唱獨角戲的情形。


如果公司裡沒有引導員,不妨讓大家「站著開會」,以「起立會議」的方式進行會議,結果可能有所不同。以站立姿勢進行溝通,既不容易睡著,也能促進討論,更重要的是,一直站著很容易疲勞,所以,大家心知肚明必須說重點,早點結束會議。


如果因為某些因素無法讓與會者一直站著開會,也可以變更桌子高度,或時站時坐,藉由改變姿勢,帶給會議不同的刺激。


3.依據心情,保持最舒服的放鬆坐姿:每個人各有不同的體型與喜歡的放鬆姿態,所以坐姿各不相同。吃飯時、休息時、工作時,想坐的椅子也不一樣。同樣是在工作,寫字時、打電腦時、思考時、跟別人說話時,姿勢也會隨著改變。例如,發呆時身體往後伸展、思考時身體往前傾,或隨著工作狀態不同而調整座位高度或椅背角度。因此,只有一種椅子的辦公室,容易壓抑人的情緒、降低工作效率。


不妨在辦公室中放些大小、高度、硬度、材質、形狀、顏色不同的椅子,增加新鮮有趣的氣氛,讓員工可以配合不同的心情與用途,選擇適合自己的椅子;或在會議室、交誼廳等公共開放空間,讓椅子種類多點變化。只要多準備幾種椅子,員工就能配合當下心情自由選用,可以輕鬆坐下的沙發、適合用餐的餐椅或適合討論交談的會議椅,藉以提高工作效率。


4.桌面擺飾,提高工作效率:調查顯示,只要禁止大學生在宿舍房間牆上貼海報,或是禁止學生更改房間裝潢,很多學生就會喪失讀書的動力;甚至,在遭到退學處分的學生房間裡,比在學學生的房間更缺乏個人化裝飾。所以,在辦公桌上擺放裝飾品的個人化行為,是提升效率的重要元素之一。


工作場合也是一樣,辦公室桌面上的擺飾對員工心理層面的貢獻包括:轉換心情、開心地工作、打造自己的避風港、刺激靈感、提高注意力、有助於溝通等。如果你的辦公室禁止員工打造個人化桌面,不妨讓他們可以自由發揮,甚至獎勵最有個性的桌面裝飾,以提升工作效率。


(取材自《站著開會比坐著好!打造知識創造型辦公室的50個提案》,臉譜出版。)

借來的,最創意!/聰明借點子的6步創意法!

借來的,最創意!/聰明借點子的6步創意法!

‧大師輕鬆讀 2009/12/03

新構想一向是從既有構想建構出來的,看來完全原創的構想,都是由不同構想的片段與部分結合而成,只不過結合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文/大衛‧科得‧莫瑞David Kord Murray】

具體來說,當你從整體的角度去觀察創意產生的過程,一定會發現任何新構想的誕生,都會經過以下的6步驟流程,就可以將過去既有構想中的各種面向或元素,結合成不同的組合,得出新的創意。


■步驟1、界定:明確指出所要解決的問題

創意構想就是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如何界定眼前的問題,會決定未來產生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太狹隘或太廣泛皆不宜。要產生創意構想,第一步永遠都是去研究眼前的問題。每項營建工程一定都是從一項任務開始,創新構想的形成也一樣。要開始構思,必須建立新構想所要立足的堅固基礎。要發展創新構想,必須做以下幾件事:

● 找出想要解決的問題、

● 判斷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

● 了解問題的影響範圍。


■步驟2、借用:從有類似問題的地方借來構想

將類似問題所採用的解決方案集結起來,這些方案可以來自競爭對手、所處業界,或者科學、藝術等領域。其他地方使用過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建構自己解決方案的材料。根據你對自己問題的了解,去尋求其他人在過去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所採用的原始素材,會大大影響未來的創意構想。所想出的構想,會受到從他處借來的構想與概念所影響,就如同營建工程師會使用自己熟知的建材一樣。創意構想不是憑空想像而來,其實是將取自某處的片段構想,與取自另一處的片段構想混合而成。


■步驟3、結合:連結與混搭借來的構想

創造力基本上就是要去產生煥然一新的連結。尋找合適的比喻構想來建構與界定你的新構想,並且必要時建立新的比喻構想。在第2步驟中,你蒐集了不少新穎構想,作為建構創意構想的原始素材。這個步驟是要將這些概念連結起來,變成前所未有的新混和體。然而要真正做到,不能隨意將兩個構想湊在一起然後就碰碰運氣,反而需要有基本骨幹或架構,而這就是比喻構想的重要之處。


所謂創意思考,就是要將至少2個原本各自獨立,或是存在於其他組合之中的構想融合在一起。所選擇的比喻構想,會奠定新構想的整體架構。


■步驟4、醞釀:讓這些構想逐漸醞釀成解決方案

要想出原創構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全不要去想你的問題,這聽來矛盾,但事實就是如此。把構想擺到一旁,不要再去想,等到明天再說。去做其他事情,這樣可以讓構想稍微醞釀一下。然後,通常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你會發現腦海中清楚而明顯地出現極具創意的突破性構想。要如此去運用潛意識的力量。


當你用理智去思考某件事,就會產生突觸連結。愈是去思考同一件事,這些連結就愈深,結果會一再得到相同的結果。一段時間之後,要跳脫既定的樣板去思考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你會陷在同一種思考模式之中,很難產生全新的觀點,這就是納入潛意識思考如此重要的原因。


■步驟5、評斷:找出解決方案的優缺點

絕佳構想從不會完整出現,靈光乍現時所得到的見解,仍須先經過嚴格測試與發展,才能夠全力實行。換句話說,這時候必須透過評斷,讓理論上聽來不錯的構想,變得實際可用。


在創意流程中,評斷的功用不是要接受或拒絕構想,而是要用來加強和發展構想。評斷新構想可以達到以下3個效果:

1. 找出所有的缺點——藉此得知該採取哪些做法排除缺失。

2. 判斷這個構想的優點——並因此判斷構想能否存留。同時,了解到所發展構想的優點之後,就可以全力去強化這些優點,並加以發揚光大。此外,也可以確保,不會在排除缺點的同時不慎削弱了優點。

3. 發展出「完美解決方案」的第六感——也就是具有大量優點,並且幾乎沒有明顯缺點的構想。換句話說,評斷可以讓你的創意直覺更敏銳,讓你能夠慧眼看出好構想。


■步驟6、補強:排除缺點,發揮優點

透過嘗試錯誤法持續改善構想。調整和修正你在構思的構想,並一再重新組織你的構想,直到真正達到世界級水準為止。歸根究柢,創意流程一向有些難以捉摸,比較偏向嘗試錯誤的摸索,而不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程序。優質,完整而可行的構想向來不容易實現,必須用左腦去理性思考、用右腦去創意思考,還要用全腦去面對現實。事實上,這會要經過反覆的過程,卓絕構想不會就這麼完整浮現。


創意思考原本就沒有效率,向來都是停停走走或是嘗試與錯誤。你會經常走錯路,然後再回頭重來,也會偏離方向,訣竅就是要不斷嘗試。重複去做,你的顯意識就會更善於發想創意,於此同時,你的潛意識也會更熟練於參與思考過程。要繼續為潛意識製造參與的機會。

【完整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57期〈借來的,最創意!〉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全球創新力,台灣排名13,亞洲第2新星

2009-11-18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


根據歐洲商學院今(18)日公佈的「2009-2010年創新發展報告」,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經濟體由瑞典奪冠,芬蘭居次,其後依序為美國、瑞士、荷蘭和新加坡。而台灣排名全球第13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成為亞洲第2新星。

「2009-2010年創新發展報告」是針對全球131個國家,以「創新能力指數」(Innovative Capacity Index,簡稱ICI)評估各國有助於創新的因素、政策與機構,其中包含評量各國制度環境、人力資本、社會包容性、法規與法律制度、基礎建設的創新與研發,以及資訊與傳播科技(ICT)的採納與應用等等。該指數提供用以評估創新各面向政策對話的量化工具;這個方法用於各國政策時,是針對個別國家、根據各國發展階段與政權性質而定。

歐洲商學院名譽教授兼報告主編,同時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計劃的前首席經濟學家與領袖,羅培斯—克拉羅斯(Augusto Lopez-Claros)表示,「就經濟成長與繁榮的各項驅動力而言,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經濟成長的一大關鍵因素,而國力與影響力等傳統資源則逐漸退居次位。在現代社會,一個國家的成功發展與其健全政策、良好治理、有效管理稀少金融資源等條件息息相關,特別是視社會能夠善用其人口潛能的程度而定。現今的成功國家不見得幅員廣闊、天然資源豐沛,或能在國際上施展軍事力量;反而有越來越多國家是藉著國際貿易、海外投資與運用新科技,充分利用全球經濟契機,成功擴展人民的經濟機會」。

亞洲地區以新加坡及台灣表現最突出,分列榜上第6和第13名,高出表現次佳的日本(排名第15)、香港(排名第16)以及韓國(排名第19)。2009-2010年創新發展報告指出,台灣的成功在於趨吉避凶策略運用得宜;一方面施行正確且關鍵的措施包含善用國際貿易、投資、添購新科技的優勢,另外一方面避免重蹈他國發展失敗的覆轍。目前,台灣已成功從農業社會轉型科技大國以及ICT設備產製的領導者,擁有各種基礎設施如科學園區、公民營研究機構和民間智庫。在未來,台灣須更積極與成本結構更低廉的新興科技強國——中國合作,以提升全球競爭力。而新加坡在制度環境、良好治理、研發基礎設施品質,以及政商與民間社會使用最新科技程度等領域,均擠入前10名,整體排名全球第6。至於排名第15的日本,若其傑出創新能力不受公共部門管理品質的拖累,排名應可更前進。日本的高公債、人口高齡化現象嚴重,均影響其長期經濟體質,以及政府在政策執行上備受侷限。

歐洲商學院主席詹斯(Christopher Jahns)也指出,「創新能力指數讓全球決策者和企業家得以檢視創新能力背後、因國制宜的要素,藉由創造量化的知識框架,協助制定與執行更好的政策,創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


「2009-2010年創新發展報告」亦針對國民生產毛額佔全球百分之97的68個經濟體提供詳盡的國家創新概況;內容包含促進創新能力的政改優先項目列表,以及摘要該國在創新能力指數五大指標上的表現,包括:制度環境、人力資本、培訓與社會包容、法規與法律框架、研究與發展,以及資訊與傳播科技的使用。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改變LV表情的御用建築師:青木淳

前言

日本建築大師青木淳正因為能同時滿足這三種需求,因此成為Louis Vuitton(LV)這個世界知名品牌旗艦店的御用建築師。時尚品牌的店面可以說是這個品牌的門面,當然很重要。具有一五○年歷史的LV,邀請青木淳參與設計LV全球八家精品店,並規畫三家頂級的「LV之家」(LV Maison)——日本表參道店、紐約第五大道店和香港中環店,還有人說他「改變了LV的表情」。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

喜歡挑戰/結合方形皮箱和旅行概念贏得比稿

事實上LV委託青木淳的時候,儘管他在日本拿下許多建築獎,但還不是大師級的人物。青木淳說:「當時就因為我不有名,才得到這個機會。」大約在一九九八年,LV總部要找一位設計名古屋店外觀的建築師,LV並不希望交給大師級的人物。「因為大師一定有自己的風格。但是LV要的是能真正為LV這個品牌著想的人,他必須年輕、有一定的口碑,但又還沒達到頂尖的狀態。」

LV品牌以皮箱起家,所以青木淳結合方形皮箱和旅行的概念,結構呈直方體狀,外牆的雙層構造則營造成波浪花紋的效果,還能讓人聯想到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這樣嶄新又兼具傳統的想法,讓青木淳贏得這次的比稿,成為他和LV的第一次合作案。

許多建築師都有自己的風格,不論當地風土民情如何,接到委託案就蓋一棟很炫的建築物,充分彰顯自己的個性。青木淳則強調建築物「在地化」,一定要融入當地,所以他會先觀察當地的特色,結合當地的人文、地形、風俗、民情等,再用好看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才不會是一棟漂亮的建築,在當地卻顯得格格不入。

喜歡取材當地/用兩百萬片馬賽克磁磚表現台北山水

青木淳來到台灣,也是用這樣的概念。他對台北的第一印象就是「溼度」,台北盆地在群山環繞下,似乎經常籠罩在霧氣中,天空灰濛濛的,植物也很茂盛,這般風景美極了。所以他二○○六年應忠泰建設邀請,為其設計「華漾」建案時,還特地用二百萬片台灣人不太愛的馬賽克磁磚,把台北的山水美景表現出來。

忠泰建設機構常務董事李彥良非常熟悉青木淳觀察城市的方式,他說:「到台北以後,不論日曬雨淋,他都會一個人走到建案的基地,而且每天走不同的路,藉此感受這個城市的力量。即使是看到一名在巷子裡刻印章的老先生,都能讓他發覺台北的人味,這些一點一滴,日後都可能應用在他的設計裡。」

他為設計LV店而到香港時,坐巴士四處逛,看到鐵窗驚為天人,於是把鐵窗的概念放進LV中環店裡,只是經過美化,沒人看得出來。在東京,讓他激賞的美景則是從品川到羽田間的工廠地區。當地人想快點擺脫老舊、醜陋的東西,青木淳則從這些所謂又老又醜的東西中找到好的一面,用這一面設計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讓當地人重新發現它的美。

青木淳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而且還念了建築研究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媽媽生日那天要送禮物,不巧零用錢都花光了,所以就畫了一張平面設計圖送媽媽,說「長大以後我會買這間房子送妳」。他說:「當時覺得畫平面圖很好玩,自己規畫哪個房間要放在哪裡,不過倒沒有想當建築師。」

基本上青木淳很愛「創作」。「本來我也想當小說家,其實寫小說和建築很像,只是小說是用文字來說故事,建築則是透過圖來把故事說好。」青木淳高中時還組樂團,也嘗試過作曲。「我特別跑去買作曲的書,結果忙了三天,寫不出半首曲子,我就知道音樂行不通的!」電影也玩過,還拍過釐米的電影。只是要上大學選科系時,發現大學沒有教寫小說的科系,也很少教人拍電影,但大學至少有建築系,於是走上建築這條路。

青木淳一九九一年成立青木淳建築計畫事務所時,決定要「做有趣的事!」不為自己設限的個性,或許也跟他小時候像個「遊牧民族」有關。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青木淳時常搬家,「小學只有六年,我就念了四所小學,有時候早上起來都不曉得自己在哪裡!」搬久了他也漸漸習慣了,甚至感覺很好,因為「很自由」,而且不會留多餘的東西...

資料來源:《今周刊》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穆勒的成長經驗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一月號301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文/唐薇】

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由德裔羅馬尼亞作家赫塔‧穆勒獲得。國際文壇人士聽到這個消息都大感驚訝,因為他們沒有聽過這個名字,然而認識她作品的人,都能馬上同意這個決定,因為她的確是一個風格獨特,語言極其優美的文學家。

我知道赫塔‧穆勒有藏字的習慣。只要在報章、雜誌,放眼所及的宣傳品上,遇見有趣、繽紛的字和詞,她就會興奮地拿起剪刀,切切嚓嚓把它們一一剪下,收藏在自己的寶貝盒子裡。她珍藏詞彙,如同人們珍藏珠寶一般。等到哪一天心血來潮,靈感湧現,她就會把盒子打開,挑出紙片,甚至配上圖案,一點一滴拼貼出美麗的詩句。

十月十九日德國圖書大獎頒獎典禮的酒會上,赫塔‧穆勒的面容看起來特別疲倦。疲倦的原因不是她入圍了卻沒得獎(這一點反倒讓她如釋重負),而是自十月八日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公布的那一天起,她成天飽受祝賀聲、訪談轟炸,鎂光燈分秒追逐,簡直是一分一秒也不得清閒。望著她那疲憊的面容很不忍心,我們試著跟她聊點好玩的事情吧。首先是德國電視節目新鮮報的主持人謝克,向喜愛時尚的她推薦台灣品牌「夏姿」,企圖用絕美華服迷惑她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則準備告訴她一個有趣的成語,跟文字有關。於是我開口問她:你聽過「煮字為藥」嗎?果然,赫塔‧穆勒聽了馬上把沉重的眼皮撐起,好奇地詢問:「咦,那是什麼?說來聽聽吧!」

「就是把字一個一個地放進鍋子裡,用小火慢慢煮,慢慢熬,慢慢提煉,最後熬出了一鍋仙丹妙藥,我們管那叫做詩。」

赫塔‧穆勒聽完大喜,她說:「我覺得這一整鍋的文字精髓,應該叫做滋補心靈的精力湯!人們喝了它,保證元氣大增、通體舒暢!這煮字為藥的說法還真有意思!」對於詩人來說,文字本身蘊含的強大力量,總能使他們眷戀著迷。赫塔‧穆勒也是詩人出身,她以詩的語言,一步一步構築自己的文學版圖。

她所喜愛的,隨心所欲地,拼貼文字的創作方式,或許可以被想像為樂透彩號碼的夢幻組合。只不過赫塔‧穆勒中了頭彩的過程並非偶然,她胸中有一股源自內在的推動力量,不停地促使她,完成戲劇一般的詩。在此節譯一段二○○五年出版的拼貼詩集《蒼白紳士拿著摩卡杯》(Die blassen Herren mit den Mokkatassen),跟讀者分享。

當 我 錯過 晚班列車 我 告訴
站長 我 想 在 長條椅 上
躺 一下下 他 說 請便 然後
開始 檢查 柵欄 上面
漆油漆的地方 他的 手臂 很像
看到 水塔 就會 轉彎 的 大狗 前腿
因為 牠們 看到 影子 就會害怕 他
想 知道 我 想不想 牢裡的 弟弟
我 問 你 認識 他 嗎 他說 碰巧認識
未經 策劃

相信讀者在閱讀詩句時,首先感覺到的是一股純真和甜美,讀起來也帶著兒歌似的可愛旋律。其實赫塔‧穆勒在詩中,最常談到的是監獄、警察,還有出了門以後,再也回不了家的父親。這種魔幻寫實的手法,加上詭異的冷酷氛圍,精準呈現專制集權對於生命鯨吞蠶食的恐怖感受。由於詩人作家自己親身經歷過這種迫害,曾被逼到幾近瘋狂的狀態,當慘痛深入她身上每一個細胞時,她便告訴自己,一定要使用最直接、正確、冷靜精準的文字,向世人說明共產專制集權的殘暴,同時抗爭到底,徹底維護人的自由權利。也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讀到赫塔‧穆勒的勇氣和正義感。

傷痕文學本是戰後德語文學的重要主軸,近年來移民文學蔚成氣候,赫塔‧穆勒背景的複雜性建立其創作的主要基調。一九五三年赫塔‧穆勒出生於羅馬尼亞尼茲基多夫(Nitzkydorf)。這個小村子就是所謂的「德國村」,是德國人聚集的地方。在這裡人們只說德語,只吃德國南方菜,只依據德國日曆作息。在羅馬尼亞,大家喚他們德國人,但是當他們回到了德國,卻被視為羅馬尼亞人。身分認同所帶來的羈絆,也是諾貝爾文學獎新得主,一直在作品中不斷討論的最深層次問題。

在過去二十七年間,赫塔‧穆勒一共出版了十八本書,其中有小說、散文,有雜文隨筆,也有詩集。她的作品雖然已被翻譯為二十種語言,銷量卻不見水漲船高,在德語地區累積總銷量也未破二十萬冊。很明顯地,她的文學性很純粹。不過這一切自十月八日起徹底改變了,全世界書店最佳位置,擺的統統是赫塔‧穆勒的作品,而拼貼詩集更是一冊難求。

當被問及得獎感言時,赫塔‧穆勒說:「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得獎的其實並不是我,是我的書,不是我本人。我不會因此變得更好或更壞,我只知道從此一切將會變得更美好……」害羞靦腆的赫塔‧穆勒,其實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早已獲得德國二十三項文學大獎,儘管世人不熟悉她,但也終於開始認識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赫塔‧穆勒將成為世界文學的新重心。

◎作者簡介
赫塔‧穆勒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茲基多夫村(Nitzkydorf),親身經歷羅國極權政治與祕密警察監督的恐怖生活。

一九七○年代末期,進入機器工廠擔任翻譯,因拒當情治單位的線民遭到解雇,其後決心投身文學,開始自由創作。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一本著作《低地》(Niederungen),這本短篇故事集遭到共黨政府審查刪修,完整版本偷偷運至德國出版,引起廣大迴響。之後發表小說《壓迫的探戈》,因批評羅國當局,導致著作在祖國遭到查禁。

一九八七年,穆勒與同為作家的夫婿移居德國,稍後陸續出版《狐狸當時已經是獵人》、《風中綠李》、《約定》等書,集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於一身,穆勒的著作多以德文為主,有部分作品被翻譯為英文、法文與西班牙文。

獲獎無數的她,終榮獲文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將獲瑞典幣1000萬克朗(約4598萬台幣)獎金,肯定其文學的成就。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皮克斯創始人之一John Lasseter 獲頒2009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資料來源:La Vie 部落格

John Lasseter是誰呢??或許你記不得他的名字,但是他可是被譽為動畫界的華特迪士尼、皮克斯最重要的幕後推手!

像是《玩具總動員》、《蟲蟲危機》、《玩具總動員2》、《汽車總動員》等和多部皮克斯動畫短片都是他所導演,此外他更負責皮克斯所有作品的監制。2006年迪士尼收購皮克斯後被任命為迪士尼動畫部首席創意官,迪士尼樂園首席幻想工程師,同時保留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裡的職務。今年第16屆的威尼斯國際影展,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致力於創新現代動畫電影的先驅──Lasseter,以及迪士尼皮克斯動畫導演群;史無前例的,威尼斯影展除了頒獎給單一影片製作人之外,還同時頒獎讚許所有動畫工作室裡的導演們。

另外也和大家分享一下John Lasseter在接受《南方德國報》專訪時談到了他堅持的「七大創意原則(7 Creative Principles Of Animation)」:原則1:永遠不要只抱著一個點子原則2:記住創作過程中的第一次歡笑原則3:質量是最大的商業計劃原則4:團隊就是一切原則5:快樂激發創意,而不是競爭原則6:創意品的輸出永遠能反映出這個公司高層的實質原則7:讓你自己被你所相信的創意人員所包圍●

「7 Creative Principles Of Animation」原文請參考此連結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Chamber: Universities fuel innovation engine

From: The Boston Globe

Massachusetts ranked first in the nation per capita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patents produced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 with a rate nearly twice as high as the next closest state, the Greater Boston Chamber of Commerce said.

That was one headline of Competitiveness Scorecard issued by the chamber. The scorecard aims to be a barometer of cost and competitiveness issues facing the Massachusetts economy and a comparison of how the commonwealth fares against the 49 other states. This iteration of the scorecard focuses on the rol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tate play o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innovation.

Another scorecard finding: Massachusetts ranked third in the country in the total number of start-up companies created from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at suggests that the high patent numbers translated into a robust entrepreneurial market for the state, the chamber said.

The recession has hur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 statement from chamber president and chief executive Paul Guzzi stressed the need to take action to protect this all-important engine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Massachusetts is clearly an innovation leader, and that strength is a testament to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zzi said. "But the threats to our innovation engine are significant, and we must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sustain our advantage." (Guzzi is shown at right in a Globe file photo.)

Among the measures the chamber recommends are sustaining the strong commitment to federally sponsored R&D and not taxing institutional endowments that continue to fuel research; promoting capital in Massachusetts start-ups; and strengthening higher education-business connections for talent development to keep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alent in the region. (Globe Staff)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on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creativit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 Organiz. Behav. 30, 963–982 (2009)

by GILES HIRST, ROLF VAN DICK, & DAAN VAN KNIPPENBERG

This research uses a social identity analysis to predict employee creativity. We hypothesizedthat team identification leads to greater employee creative performance, mediated by theindividual’s creative effort. We hypothesized that leader inspirational motivation as well asleader team prototypicality would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fication andcreative effort. Consistent with these predictions, data based on 115 matched pairs ofemployee-leader ratings in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showed an indirect relationshipbetween team identification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mediated by creative effort. Theanalyses also confirmed the expected moderated relationships. Leader inspirational motivationenhanced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identification and creative effort, especially whenleader prototypicality was high. We discuss the value of social identity analyses of employeecreativity a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alyses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Incremental effects of reward on experienced performance pressure: positive outcomes for intrinsic interest and creativit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ume 30 Issue 1, Pages 95 - 117

by Eisenberger & Aselage

Abstract

Two field studies and a laboratory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reward for high performance on experienced performance pressure, intrinsic interest and creativity. Study 1 found that employees' expected reward for high performanc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rformance pressure which, in tur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mployees' interest in their jobs. Study 2 replicated this finding and showed that intrinsic interest, produced by performance pressur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upervisors' ratings of creative performance. Study 3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receipt of reward for high performance increased their experienced performance pressure which, in tur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trinsic interest and creativity.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Facebook太強的後遺症:朋友變狗仔隊、朋友開始討厭朋友

...

最近在平面媒體發表了兩篇關於Facebook的文章,一篇在討論 「Facebook挨罵」,一篇在討論「Facebook網友變狗仔」,不約而同的都在講Facebook的負面狀況,報導負面,更讓人感受到 Facebook的強大,請去購買最新的《非凡新聞周刊》,有完整的詳述。

更多內容請點選連結

「Brands in Public」開站,示範利用Web 2.0賣給大企業而不耗一隻業務兵

知名網路創業家Seth Godin於上周推出新作,叫做「Brands in Public」,中文可翻譯成「品牌大公開」。

公開什麼呢?

原來,這個網站收集了某一個品牌在網路上吸引網友的所有留言,譬如,知名家具用品大賣場「Home Depot」的頁面就在這裡, 一個頁面,列盡了從Twitter、Google News、Yahoo ! News所收集來的所有關於「Home Depot」這間公司的網友發言,「我今天去Home Depot買東西…。」「我超愛Home Depot裡面賣的盆栽…。」這類型的發言,通通被集結在這一頁裡了。


更多關於本文的內容請點選連結

ABoxLife.com記錄每一個環保紙箱的旅行軌跡,成功促使三分之二客戶改用回收箱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如果環保紙箱也是這樣呢?

知名運動衣服廠商Columbia,大約在六個星期前,推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新網站。這個網站顯然是開來「搭配」Columbia在同時間新開的線上商店的,當Columbia開始在線上賣東西,它也同步開設這一個網站,幫它的線上商店「護航」


更多關於本文的內容請按連結

塔塔 把員工都變成點子王

人物/塔塔 把員工都變成點子王
拉丹‧塔塔。
圖/經濟日報提供

印度塔塔集團(Tata)走過117年的歷史,如今已是版圖橫跨鋼鐵、汽車和航空等領域的企業巨擘,它屹立不搖的秘訣是貫徹企業創新精神,並有計劃地培養每位塔塔人成為創意家。

1991年,印度長期封閉的經濟對外開放,塔塔集團董事長拉丹‧塔塔(Ratan Tata)認為,如果集團要在全球經濟中生存壯大,就必須把創新視為優先要務,並將它融入企業的骨血,才能讓每位員工成為真正的創新者。

企業要生存 創新最重要

如今,塔塔旗下的15家公司已推出琳瑯滿目的創新產品和服務,例如售價2,000美元的Nano小車,以及專門提供資訊科技和外包作業的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

由於企業文化轉型需要高層主管配合,塔塔成立了塔塔集團研發論壇(TGIF),由集團內高階主管和旗下獨立公司的執行長等12名成員組成。塔塔品質管理服 務公司(Tata Quality Management Services)執行長信哈(Sunil Sinha)表示,TGIF的主要目標是激勵和分享最佳做法。

塔塔的高層也併用其他策略來建立創新的企業文化。以TCS為例,部門領導人面對挑戰時,會同時採用由上往下、和由下而上的解決方法。

TCS科技長柯里希南(Anath Krishnan)指出,這麼做能建立一套體系,鼓勵員工用創新的方式思考和處理想法。

他說:「如果我有新點子,不管是漸進式(incremental)或破壞式(Disruptive)的創意,我都必須知道配合對象是誰,而且需要一套有組織的方法推動計畫。」

TCS建立各種溝通管道,並訓練經理人把員工的想法傳遞給各單位。漸進式創新由提出想法的事業單位負責推動和籌資;平台式創新想法則會轉給全球研發實驗室;塔塔共有19個擁有尖端技術的研究中心,專門鑽研特定科技領域或事業類別。

破壞式創新通常源自實驗室,但如果事業單位也提出這類點子,也會轉給實驗室,或透過科技長辦公室操盤的創新育成基金籌資。

對TCS的員工來說,知道可以暢所欲言,比了解公司如何評估他們的點子和分配資金更重要。好點子在TCS永遠不會被埋沒。

看誰有新意 薪水三級跳

此外,TCS也將創新列為考核員工表現的九個項目之一。任何獲得公司青年創新獎的員工,不只是薪水三級跳,柯里希南說:「它會加快升遷速度。他們也許會被特別拔擢,調去創新實驗室。」

除了建立正式體制,TCS也採取實際行動刺激創意思考。該公司將創意納入員工訓練方案,從50位資深經理每年參加的領袖訓練學院,到為期四天的 Technovator研習營,都必須教授相關訓練課程。柯里希南說,公司訓練員工經常思考如何進步,建立「不滿現狀的創意文化」。

TCS允許員工每周擁有五小時的個人進修時間,用來學習專業技術或開發新點子。

為了更容易腦力激盪、捕捉剛萌芽的想法,TCS建立了IdeaMax平台,它類似Digg社交新聞網站,能讓每位員工提出想法和評論,並針對不同想法進法投票。

IdeaMax去年推出後,至今共匯集了1.2萬個新點子,其中數百個已擴大成研發計畫。柯里希南說:「每一季我都會評估前十個最棒的想法,集思廣益的方式對我們很有用。」

柯里希南指出,TCS固定召開會議討論研發目標,去年有近一成營收由研發活動貢獻。

努力動動腦 獲客戶肯定

該公司也設定獲得客戶肯定的目標。他說:「三年前我們提出創新解決方案時,預期只有三分之一的客戶認可我們在研發上的努力,現在我們已將數字提高到二分之一。」

拉丹‧塔塔小傳

出生:1937年12月28日(72歲)
國籍:印度
職務:塔塔集團董事長,旗下有工程、原料、資訊科技、通訊、汽車、化學、能源七大事業
學歷:康乃爾大學工程學士、哈佛大學研究
婚姻:未婚
榮譽:2005年富比世雜誌評選為「年度亞洲風雲企業人物」
名言:「質疑無庸置疑的事」

(取材自商業周刊

【2009/09/2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院士歷數13種學術不端專家集體炮轟SCI崇拜症

論文抄襲、學術腐敗、教授官僚化……在9月8日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

與9月8日“科學道德建設論壇”相呼應,在近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舉辦的“大學文化與思想解放高層論壇”上, 中國高校如何避免論文抄襲、學術腐敗、教授官僚化帶來的尷尬,怎樣看待大學所面臨的文化、精神缺失現象,也成為專家熱議的話題。

院士歷數13種學術不端

專家集體炮轟SCI崇拜症

“科學道德建設論壇”有20余名兩院院士參加,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歷數當下科 學界存在的13種違反學術道德的不端行為: 論文造假、抄襲愈演愈烈;靠拉關係爭項目和經費;評審成果造假;偽造學歷及SCI引用查詢證明;報獎搞包裝、搞運作;為應付評估檢查集體作假;搞“應試科 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門把管理權力利益化等。

學術界的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許多國家和地區以被SCI收錄及引證的論文情況來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崇拜症,也遭到與會專家集體炮轟。

目前,高校評價體係只看論文數量、刊物級別,輕視成果實際價值和影響力,導致出現“農技專家到田間的少了,在計算機上種糧食的多了”等現象。至于論文抄襲,更屢見不鮮。

被譽為“SCI之父”的尤金·加菲爾德博士9月中旬首次在中國亮相時表示,SCI是一個國際標準數據庫,但是單純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科研人員是不合適的,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更是不合適的。

杜祥琬院士說,“我一生就寫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現在只能算一篇論文,按照現在的學位標準,可能連碩士學位都得不到。”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為此開出“藥方”:“要堅持教育與懲治相結合,將已經發生的學術不端事件作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學術造假者為自己的不端行為付出高昂代價,讓他們在科學研究的領域再無立足之地。”

  侵佔他人成果達51.2%

半數以上人周圍有學術不端

中國科協不久前曾發布了5年一次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覆蓋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調查發現,有43.4%、45.2%和42.0%的人認為,“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和“一稿多發”現象相當或比較嚴重,認為“侵佔他人成果”現象相當或比較普遍的比例更高達51.2%。55.5%的人表示,確切知道周圍的研究者有過至少一種學術不端行為。

被調查者認為,導致學術不端的主要原因是:現行評價制度驅使(30.3%)、社會大環境(21.7%)、監督機制不健全(18.4%)、研究者自律不夠(12.8%)、處罰不嚴厲(8.0%)、學術規范教育不夠(3.3%)、學術規范及規章不明確(3.2%)。

  首先要改上課“計件工資”現象

還要改領導與教師爭項目獎金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應該擁有很多的大師而不只是很多的大樓或大官。”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師大博士生導師顧明遠認為,大師除了知識之外,還要有引領學界的精神,大師的主要精神就是求真。現在大學裏大師不多,有的教師為了排名、獲獎,學術研究不惜粗制濫造。

顧明遠認為,大學教師除了知識外,還要有個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來引領學生。“教師堅持優良學風不只是個人修養問題,還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問題。大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四個字:求真、育人。”

顧明遠提出,大學很多現行的東西需要改變,首先要改變“計件工資”的現象,不要一 堂課多少錢,一篇文章多少錢的算,大學應該實行年薪制,鼓勵教師坐冷板凳。其次,做學問不一定要出書,更重要的是求真。現在好多大學領導和教師爭項目、爭 資金,教改也是校長牽頭,這種風氣不能再下去,需要改變。

  教師簽署學術誠信承諾書

新生第一課了解學術道德

今年秋季開始,新加入清華大學的教師、博士後以及所有科研人員,都要簽署一份學術誠信承諾書。雖然承諾書只有132個字,但它卻是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幾十位委員參與修改,並經主任辦公會反復討論通過的。

新學年,北大、清華、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在新生入學第一課上,就邀請學者主講學術 道德。例如,北大學術道德委員會、教務部和研究生院一起設計學術道德課,新生不僅學習基本學術規范,還能了解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各院係根據本學科特 點,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對新生進行學術規范教育。

我國高校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事件屢禁不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學術常識。美國有本《芝加哥手冊》,內容涵蓋學術規范的基本要求,細化到論文中如何引用別人的結論等。

教育部今年3月首次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明確學術不端行為包括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偽造注釋;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學術不端行為。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激發創意的方法 from EMBA雜誌

EMBA雜誌編輯部/文

美國成功雜誌(Success)日前於雜誌網站上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受訪的八百多位網友,最常使用的腦力激盪方式為:閱讀書籍、翻看雜誌或者瀏覽網站,佔了所有受訪者的四成。其次受到歡迎的腦力激盪方式為想像思考(一八%)、撰寫手札筆記(一六%),以及改變環境,例如,出去走走或到咖啡廳坐一下(一一%)。
美國成功雜誌(Success)日前於雜誌網站上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受訪的八百多位網友,最常使用的腦力激盪方式為:閱讀書籍、翻看雜誌或者瀏覽網站,佔了所有受訪者的四成。

其次受到歡迎的腦力激盪方式為想像思考(一八%)、撰寫手札筆記(一六%),以及改變環境,例如,出去走走或到咖啡廳坐一下(一一%)。

優質人才哪裡來

美國CareerXroads徵才顧問公司從八年前開始,每年都對徵才議題進行年度調查。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徵得高品質的員工,最大的來源為員工介紹(佔受訪公司的二七%),其次依序為公司的網站(二0%),以及人力銀行的網站(一二%)。

CareerXroads發現,現在有越來越多公司,從一般的人力銀行網站求才,轉向熱門社群網站、大型搜尋網站的結果頁旁刊登相關徵才廣告,或者單單針對某個行業的專門人力銀行網站。

來源:勞動力管理雜誌(Workforce Management)
文章來源:EMBA網站(2009年9月)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A Creative Dialog Csikszentmihalyi 與 Robert Epstein的辯論

Provides a debate between creativity experts,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and Robert Epstein on whether creativity is present in all individuals or reserved for the few. What made creativity seem so mysterious to people; Scientists whose ideas were rejected by the experts of their days; How creativity can be trained.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股王用人 合作比聰明更重要

中國時報【曹秀雲/台北報導】

現代年輕人應該如何培養世界觀?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的建議是:「持續學習、多看書。」對於企業該如何經營,維持立足世界,並產生影響力?蔡明介的經驗是:「要不斷拋棄、不斷學習,一直往前看!」蔡明介說,創新與團隊合作能夠包容異文化,是競爭力關鍵。

聯發科財務長喻銘澤透露,聯發科進用新人,當需要在兩個人擇一作選擇時,不用絕頂聰明的人,而會錄用可以跟別人合作的人。

培養世界觀 蔡明介:不斷學習

掀起「山寨手機」旋風,也是台灣股王的蔡明介,昨日與青年學子分享「海島台灣,如何放眼世界布局全球」演說中指出,知識經濟必須要找對人才,人是企業根本,開放的頭腦與開放的心胸,才能參與全球化布局。

蔡明介演說,開場白是「看題目後,先找出關鍵字!」他表示,廿一世紀世界,已經是全球化世界,過去是鉛版印書,現在是五分鐘可以印一本三百頁的書,資訊革命一直在進行,知識經濟不但競爭激烈,也影響產業進步,企業經營非常挑戰,「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很重要。」

蔡明介表示,資訊科技沒有在地性,是全球競爭。他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說過的話解釋,科技業第一名很賺錢,第二名賺一點錢,第三名以後就要等著虧本被收購,因此追求領導地位很重要。

知識經濟競爭激烈 創新是關鍵

蔡明介認為,後進的聯發科可以成功,關鍵在創新的勇氣與行動力。透過各種形式的探索,發現機會,可以更有彈性、更有效率;而創新部分,他舉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話,說明「社會創新產生的價值,有時比技術更高。」企業文化的創新,也是一種創新。

至於企業如何布局全球,蔡明介強調:要「了解過去、了解自己、了解別人、包容異文化」。

對台灣企業如何邁向國際化經營?蔡明介認為,企業必須隨環境改變而一直調整,且不斷反省自問「學習能力夠不夠?」不斷拋棄,不斷學習,一直往前看。對身處地球村的青年學子,要在競爭中立足?他微笑說:「持續學習!」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2009/09/20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樂觀人生態度降低女性心臟病死亡風險

提供單位: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發佈時間:98.08.31

據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研究報告指出,樂觀的女性與悲觀的女性相比,得心臟病或死於任何相關疾病的風險較低。研究人員還指出,具高度悲觀敵視人生態度的女性,即對人懷敵意或普遍不信任人者,其死亡風險較高。

該研究主要作者、匹茲堡大學助理醫學教授、醫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 Hilary A. Tindle 表示:「身為醫生,我總希望看到人們試圖減低其負面想法。大多數的證據也顯示,持續、嚴重的消極性思想有礙身心健康。」

這項具有前瞻性的調查報告中,他們對持樂觀及悲觀敵視態度的停經後女性,影響其健康狀況的差異作研究,並發現白人和黑人女性的人生態度影響其健康狀況。

在8年多的追蹤後發現,樂觀的女性與悲觀的女性相比,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低了百分之9,死於相關疾病的風險低了百分之14。此外,有嚴重悲觀敵視態度的女性,與那些輕微悲觀敵視態度女性相比較,在8年追蹤期間可能的死亡風險,亦多了百分之16。

Tindle 說明:「在我們的調查發現之前,一位荷蘭同組研究員已提出最有力的證據顯示,在男性當中,持樂觀態度和各種心臟病相關死 亡率也有關聯。」

Tindle 研究小組由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中挑選出97,253位年齡介於50至79歲的停經後女性(89,259位白種人,黑種人7,994位 )作為調查對象。在研究開始時,這些女性並沒有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CVD)。他們使用人生取向測試修訂調查問卷(Life Orientation Test Revised Questionnaire),作為衡量樂觀和悲觀敵視態度的工具。研究人員將問卷分數歸為四級:問卷分數等於或高於26分者,視為是樂觀主義者;分數落於24-25者,視為是中高程度樂觀主義者;分數落於22-23者,視為是中低程度樂觀主義者;分數低於22者,則視為是悲觀主義者。其中問卷範例如:「在情況不明確時,我通常抱著最好的期望。」若回答『是』者,視為樂觀主義者。問卷範例如:「如果不好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就會發生。」若回答『是』者,則視為悲觀主義者。

在非洲裔美國女性中,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相比),在整個8年追蹤期間,死亡風險率低了百分之33。在白人女性中,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相比)死亡風險率低了百分之13。研究人員還發現,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相比);於美國西部居住者;高等教育及高收入者;受僱並有醫療保險者;及一週至少參加一次宗教崇拜者,看起來較年輕(尤其是黑人)。樂觀主義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或憂鬱症、抽煙、慣性久坐或有較高身體質量指數的機會較低。

Tindle 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是未來此領域極佳的踏腳石 ─ 包括態度可能影響健康狀況的潛在機制,及藉由改變態度是否得以改善健康狀況的隨機對照試驗。」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際合作處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德國運用 Web 2.0 進行貨物聯合運送

Web 2.0 可以幫助在同一地區內的公司提供彼此貨物運送需要的空間,聯合運送的環境效益是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和節約成本,專家們預估使用此系統之後,將可降低達15%。

「你還有剩一個空的座位到柏林嗎?」許多週末通勤的人利用機會共乘,以代替單獨駕駛。這種作法可以多與朋友來往、減少花費,更可以節能減碳。類似的實務也可能應用在貨物運送上,藉由鄰近的公司共同集中並運送貨物。貨物聯運可為鐵路和公路減少環境負擔及成本-專家們預估可下降約15個百分點。

IML物流運輸公司表示,這幾乎是很難達成的,就目前大部份的公路及鐵路運輸,可選擇的方式只有個別拖運。這些系統目前對於貨物聯運並沒有明確的方針,而且公司必須自己找到最近的貨物集散地,在公司與客戶之間,然後雙方必須討論,建立這樣的運送模式會花多少錢,如果管理貨物的集中、運送, 對大多的公司太過複雜,最後他們還是用卡車托運自己的貨物,像平常一樣還是無法裝滿一台車。

IML普林(Prien)專案中心的專家和在司徒加特的Frauenhofer產品與自動化工程研究所(IPA)共同研究出一種新的網站工具-Intermodal4all。只要用滑鼠點擊即可搜尋附近有意願聯運貨物的公司,這個系統會建議您最適合聯合運送貨物的合作對象,並在地圖上顯示路徑,以方便託運。「『鐵路裝置軟體』可以計算出不同的鐵路與公路可用路線,並可估計出各式的選擇和最佳化的托運需求。區域性的公司也可以使用現有的聯運模式或是共同建造一個新的聯運,其中也包括每週一次長程運輸的模式」 艾班(Eiband)說。「以服務導向的網站能確保讓顧客主動使用Intermodal4all 貫穿歐洲。這個軟體能和其他運輸優化系統整合在一起繼續被使用。」當然同時能吸引貨運公司及主要客戶優化其運輸服務。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際合作處

MIT 學生開發手機功能 造福開發中國家

「手機」不再僅僅是用來撥打電話、發短訊和拍照了。由麻省理工學院 (MIT) 學生創立的專案計劃,獨立研發新方法,運用日益普及的科技工具─「手機」新功能幫助大眾,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人民,以提高其收入、學習閱讀、找路、甚至診斷疾病。

這些專案將於今年夏天作實地測試,學生們將在世界各地見識、擴展視野並開拓新業務。其中有些專案已角逐參加「MIT創意」或「10萬元」的企業競賽,或已成為 MIT 媒體實驗室 NextLab 專案計劃之一。

MIT NextLab 基於「你可以用手機改變世界嗎?」的概念出發,旨在未來三年內,研發出手機用戶的特殊創新功能。面對全球目前已有的40億的手機用戶,此時正是歷史重要關口。該專案計劃目前正在解決「網際網路」問題,使之能更有效地被管理和推廣,以供中國、印度、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大學使用。

MIT Legatum 中心的研究人員同時也開發其他給低收入國家使用的手機功能。由於整個開發中國家已普遍使用手機,目前他們在架構一平台,以便提供其他服務,如行動銀行、行動醫療等。

健康到富足

改善鄉村地區的保健服務,一直是他們的研究重點所在。舉例來說,病患在偏遠村莊,現在可能要花費一整天或更多的路程才能到最近的診所,以接受測試、診斷和治療或拿處方藥。但透過一個由學生設立的非盈利企業 Moca 開發的一套「新開放源碼軟體系統」,提供了更快的途徑。病患可將軟體選單中的問題下載到手機上,如必要的話,利用手機內置相機拍攝一張照片,將完整的訊息傳送給遠方的醫生或護士,以獲得初步診斷,並決定是否有必要前往診所(因為在開發中國家,百分之80的醫生居住在城市,而大多數人則居住在鄉村)。

Moca 小組將工作重點放在開發手機診斷軟體上,而另一家公司 Click Diagnostics 則致力於研發如何將該軟體有效地應用於開發中國家。該系統將在今年夏天於南非、迦納、烏干達、肯亞和波扎那作系統測試,其目標在使當地能建立起自己的診斷系統,持續其地方服務。

另一項專案 Zaca,目的是為要使貧困的墨西哥鄉下農民更富足。Zaca 小組希望藉由提供農民更多的資訊,使之能利用他們的手機,而不經過中間商直接地出售其作物,並提供他們詳細糧食價格和增加利潤的做法,幫助他們作年度種植決策,增加其收成利潤。

Zaca 除了提供農產品資訊外,他們也希望在農村漁業、林業、手工業及其他工業提供類似服務。農民使用 Zaca 系統,可使他們的作物得到更好的價格,但其中大多數仍無法使用現代銀行系統,因為在這些農村社區通常有沒有設立銀行。只有百分之30左右的墨西哥人有銀行帳戶,這表示他們微薄的收入沒有利息可言,更無法使用支票支付其開銷。為解決此問題,Dinube 專案正進行研究如何直接透過手機以提供銀行服務,它不要求用戶有銀行帳戶或轉帳卡,且只花一小筆費用,即能直接透過手機支付帳單。

另外,他們也研發一套可帶給印度約 200萬農村手機用戶新行動電話服務的盈利模式。新增的功能包括訊息服務,如水電停用的更新消息、當地市場即時產品價格、氣象預報及買賣交易。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際合作處

Kauffman Foundation Announces First Class of Postdoctoral Entrepreneurship Fellows

Thirteen postdoctoral Fellows will receive support from mentors, internship experience in learning how to take discoveries from lab to market

The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announced today that it has selected 13 leading scientific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to become the first class of Kauffman Postdoctoral Fellows. The yearlong fellowship program will us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mentorship to equip the Fellows to commercialize thei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please visit Kauffman Foundation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Alive and crea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vitality and alive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creative work involvement

by Ronit Kark, Abraham Carmeli.
Fro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hichester: Aug 2009. Vol. 30, Iss. 6; pg. 785

Abstract
Individual involvement in creative work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organiz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psychological safety induces feelings of vitality and how feelings of vitality impact one's involvement in creative work. We examined these relationships among 128 part-time graduate students who held managerial and non-managerial position in their work organiz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mployees' sense of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eelings of vitality (both collected at time 1), which, in turn, result in involvement in creative work (collected at time 2).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PUBL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and creativity: A meta-analysis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and creativity: A meta-analysis
Mark A Davi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New York: Jan 2009. Vol. 108, Iss. 1; pg. 25

Abstract
A meta-analysis of 62 experimental and 10 non-experimental studies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ositive-mood-enhances-creativity generalization. Whil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ositive mood enhances creativity, the strength of that effect is contingent upon the comparative or referent mood state (i.e., neutral or negative mood) as well as the type of creative task. Further, the pattern of effect sizes supports a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ive intensity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In general, a contextual perspective of mood-creativity relations is supported. [PUBLICATION ABSTRACT]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Women Launch High-Tech Firms with Less Financial Capital than Men

ABSTRACT

In this short report, data was used from the Kauffman Firm Survey to examine the financing sources and strategies, by gender, of high-tech firm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women entrepreneurs raised significantly smaller amounts of financial capital at startup than men did. When controlled for a variety of firm and owner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and men in terms of total capital raised at startup. Nevertheless, even controlling for other variables, women high-tech entrepreneur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likely to use external equity.

The research paper, Sources of Financing for New Technology Firms: A Comparison by Gender, is fifth in a series of Kauffman Firm Survey (KFS) studies. The KFS collected information on nearly 5,000 firms that started in 2004 and surveys them annually. The KFS is the first longitudinal survey of its kind, focusing on the nature of new business formation activ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ms and owners.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設計心流體驗(Designing For Flow )

以下文章轉載自:http://www.wowbox.com.tw/blog/article.asp?id=2369

Jim Ramsey(Movable Type 的設計師)在 ALA 上發表了一篇名為 Designing For Flow 的文章。只看標題的時候我也以為是講設計流程、信息架構之類的文章,細看之下原來是心理學上的「心流(Flow)」概念。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首次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這個「心流」的概念(1975年): 忘我、忘記時間、忘記其他所有不相關的東西,完全沉靜在某項事物或情境中。就像是自己極端的專注於做某件喜歡做的事,完全沒有因為迷惑、重複、繁雜的任務而引起的煩躁或無聊。

關於心流理論,以下摘抄一部分網上的信息:

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是消費體驗理論中引用最多的概念之一。Csikszentmihalyi 將心流體驗定義為個體完全投入某種活動的整體感覺,當個體處於心流體驗狀態時,他們完全被所做的事深深吸引,心情非常愉快並且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Csikszentmihalyi(1997) 根據技巧和挑戰兩個細分變量對體驗進行區分,而心流體驗具有最豐富的心靈能量,發生在當技巧及挑戰都最高的時候。心流體驗是最佳體驗,也是最值得的體驗。當人們在進行活動時,如果完全地投入到情境當中,集中注意力,並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即是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心流是一種暫時性的、主觀的體驗,也是人們為什麼願意繼續再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因。如持續玩網絡遊戲。

Csikszentmihalyi(1997) 概括了心流體驗的九個特徵:清晰的目標、即時反應、技能與挑戰相匹配、行動與知覺的融合、專注於所做的事情、潛在的控制感、失去自我意識、時間感的變化和自身有目的的體驗。

Novak 和 Michel(2000) 依據心流體驗產生的過程又將這九個特徵歸納為三類因素:

條件因素,包括個體感知的清晰目標、即時反饋、挑戰與技能匹配,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會激發心流體驗的產生;
體驗因素,即個體處於心流體驗狀態時的感覺,包括行動與知覺的融合、注意力集中和潛在的控制感;
結果因素,即個體處於心流體驗時內心體驗的結果,包括失去自我意識、時間失真和體驗本身的目的性。

Jim 根據 Csikszentmihalyi 的著作《心流:最佳體驗的心理學》總結了四條相對重要的原則,可以幫助設計師培養用戶的心流體驗。詳情請閱讀原文:Designing For Flow,以下節選部分(非完全翻譯):

設定清晰目標

第一步就是為用戶設定清晰的目標,設定清晰目標意思是告訴用戶產品能夠完成什麼事。市場部分的描述實際上比大部分設計師所想的要重要的多,比如說 37signals 對 Campfire 的描述:「類似於 IM,它為團隊使用提供了便利的功能,尤其能夠幫助遠程協作的團隊。」這樣的描述能夠讓訪客一下子明白產品的特色。又比如 37signals 的另一個產品 Backpack,他們提供了一系列的使用實例,可以幫助用戶瞭解和熟悉具體的應用,比如計劃和組織信息。

提供即時反饋

一旦用戶知道他們能夠做什麼,能夠完成什麼任務,他們會馬上希望實現。怎麼實現?網站必須一步步引導用戶,讓用戶能夠感覺到目標的完成程度,以及能感覺到離目標還有多遠。比如 Wufoo是一個在線表單製作網站,它給用戶提供了類似於下一步、下一步的操作方式,並且能夠給出實時地預覽,減少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焦慮感。又比如 Flickr 的基於 Flash 的圖片上傳,可以讓用戶看到每張圖片的上傳過程。

最大化效率

一旦用戶由初級用戶升級到中級、專家用戶,他們會希望能夠更有效的使用產品。比如 Google Reader 就具有不少這方面的特性,最佳的例子就是「無止境的往下滾動」,沒有翻頁。還有就是對文章的 Email 分享,利用 Ajax 技術完成,非常高效,不用離開當前頁面。Google 通過減少用戶行為的心理負擔,來降低心流狀態被打斷的幾率。

Backpack 也有一項非常出色的地方,在提醒那裡,用戶不需要去選擇「年月日分秒」,而是「今天晚些時候」「兩周內」之類的選項。Backpack 讓這些細節部分更符合用戶的心智模型,而不是去考慮程序如何實現、數據何存儲到數據庫之類的問題。

允許發現

當用戶開始以最高效率工作的時候,他們的參與感會降低,枯燥感會上升。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就需要藏匿一些內容、功能、特性,等待他們的發現。讓用戶能夠有繼續學習、提高的可能性,讓他們知道總有新的東西。原文中的例子是 New York Times 和 Ebay。

心流理論可以為很多體驗設計作理論支持。Jim Ramsey 的 Blog 似乎也專注於設計與心流的結合,值得關注,但似乎更新的並不頻繁,訂閱地址是:http://feeds.feedburner.com/jimramsey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Can Governments Till the Fields of Innovation?

Source: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INNOVATIO
N — the tricky, many-step process by which ideas become products and services — has typically been seen, studied and celebrated at the micro level, as a pursuit for entrepreneurs and clever companies.

But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wading into the innovation game, declaring innovation agendas and appointing senior innovation officials. The impetus comes from two fronts: daunting challenges in fields like energy, the environment and health care that requir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and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Innovation policy, to be sur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 lacks crisp definitions or metrics. The most explicit embrace of it has been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though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taking some initial steps. Its new budget directs th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to develop statistics that “uniquely measure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the economy. And the government’s new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Aneesh Chopra, speaks of building “innovation platforms” to spur growth.

The rising worldwide interest in innovation policy represents the search to answer an important question: What is the appropriate government role in creating industries and jobs in today’s high-technology, global economy?

That central issue animated much of the discussion at an unusual gathering earlier this month at a lodge north of San Francisco. This invitation-only affair was organized and moderated by John Kao, a former professor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founder of the Institute for Large Scale Innovation.

More about this news please click HERE

Arab TV contest promotes innovation



Intel亞太研發總經理梁兆柱演講

.....我首先介紹今年IBM所提出的新的說法,一個概念是從人類存在以來就有的概念,就是如何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人類的生存能夠更好,我們要更智慧的管理地球。

在我們看到整個改變的時候,世界變得越來越平,有一本書叫做《世界是平》的,事實上我們覺得世界更平,平並不代表公平,平只是說資源的重新分配更加容易,剛才很多同志的報告中都提到我們從事開源軟件開發,需要注意投資跟經營模式,我們要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當世界上的資源分配更加方言的時候,給很多新興發展的地區帶來機會,但是這些機會也同樣帶來很多危險,因為投資很容易移到某個地區、某個特定的計劃,也很容易移出去,是雙刃劍,因為資訊產業的發展,因為通信的發達,所以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小。

完整內容請連結至 Sina金融理財網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新書:《Wired to Care》 同理心,商學院裡沒教的設計思考

這本書主要談企業如何運用設計界常用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了解消費者,建立成長策略與提高獲利。Open Empathy的思考,不只是一種市場研究與產品開發的方法,而是一種組織文化的改造,打造了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組織文化。更多內容請至樂多網誌

「歷程」可以申請專利嗎?

新穎的企業歷程是否可用來申請專利?近年來,最著名且最具爭議的一個例子是Amazon的「one click」專利。有關這個主題的內容,可參考Sawyer(2009)出版的新書:團隊智慧(GROUP GENIUS)。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全世界最創新的企業:Fast Company及Business Week的評比結果

2009年世界上最創新的企業是那家呢?

最近Fast Company及美國Business Week均各自公布了類似的評比結果。

Fast Company宣布了50家最創新的企業,這些企業橫跨不同產業(如設計、能源、行銷、娛樂、運輸等...)。整體而言,最創新的前十家企業包括了:歐巴馬團隊(Team Obama)、Google、Hulu、Apple、Cisco...。

該評比詳細內容可參考活動網頁,如果您沒時間,也可以直接看他們為讀者準備的簡報檔案

Business Week 2009年的評比結果也與Fast Company非常類似,這些創新企業排名依序為:

1. Apple
2. Google
3. Toyota
4. Microsoft
5. Nintendo
6. IBM
7. Hewlett-Packard
8. Research in Motion
9. Nokia
10. Wal-Mart Stores

相同地,Business Week也為讀者準備了簡報檔案...

未來想像:2020年,如果誠品.....得獎作品

第一名:2020,如果誠品就像7-ELEVEN出現在台灣各個角落

第二名:如果,2020年,誠品開始經營桃園國際機場、誠品書店的版圖和2009年的今天一樣、不再賣書了……

更多作品可以去活動網站看看歐~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The Pink Prescription: Facing Tomorrow's Challenges Calls for Right-brain Thin

Published: June 10, 2009 in Knowledge@Wharton

Change may be the only constant, but it's also a constant challenge for educators trying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future. If the world is always in flux, what should teachers be teaching? What should schools be doing to develop the next generation for the dramatic shifts taking place in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and lives? Does the current curriculum make the grade?

Today's pace and nature of change call for a shift in the way we think about education, argued Daniel Pink, author of A Whole New Mind and The Adventures of Johnny Bunko, in a keynote speech at a recent Wharton Evolution of Learning Symposium. In a world where jobs can be sent overseas, tasks can be automated and the feverish pace of technology can render even last year's innovation obsolete, students will have to learn how to think differently than their parents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prosper.

A generation ago, students were given a formula to follow: Get good grades, go to college and use that education to find a good job, Pink noted. Students with good language skills were advised to become lawyers; those who were good in math or science were encouraged to become engineers or go to medical school

Sharing cool music and creative ideas is what keeps Ford designers fueled

Susan Whitall / The Detroit News

Dearborn

The Ford Motor Co. product development center is like many workplaces; it's common to see employees listening to music with headphones on as they tap away on computers. Swapping of music files with colleagues is routine, and many even pass their iPods back and forth to turn a friend on to a cool song. But a lot more than just jamming to hot sounds is going on...

Naps and Creativity

Telling your boss you need a nap might not be the smartest thing to do at work, but scientific evidence is now on your side. As this ScienCentral News video explains, sleep researchers just released a new study that says naps over an hour long may boost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reative Britain must be kept in good health

From Independent.co.uk

The departing Culture Secretary Andy Burnham says we cannot afford to waste the creative talent of a new generation

This is a great moment for Britain's creative businesses. While globally,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e struggling to adapt, Britain's new generation of talent is seeing – and seizing – opportunity in this fast-changing world. If you needed a reminder of the breadth of our worldwide influence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en the annual Hospital Club 100 should leave you in no doubt that our reputation as innovators is as strong as ever.

Last year, when I set out my blueprint to shift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inking, the global economy was in very different shape. "Creative Britain" celebrated our international success in businesses like film, video games, advertising and fashion, and mapped out a vision where all our major cities would be driven by creativity, with job opportunities on offer in every region.

Of course, a lot has changed since then, and the steep downturn, coupled with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s more countries wake up to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creases, makes achieving that ambition a greater challenge. To emerge from our present economic problems in good shape, we need to work now. We need young people to feel confident that these industries offer realistic opportunities. If not, their creative potential could well be lost. It's not so long ago that support for these sectors, just like culture and sport, was the first in the queue for cuts when the economy was dipping.

These are not luxuries for the good times, to be ditched in times of trouble. We are investing in skills and jobs, building clear routes from schools and colleges into creative careers, making sure that young people have a choice to use their talents in a creative capacity. Ideas are the raw material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We need to capture our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inventive enthusiasm early, which is why we created the Find Your Talent scheme, to give school pupils access to high quality culture – not just as passive consumers, but as practitioners too. Once that talent is unlocked, there must be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 skills to build a successful career.

In Knotty Ash, Liverpool, last month, Feargal Sharkey, pictured right, and I had the pleasure of opening the first of ten Government-funded, professionally equipped music rehearsal spaces. Young musicians in deprived areas will have free access to top quality facilities, to give them a chance to join the long list of British talent that has deservedly dominated the music world for generations. Others will learn new skills like sound engineering and event promotion to set them up for a career in the music business. I was struck by something Feargal said to me that day: when he was first starting out in The Undertones, he was the only one of his original group of friends from school who had found a job.

New creative apprenticeship schemes are being developed around the country; Creative and Cultural Skills, the body responsible, has signed up over 160 employers to take on apprentices. Alongside the Arts Council and local government, we have launched a new scheme to offer artists and creative people, including the unemployed, free town centre spaces to develop their work. We will work with the ar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ctors to offer 5,000-10,000 job opportunities for the young unemployed. If we invest now to keep this sector healthy, we can not only make sure that we do not lose a young generation as a result of recession, but can create a fairer system of entry which allows the most talented – not just the most well-off – to have opportunities. That means an end to the days when the door was closed to those unable to move to London and work for free, or who didn't know someone who could help get a foot in the door.

We need to make sure creators are properly rewarded for their work: that we have a fair system that protec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gital innovation has brought huge benefits to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reative content. But it also brings the threat of unlawful copyright breache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We need to work fast, and work across borders to make sure the talent we have nurtured isn't ripped off before it can be rewar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