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論文摘要: Spilling outside the box: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s’ creative behaviors at work on time spent with their spouses at home


樊學良/整理

創造力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驅力,學者多從正向觀點主張創造力能為組織和員工所帶來的助益,例如提升組織競爭優勢、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幫助員工專注在工作中、產生心流體驗、產生工作滿足感等等。過去文獻指出,除了個人所具備之專業知識外,個人也會因為感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有較高的意願展現創造力。Madjar, Pratt, and Oldham (2002)更進一步發現,家庭和親人的支持對創造力的影響遠超過主管和同事的支持。過去文獻已指出個人創造力是社會因素的產物,但如果此一關係相反呢?

過去文獻多將創造力視為依變項,但未見文獻探討創造力所可能帶來的影響,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即在於探討創造力對家庭關係的影響,亦即創造力對個人在家庭中時間分配的影響。Harrison & Wagner (2016)主張,在工作中產生新觀點(包含:確認問題、蒐集資訊、產生點子)會對工作者投入與配偶相處的時間有負向影影響,因為工作者已耗盡個人許多認知資源,只剩下一些精力回到家。相對的,觀點驗證(尋求他人給予新觀點回饋)會對工作者投入和配偶相處的時間有正面影響,因為和觀點驗證有關的事情可在工作中完成,無須帶回家中進行。作者也主張個人的經驗開放性特質會調節前兩者的關係。

理論基礎:資源配置理論和職家衝突

研究指出,創意工作或許會耗盡和關係有關的關鍵資源。例如,許多不同領域的創意人都對和配偶及重要他人維持關係而掙扎,例如愛因斯坦、甘地、梵谷等,甚至有些成功創意人的家庭關係是破裂的。可能的解釋是創意工作者通常傾向資源貪婪,積極吸收認知資源和分配時間。

資源配置理論表明個人擁有有限的資源或實體,這些資源或實體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或者是一種達成有價值目的的工具。例如,學者長期以來假設個人在任務中能分配他們的認知資源,但這也會耗損他們處理後續任務之認知資源的庫存。相同的,個人也需要對如何花費時間做選擇,因為將時間投入在一件事情上代表著以犧牲另一件事情為代價。研究者關注工作與家庭的接合,提供了個人在某一個領域使用資源,並如何對另一個領域產生影響的重要證據。

工作與家庭衝突其中一種重要的形式是基於時間的。這種衝突在說明一個人實際停留於一個領域時並切換到另一個領域時,還需要全神貫注於另一個角色。當一個人在心智上(mental)專注於一個領域時,他很難再專注於另一個領域,這會妨礙個人在該領域的表現,個人不僅無法專注於現有的所有資源或所需資源的範圍。

(摘要內容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Harrison, S. H., & Wagner, D. T. (2016). Spilling outside the box: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s’ creative behaviors at work on time spent with their spouses at hom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9(3), 841-859.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IDEO鼓勵創新的作為


揭開設計顧問公司IDEO創新的黑盒子,一直是不同領域的學者所好奇的,當然也包含了管理領域的學者。為了探討IDEO發展新產品的秘訣,Hargadon and Sutton(1997) 融合了網絡和組織記憶的觀點,提出了技術中間人的概念。他們發現,IDEO特別之處在於善用了公司在產業結構中的絕佳位置,設計師能夠有機會觀察到最新的產業技術,以及有利於IDEO產品創新的技術解決方案。之後,設計師會將個人所見所聞和經驗轉化帶進到組織當中,透過不同的知識分享的方式,將其轉化為組織記憶的一部份。設計師在面對下一個新的設計專案時,便可以從組織的記憶當中尋找適合的創新元素,並和新面對的情境相結合,因而成為創新的產品。

另一個關於IDEO有趣的研究,則是Amabile, Fisher, and Pillemer (2014)探討之IDEO形塑公司互助合作文化的邏輯。他們指出,組織的生存仰賴組織之知識工作者的創意,特別是面對複雜的專案時更需要創意,也因此同仁之間更需要合作互助(collaborative help)。或許同仁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彼此競爭關係,所以合作互助的文化不容易在組織中形成,但是,IDEO做到了!

Amabile 等人(2014)以深度訪談、觀察以及網絡關係調查的方式,瞭解IDEO如何將合作互助變成組織文化的一部份。研究發現,合作互助之所以能夠成為組織的慣性的一部份有四個原因。第一,組織領導人將互助合作視為公司的營運重點,且主管身體力行的展現這樣的文化。第二,讓員工瞭解互助合作是由施與受所組成,因此雙方都需要鼓勵。他們以互助雙人舞(the helping tango)來形容互助合作的關係,並認為互助的關鍵是雙方都必須瞭解彼此的能力、希望尋求幫助的內容、以及容易接受的程度。第三,公司設計正式的流程和設置明確的協助者,讓互助成為公司在腦力激盪活動、專案審查、團隊之間的意見交換等活動的常態。第四,讓員工在時間上多點餘裕,避免承擔過重的工作負荷量,同仁也因此才能撥出時間幫助別人。

樊學良/整理  參考文獻(略)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復仇者盔甲下的祕密,Under Armour 特製高科技機能緊身衣

不說大家可能未必知道,復仇者聯盟的演員們其實靠著一樣祕密武器,支撐他們在長時間穿著厚重盔甲和裝備下,應付大量武打動作。據國外科技網站《GIZMODO》報導,漫威(Marvel)與美國功能性運動品牌 Under Armour 合作,為復仇者聯盟量身訂製祕密武器──高科技機能緊身衣,兼具保護力與舒適度。



更多內容請見科技新報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科技與發明之間的關係

各項對全球經濟有影響力的新科技與新發明,大多是由國家資助所進行的基礎研究。同時,這些物理科學、數學,以及工程領域等重要的基礎研究,實際上就是一個發明平台,可作為其他創新發明的組成元件。以i pod為例,他整合了多項基礎研究的科技發明(如訊息處理、儲存、顯示、儲電等),而這些基礎研究都是獲得國家重要研究機構所資助。

整理:樊學良  
參考文獻: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2006).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 Washington, DC: Domestic Policy Council.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Creativity.4in1: Four-Criterion Construct of Creativity

這篇文章延伸人們慣用的創造力定義(新穎和有用的觀點)為四個概念:新穎(novelty),實用(utility), 美的哲學(aesthetics),以及真誠(authenticity:作品表達了創作者的內心世界和對世界的看法)。不妨試試看用這四個構面理解一個作品的創造力。

林忠尉補充:此一取向不同於認知神經科學取向對於美的定義。認知神經科學取向從「認訊處理」取向的觀點。包含從知覺開始、然後經歷情緒、記憶的歷程,最後會有美感判斷(審美),並引發快樂的情緒(愉悅的感覺)。

Kharkhurin, A. V. (2014). Creativity. 4in1: Four-Criterion Construct of Creativit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6(3), 338-352.

The purpose of this theoretical article is to provide an extended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that embraces potential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is construct. Creativity is defined as a 4-criterion construct, which includes attributes of novelty, utility, aesthetics, and authenticity. Novelty attribute stipulates that a creative work brings something new into being, which presents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or modifies or violates an existing one. Utility attribute stipulates that a creative work is what a producer or a recipient considers creative, what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landmark in spiritual, cultural, social, and/or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what addresses moral issues. The aesthetics attribute stipulates that a creative work 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truth of nature, which is reflected in a perfect order, efficiently presents the essence of the phenomenal reality, and is satisfactorily complex, expressing both tension and intrinsic contradiction. Authenticity attribute stipulates that a creative work expresses an individual's inner self and relates one's own values and believes to the world. These attributes establish a comparison matrix, whic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levels of creativity of works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human endeavor.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創意資本主義來臨,許多產業都應該向好萊塢學習

創新資本主義來臨,許多產業都應該向好萊塢學習。過去很少有商學院教授想要走過紅地毯,對影視產業如好萊塢進行研究。不過,創意經濟時代下,某些產業越來越像電影業。創意工作者成為維持公司競爭優勢的關鍵,那麼,如何管理這些反復無常的明星,就是主管的任務了,而這些工作在電影產業早已駕輕就熟。
綜合以下兩篇短文,產業至少有三個面向需要跟好萊塢學習,第一個當然是他們管理創意人的能力。
第二個是創意或創新產品的管理,每一部電影一開始就像一個壞孩子,他必須要經歷過無數次的改變最後才能成為一個優雅的成人(Ed Catmull)。這個過程當中,老闆如何給予建設型的批評,是我們必須學習的。
第三,「好萊塢造夢,矽谷圓夢」,我們需要跟好萊塢學習的是他們跟矽谷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集科技、生活、音樂、故事於一身,例如夢工廠和迪士尼在技術創新和應用的表現一直走在企業的最前端。另一篇文章便直接點名,不是科技業的傳媒公司只會越來越少。
(本文為版主摘要,實際內容請參閱原文)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新書介紹:賈伯斯與他的時代—那些無所畏懼的天才們



作者:道格.曼紐 Doug Menuez 

二十世紀末了的數十年間,一個絕頂聰明而行事特異的族群,點燃了一個接一個的創新火花,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數位革命。我花了十五年的時間記錄這個族群的奮鬥,以及他們發明的科技,改變了人類行為、文化、我們看到自己的方式;這些人包括了工程師、創業者,以及創投家。這個族群的棲地就是矽谷。我在他們之間盡量低調安靜的出沒,進行拍攝,為他們的日常生活留下視覺記錄。他們帶給世人功能強大的新工具,釋放我們潛藏的創造力,也啟動了過去世界從來沒有的大規模經濟增長。
更多內容請參考時報文化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賈伯斯: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有一天賈伯斯來到麥金塔總工程師的辦公室。他要對方:「開機。」他指著放在工程師桌上,即將成為革命性桌上型電腦的模擬機。

開機花了幾分鐘。那是因為需要測試記憶體、啟動作業系統及完成其他的起始作業。

賈伯斯對總工程師說:「你們一定要加快開機的速度。」說完就走了。

數週後,經過不眠不休的改良新電腦的效率,這位總工程師驕傲的向賈伯斯展示,他們如何努力的稍稍縮短了開機的時間。

賈伯斯問他:「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說完又是不客氣的轉身離開。

再經過許多無眠的夜晚,麥金塔團隊終於又削減了幾秒鐘。他們再次與賈伯斯開會時,賈伯斯仍然不滿意。可是這次並未再嚴加責備,只是用迷離的眼神,瞪著那個原型產品。他陷入思緒中。當總工程師開始說明,或許還有幾個方法可以再改進開機時間,此時賈伯斯打斷他。

他說:「我一直在想這件事。」他的聲音因激動而提高。「將來會有多少人使用麥金塔?100 萬?不是,我打賭不出幾年,就會有 500 萬人,每天至少打開一次他們的麥金塔電腦。假設你們可以去掉 10 秒鐘的開機時間,再乘以 500 萬用戶,就等於每一天省下 5,000 萬秒。一年下來,可以折合成幾十個人的壽命。所以如果你們可以讓開機快 10 秒鐘,就可以省下至少十來條生命。」

賈伯斯最後說:「所以值得再減少 10 秒!」

麥金塔的工程師團隊認為不可能。但他們受到賈伯斯的激勵,不,是受到他亟欲替人類省下幾十億秒浪費的時間所驅使。於是再度投入心力,幾天內就成功的把開機時間又縮短 10 秒鐘。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網站

新書介紹: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村上春樹的小說是怎麼寫出來的?
畢卡索、梵谷的名畫是怎麼畫出來的?
莫札特、貝多芬的交響樂是怎麼譜出來的?
偉大的心靈究竟如何規劃時間,創作不懈?
他們真的是天才嗎?還是具有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161位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作家、作曲家、建築師和藝術家……

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裡,作者柯瑞一一敘述他們的日常工作習慣,激勵你建立自己的創作儀式!

柯瑞書寫過去四百年來161位偉大創作者每天怎麼分配時間,運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如何安排他們的作息,發揮創意和生產力。藉著撰寫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細節,提供新鮮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個性和生涯,描繪出這些藝術家在習慣驅使之下有趣而細微的肖像。

創作者怎麼才能一邊在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意義深遠的作品?舒適和創造力是否互不相容,抑或正好相反:日常生活的基本舒適是持久創意工作的先決條件?本書提供各種例子,說明形形色色各種聰穎而成功的人物如何面對這許多現實的挑戰,說明了許多宏大的創作憧憬如何轉譯為每日的工作;人的工作習慣如何影響工作本身,反之亦然。

全文網址: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透視百位天才作息 | 人文.科普 | 漫遊書海 | udn閱讀藝文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506300#ixzz2ywFvV0Zr

更多關於本書的內容,請參考博客來網站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英國廣告公司MOTHER提供12個檢測創意的方式

來自英國廣告公司Mother內部的創意測驗小冊子,藉由12個測驗來檢測所想的創意是不是好創意,快來檢測一下你的創意能能不能過關吧!

1.直覺性測試

重視你聽到這個創意時當下的情感反應是什麼。在你腦子試圖整理或組織這個創意之前,先注意一下你的直覺。直覺有著強大的力量並且在大多數時很正確,所以,好好利用你的直覺。一個積極,富有情感的第一反應對我們來說正是我們想要從顧客那獲取的東西。相信每一個決定,不論多重要,都應該在喘三口氣內的時間內做決定!

2.中國菜測試

相反的,同時要注意在會議結束後,還一直停留在你腦海中的東西。有些創意就像中國菜一樣,當下讓你覺得很飽,但過一會兒就又餓了。哪些創意會讓你消化不良?哪些創意總是揮之不去?當你要告訴別人某些事情的時候,哪些在你腦海中印象又最清晰?時間會幫助你發現那些過目不忘的創意,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必須在陳述完創意後睡一覺起來才來能決定這個創意好壞的原因。

更多內容請聯結至 mydesy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愈懂藝術欣賞的人愈有創新力

史丹佛是加州著名的革新工廠,Google的布林(Sergey Brin)和佩吉(Larry Page)、Netflix的哈斯汀斯(Reed Hastings)都是這裡的校友。史丹佛發現,藝術就是未來;史丹佛音樂教授兼藝術倡議總監辛頓(Stephen Hinton)解釋道,史丹佛發現自己是在教育領袖,而領導者不只得擁有技術能力和經濟知識,還得擁有廣泛的技能。

換句話說,史丹佛希望未來的布林和佩吉不但知道如何寫程式,也知道如何解讀莫札特的交響樂;從去年9月開始,所有的大學生都得修習「創意表達」課程。

更多內容請至天下雜誌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Understanding Work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from a Knowledge-in-Practice Perspective

McIver, D., Lengnick-Hall, C. A., Lengnick-Hall, M. L., & Ramachandran, I. (2013). Understanding Work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from a Knowledge-in-Practice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8(4), 597-620.

樊學良/整理

作者根據知識可學習程度的高低和知識隱性程度,區分四種實踐知識(knowledge in practice, KIP)類型,以及管理上的可能作為。

Q1 是比較結構化的知識,屬於基本技能(basic skills)。這些知識整體而言都可以從結構化學習過程當中獲得。

Q2 是累積型的資訊(accumulated information),相較於Q1的知識比較不容易學習。這要透過「努力再努力」才能獲得,亦即進行一萬個小時的學習(10,000 hours of study)。以公司的稅務審計為例,雖然知識已經被結構化,但這些實務知識不容易直接學習,必須經由大量實作的過程獲得知識。我的理解是服務業的SOP也是如此,SOP寫再多,如果員工沒有體驗還是效果不大。

Q3 我把他翻成眉角/訣竅的學習(apprenticed know-how),這些知識隱性程度高但卻容易學習,師徒制便是理想的學習管道。

Q4 的學習是藝術,是高度隱性且不容易學習。知識的學習會因著情境改變。這些知識不容易被移轉,必須仰賴「獨特的經驗」,從世界級的藝術家、運動員等人身上都可以看到。

PS:因為是英文文獻,我的理解和翻譯或許無法完全反應作者原意,建議有興趣的先進找原文閱讀。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The Beatles:Yesterday歌曲旋律的靈感來自夢中

《Yesterday》是披頭四樂隊的流行歌曲,由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特尼主唱,於1965年錄製及發行,收入專輯《Help!》。該曲由保羅·麥卡特尼譜曲及作詞。

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Yesterday》是有史以來翻唱次數最多的歌曲;而BMI唱片公司則聲稱,光是在20世紀,該曲已經表演超過700萬次。維也納愛樂樂團也改編演奏過這首歌曲,至今仍深受歡迎。

據麥卡特尼憶述,歌曲旋律的靈感來自中,一覺醒來後他立即走到鋼琴前彈奏出來,並以錄音機記錄下來。[1]他詢問音樂界人士,確定旋律是原創的,並非他不經意抄襲他人,之後他便著手填詞;他曾以"Scrambled eggs, Oh, baby how I love your legs."(炒蛋,噢,寶貝我愛煞你的腿。)作為非正式歌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Let it Be》創作源自保羅數學不好?

欣傳媒 |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

《Let it Be》,它的中文歌名被翻譯為「順其自然」,它收錄在英國搖滾天團The Beatles的第12張,同時也是最後一張專輯中。這首膾炙人口、經典傳唱的好歌,獨特之處,在於它彷彿有著少年維特煩惱,還有著一股濃濃的幽幽地「隨他而去」的感覺,而這也正是這首歌最引人共鳴之處。

不過,據了解《Let it Be》其實是The Beatles主唱兼貝斯手-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最得意的作品。而保羅麥卡尼也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歌詞中出現的瑪莉亞(When i find myself in times of trouble,Mother mary comes to me,Speaking words of wisdom,let it be),指的正是他的母親,因為保羅麥卡尼小時候數學不好,每次碰到令他頭痛的數學題,母親總是會安慰他別太在意,順其自然就好。

只是,總常為小事吵架,感情不睦的披頭四,即便是到了這最後一張專輯,還是一樣吵吵鬧鬧的。且因為後來又重新出版了「Let it Be…naked」,這才讓人發現1970年大家所熟悉的版本,竟是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私釀版」,他根本沒經過其他團員們的同意,私下就把母帶交給製作人菲爾史培柯特,完成了弦樂搭女聲的華麗版本。

原文網址: 欣音樂/《Let it Be》創作源自保羅數學不好? http://appnews.fanswong.com/show.php?id=349756#ixzz2n5sLljiv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The Beatles 的音樂創作故事:Hey Jude

《Hey Jude》是披頭四樂團成員保羅·麥卡尼創作的一首歌,於1968年發行。當時另一位成員約翰·藍儂與第一任妻子Cynthia離婚,一次麥卡尼探望藍儂兒子朱利安(Julian)母子,保羅·麥卡尼通過這首歌鼓勵朱利安勇敢面對現實。這首歌的原名是《Hey Julian》,為了唱起來順口,後來改為《Hey Jules》,最終變成《Hey Jude》。

《Hey Jude》原本收錄進同名專輯《The Beatles》(最終未收入此專輯),而是作為單曲發行(B面是藍儂創作的《Revolution》),並迅速成為了當年的冠軍單曲。《Hey Jude》原曲長7分11秒,後來又有了更短的版本,因為許多電台不願播放這麼長的歌曲。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作為壓軸演出的保羅·麥卡尼演唱了這首歌曲。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骷顱與金鎖: 魏海敏的戲與人生

版主上週剛好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魏老師的聲音、身段和表情。活動當中,有學員請教他一位名伶養成的歷程,魏老師回答是「薰」。薰是什麼意思呢?在「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書中是這樣說的:
「中國戲曲原本就是美學的綜合藝術,青衣更是其中之最。好的青衣是被要求每一個唱工都要完美無缺,每一個動作都要能定格被拍成照片。為了這樣的高標準,從前的青衣不論乾旦(男人演女人)或是坤旦(女人演女人),都從日常生活開始修養自己,像是梅蘭芳大師養鴿子、畫畫、養花,就是要讓自己盡量接近美的事物,進而薰陶自己成為美的一環」。
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
魏海敏的相關書籍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江振誠:當你認為自己在吃苦,就代表你已經沒有passion

「並沒有sacrifice(犧牲)。」「當你認為自己在吃苦,就代表你已經沒有passion(熱情)。」




江振誠,一個台灣出生的法國料理廚師,在今年年初征服老饕味蕾,以自己法國名字為名的法國餐廳首次榮登全球前50名最佳餐廳。動畫電影《料理鼠王》曾有一段台詞,用來形容江振誠,再適合不過:“Anyone can cook, but only the fearless can be great.”(每個人都可以當廚師,但只有無所畏懼的人能料理出藝術。)

他的料理常被評論為「充滿創意」,若說人如其菜,從他工作步調就能略知一二。江振誠每天的工作從到空中花園摘花開始。在餐廳頂樓,他闢了一座小花圃,種植新鮮香草。和一般廚師習慣用香草葉來調味相比,他更喜歡以香草花瓣入菜,「花香細微,不會讓你感覺到嗆味。」每道菜在他的雙手下都是一個故事。在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中,墨黑的紙張上,有他隨時用白色色鉛筆「畫」出的想法。儘管只是草稿,筆下線條卻乾淨有力。

更多內容請至Cheers雜誌

Steve Jobs 遺失的訪談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新書介紹:尋找下一個賈伯斯:跟賈伯斯的老闆學覓才、用才、育才及留才的51個心法

很多人看到這本書都以為是一本介紹如何打造賈伯斯的書籍,但事實上這本書的精神在於透過環境的塑造,激發員工的創意。這邊的「賈伯斯」,可以約略視為一群多元化的創意人才。更多關於本書的介紹和內容請見:博客來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中国式创新的新趋势

2012年我们在《麦肯锡季刊》刊登了《CEO中国创新指南》 一文,该文的讨论重点是中国能否成为创新大国,还是维持快速跟进国外领先业者的模式。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当时已显得过时,因为中国的企业已投身于创新,每一天,我们都看见拥有庞大产品研发体系的国内外业者在可再生能源、消费电子、即时通讯或是移动游戏等各个领域上演着创新。

本文结合近期的访谈,以及我们与数十家中国企业的合作经验,指出未来几年将影响创新环境的三大发展趋势:中国大学学府在地方的创新生态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国本地对保护知识产权的兴趣和关注提高新一代人才的出现。如果我们没看错,这些力量将会加速实现创新潜能,因为不论是本土企业或跨国企业,能不能积极把握这些力量将会是成败的关键。

更多內容請見 McKinsey & Co中文季刊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Enhancing positive affect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ies: Play some music and dance

這是正向心理學刊(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最近刊登的一篇研究。讓自己好心情跟增加創造力的方法,就是輕鬆的跳支舞、聽首歌摟~

Enhancing positive affect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ies: Play some music and dance

by Maxine Campion & Liat Levita 
Published online: 15 Oct 2013,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effect of dance on affect and cognition to music or exercise, in a young, non-clinical population.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ests of mood and creativity before and after spending 5 min either listening to music, dancing, cycling or sitting quietly. Both dancing and passively listening to music enhanced positive affect, decreased negative affect and reduced feelings of fatigue. Cycling and sitting quietly had no effect on positive mood or feelings of fatigue. Moreover, dancing and passively listening to music had dissociable effect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creativity, with greater change in positive affect being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enhancement in measures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creativity, respectively. We suggest that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use of either short duration dancing or passively listening to music as potentially powerful tools in enhancing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different aspects of divergent thinking in non-clinical settings.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不是傳說!桌子愈亂,你的工作創造力會愈強!

賈柏斯、愛因斯坦和馬克吐溫,他們這些有遠見的夢想家共同擁有的一項特質是什麼?

一張亂到不行的書桌。

這三位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物從來不做大眾流行的應聲蟲,而且總是享受在自己的一套遊戲規則裡。我們從他們的桌子是多麼的「非傳統」(意即:髒亂)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這團混亂的背後其實自有一套方法:在散亂堆疊的紙張、雜誌以及各樣雜物中,仍然存在某一種只有髒亂製造者本身能夠理解的邏輯,讓他可以順利的在一團混亂中執行工作。


更多內容請連結至 科技報橘

泰國人的設計充滿活力與創意,你想知道誰是領頭羊嗎?

相信大家都已體認出目前全世界都在搞【Creative Economy】(創意經濟或創意產業)。而創意產業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而創造出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泰國政府也是同樣,他們也進行這樣的經濟策略,並將這項長遠計劃命名為【Creative Thailand】(創意泰國)。

更多內容請按此連結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訪談 | 創作人在聽音樂


每一次的採訪都是圍繞作者的某部作品展開,但其實作品只能代表作者的一小部分,而作者本身才是我們最為關注的,雖然我們更多時間使用作品來辨別作者。經歷過“留學生訪談”和“非動畫人選擇動畫”的兩次大型專訪後,發現其實了解一個創作人可以從很多角度切入,於是我們決定從一些和創作、生活相關的點來和創作人聊一聊,這也許也蠻有意思的。

那我們首先來聊些什麼呢?我選擇聊聊“聽音樂”,這個毋庸置疑使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情,有時候可以去做,有時候則是習慣行為。對於創作人來講,音樂不僅為生活增添色彩,也可能為創作帶來靈感!那究竟創作是否真的刺激作者產生好點子呢?作者們又都在聽些什麼音樂呢?我們找到了幾位不同類型的創作人,一起聊了聊……


更多內容請連結至:ㄇㄞˋ點子靈感創意誌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Creativity Awards: Great Expectations?

from 

Mark Kilgoura, Sheila Sasser & Scott Koslow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5 (2), 2013

Given the creativity inherent in advertising, one useful measure of creativity may be the advertising creativity award. Although creativity awards have been used by academics, agencies, and clients as indicators of exemplary creative work, there is surprisingly little research as to what creative elements they actually represent. Senior agency executives were selected to assess their own campaigns in terms of originality and strategy, and were also queried about whether those campaigns would win crea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awards. Findings show that the campaigns deemed worthy of creativity award recognition are usually highly original. Yet, most award-winning work is rarely regarded as being highly strategi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originality bias contained in award-winning advertisements may limit their usefulness as proxy measures of creativity. Although the originality aspect of creativity is reflected, strategy and appropriateness are not adequately, nor proportionately considered. Implications for the use of creativity awards by researchers, as well as managerial issues, are discussed.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Gever Tulley 透過工匠教導人生的一課

Janet Echelman:重視想像力

Julie Taymor: Spider-Man, The Lion King and life on the creative edge

Beyond Individual Creativity: The Superadditive Benefits of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for Collective Creativity in Culturally Diverse Teams

資料來源:Tadmor, Carmit, Patricia Satterstrom, Sujin Jang, and Jeffrey Polzer. "Beyond Individual Creativity: The Superadditive Benefits of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for Collective Creativity in Culturally Diverse Team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3, no. 3 (April 2012): 384–392.

樊學良 / 整理

近年來,學者已證實了多元文化對個人創造力的效果。不過,多元文化對集體創造力的影響為何,目前則是尚未被探討的議題。

研究腦力激盪的學者,主張團隊對集體創意任務的潛在影響高於個人。每個人都能觸發他人不同的思想(mind)範疇(category),這些想法是無法輕易獲得的。每一個新穎的被引進的範疇(category),是新觀點的來源。是透過與既有思想範疇的結合,得以透過連續的反應(chain reaction),激發(spark)新的觀點,並因此有利於創造力。

雖然有些研究支持這樣的想法,但是目前的實證研究卻呈現不一致的結論。譬如,某些學者辨認為腦力激盪會使得團隊喪失生產力,這種情況特別存在於文化異質的團隊(因為彼此溝通上存在困難)。

本研究作者主張多元文化經驗有利於弱化腦力激盪的負面影響,甚至對於團隊創造力有幫助。 

本研究以個人及兩人腦力激盪的過程為例,探討多元文化經驗的影響。結果顯示,總使控制了個人的創造力,多元文化經驗仍對兩人的創造力有Superadditive的影響,特別是在流暢力、變通力,以及原創力的部分。顯示,當論及多元文化經驗的效果時,他對集體的影響高於對於個人的影響。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七問建築大師伊東豊雄

伊東ㄌㄧˇ雄以前比圖的時候會有挫折感。比輸的時候,總會有「明明是我的比較好」的情緒,不過,事後也會自我鼓勵自己下一次要更好。他說,我們不像運動員,過了三十歲體力就會開始向下,我們永遠都有機會,證明自己下一次表現會更好的可能性。他也說,如果真的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去喝燒酒吧。

茶博士的養成教育

在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的阿里山茶區,有一所全校師生不到百人的迷你小學「隙頂國小」。這所學校長期以來一直透過教育創新,傳承著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茶藝文化。小朋友笨拙但卻專注在茶道的神情,真是令人感動。


小三學泡茶,小六成博士;嘉義縣番路鄉隙頂國小運用在地產業資源,巧妙融入鄉土課程,形成在地特色,該校三年級同學即可選擇加入茶道文化社團(一班只有十位同學,因此全數參加),經一連串嚴格訓練與考試後,可取得「小小茶博士」證書,歷12年的傳承,成果極為豐碩,其社團並獲商業周刊評定為全國百所「特色小學」的殊榮,輔調任隙頂國小校長的王清長說,隙頂國小發展茶道文化已經12年,這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成果,在前幾任校長和家長會的努力下,隙頂國小把當地「茶」產業的特色,有系統的分成學術與實務二大主軸,學校老師負責蒐集茶葉栽種、管理、採收、烘焙等資訊,編成教學文本,帶領同學進入茶的世界,也引領同學探索各地茶葉的特色與差異,家長則組成茶藝實務教學團隊,負責培訓茶道文化尖兵,這種融入式的教學特色仍然持續的在隙頂國小傳承著。
百所特色小學
 
 成功的背後總有一段艱辛的歲月,負責訓練的茶藝老師賴阿苗、蘇玉杯、林雪卿、羅秀梅表示:初學者是三年級的同學,光是要他們安靜的坐下來就要一段時間去調整,還好茶藝老師都是在地的鄉親,在偏遠的山區,家戶間都彼此熟識,那家的孩子活潑好動、那家的孩子安靜沉穩,基本上都略知一二,羅秀梅老師說:通常都是利用「利誘‧鼓勵」雙管其下,當小朋友完成一項程序,老師就會給予適當的獎勵,而小朋友為了「榮譽」通常會很積極去完成老師指定的課程,要取得隙頂國小「茶博士」的認證必需通過以下程序:1.小小泡茶師~需學會依程序泡出好茶(茶色、茶香)2.茶學士~需具解說茶道與製茶過程能力。3茶碩士~需具備如何透過多元管道蒐集茶道資訊。4.茶博士~需具備簡報、網頁製作能力,更需具備網路英語與國際人士交流心得。上述各關口試包含分類、評鑑、品茶,並需經由10位評鑑委員半數同意才能取得資格,條件看來嚴苛,但羅老師信心滿滿表示,這也是茶師品質的最佳保證,也唯有通過「茶博士」學程的同學才能獲頒展演制服,這便是榮譽的肯定。
茶博士啟蒙師 賴阿苗
林雪卿老師
蘇玉杯老師
後排左一~~羅秀梅老師

  隙頂「小小茶博士」文化團隊的誕生,已為人祖母的羅秀梅老師是關鍵的靈魂人物,民國84年,她就在楊梅埔心的農業改良廠受訓取得茶藝老師資格,用心的羅奶奶還陸續精進學習,並把經驗帶回社區倡議提升地方特色產業的能見度,且將所學傳予社區婦女,其中重要的一項便是茶藝文化的傳承,賴阿苗、蘇玉杯、林雪卿老師也同樣兼具這樣的特質與歷練,今年升上三年級的黃貞綺、羅佳玄、余弘傑、賴國裕、楊聖德、羅縈茜、劉宇馨、陳詩晏、羅鈺婷、陳銘萑等十位同學,1020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Do You Work While You Eat?

你是不是經常在工作當中會吃下更多的東西,或喝更多的飲料呢?研究人員進行一項與記憶相關的實驗,他們要求受試著在製作並飲用檸檬水的過程中,同時記憶數字。研究發現,記憶七個數字的人,他們加入糖的比例超過記憶一個數字人的50%。同一批研究人員也發現,當個人認知負荷的程度增加的時候,這對導致個人的味覺降低,因此自然會吃的比較多或喝的比較多。

本文改寫自HBR blog,原始資料請參考 HBR blog

如果你要激勵成員,那就閉嘴吧!

哈佛商業評論最近刊的一篇研究指出,如果你要激勵成員,那就閉嘴吧,語言並不會鼓舞成員因此表現的更好。

If You Want to Motivate Someone, Shut Up Already / by Brandon Irwin

The finding: Words of encouragement do not inspire people to perform better during a workout.

The research: Brandon Irwin asked subjects in a lab to perform two sets of abdominal exercises called “planks.” Some people did both sets alone. Others did the first set alone and the second with a virtual partner who was expert at planks and was projected onto a screen. Half the partners were quiet, and half said things like “Come on,” “You can do it,” and “You got this.” The subjects who had partners all exercised longer during the second set than the subjects who were alone. But those with silent partners did planks 33% longer, while those with “encouraging” partners did them only 22% longer.

更多內容請參考:哈佛商業評論

創造力 SSCI 期刊Impact Factor更新(2013年)


創造力SSCI期刊Impact Factor更新(2013年)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1.530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162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1.033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0.594

註: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雖已被收入SSCI資料庫,但目前尚未有impact factor。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新增加部落格


  1. Creativity post
    如果累了,想要沒有壓力的follow一下最近創造力的研究的發現,大概可以簡單從這個網站的訊息瞭解一下。
  2. Idea Drunk :這個網站的內容都跟創造力有密接關連的文章,讀起來不吃力,舉的例子也非常新。
  3. 雲門舞集藝文充電站:可以從這得知藝文相關的資訊和專論。
  4. 賣點子:一個熱衷於蒐集全世界「創意」的網站。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2013 From love to Bingo in873

你看得出來這是什麼廣告嗎?

這是Getty Images的廣告,他被業界號稱是多媒體資料庫的amazon,專門代理、販售全球專業與非專業攝影師的上千萬張授權多媒體影音。這部一分鐘廣告影片,共選用了873張照片,也就是,一秒鐘有將近15張的照片,而為了這1分鐘的廣告片,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來搜尋圖片。就這樣,他們展現了這個資料庫的實力。

資料來源:MYDESY.COM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書籍:你可以這樣找創意





資料來源:MYDESY

向生活學習創意發想

文/zen

書名:你可以這樣找創意
作者:凱莉.史密斯
譯者:譚鐘瑜
出版社:馬可孛羅



創意成為台灣時下的顯學,彷彿只要掛上創意兩個字的產品,價格自動升級,銷售自動長紅。

究竟創意有甚麼魔力,可以讓人樂於送上大把的銀子購買?就算被人當冤大頭,也只會認為笑他的人不懂,沒創意,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而創意又該怎麼捕捉?可否透過一定的方式訓練,讓自己成為有創意的人?甚至靠創意賺大錢?

凱莉.史密斯毋寧相信創意是可以訓練的,因此有了這本《你可以這樣找創意》。在這本書中,凱莉沒有長篇大論地探討創意開如何開發與執行,她以提綱挈領近乎禪思玄想的方式寫下了一批幫助讀者找到培養創意思考的方法,全部都很簡單,不用複雜的大腦才能懂,就看讀者有無真心想要學會創意發想的方法。凱莉毋寧認為,創意思考的方法不是靠知識與文字傳授,而是靠自己在生活中去經驗體會,只需要一點點的提醒和引導就夠了,不需要長篇大論。

因此,凱莉說這本書沒有規則只有建議,讀者可以對所有的內容自行詮釋增添,不用太去管他究竟說了甚麼,只要在乎自己是否真的一點一滴的累積了創意思考的方法並且能應用於生活之中就好。

凱莉建議讀者,永遠留神你腳踏之地,將所見的每一樣事物都當作生氣蓬勃的生命體,當作有趣之事看待,長期觀察,留心注意周遭所發生的故事,透過自由聯想,當作自己正和環境對話,將你的收穫記錄下來。樂於追本溯源,擁有旺盛的好奇心:觀察、收集、分析、比較、留意圖象,準備好記錄與分析的工具,詳實的紀錄,仔細分析,你就會成為創意生活達人。

生活是一場拾荒遊戲,你的週遭全是寶貝等著你去挖掘,記住,永遠要身體力行上述所提醒之事,絕對不要忘了帶你的筆記本和筆和腦和記錄工具,不管你是在吃飯行走睡覺搭車工作休息…,全神貫注可以,輕鬆一點也無妨,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只要持之以恆就好,你將會遭遇開啟你新境界的意外之喜。

任何事情任何時間都可以當作開始,不如就從當下現時開始,好好仔細地觀察記錄你的書桌房間,把所看到所想到的全都寫下來,紀錄物件本身的名稱之外,也試著描述其屬性功能顏色價格產地…,以及和你的關係。只要能越寫越多,代表你的觀察力就越來越敏銳,新創意發想經常就從此萌發。

學習傾聽世界對你傳送的訊息,好整以暇仔細描摹分門別類的紀錄清楚,持之以恆,你將成為不朽的創意生活達人,腦中將源源湧出嶄新的構想,連你都意想不到。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書籍:怪咖生活實驗室


作者:畢約克(Robert Bjork)/認知心理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心理系名譽教授

天下雜誌出版。

如果想學的東西有一大堆,該如何才能好好消化吸收?一般人傾向於先精通一樣,然後再學下一樣,也就是所謂的區塊式學習法。但你知道嗎?其實,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的交錯式學習法,能讓你進步幅度更大。


更多關於該書的介紹請見天下網站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Kirby Ferguson: 擁抱混搭(remix)

在咖啡館工作有利於創造力的真正原因


創意人、自由工作者、學生、作家、學者等等往往喜歡到咖啡館工作,他們認為在那邊工作反而比較有創意和生產力。但是,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授Ravi Mehta及其研究團隊,最近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的研究發現,這是因為個人受到背景聲音的影響,適度的聲音反而有利於創造力(moderate-noise was amplifying their creative output)。

關於這邊文章更多的內容請參考:The Creativity Post.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HP的車庫規則 Rules of the Garage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2004.03.03─車庫規則與創業精神



惠普的創辦人是兩位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大衛普克(David Packard)及威廉惠列(William Hewlett)。他們最有名的故事,便是當年他倆以矽谷帕洛亞圖市(Palo Alto)家中的車庫做基地,將惠普從無到有的建立起來,並成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大企業集團。

旗下多項產品,像是雷射印表機、個人電腦、伺服器等都在全球排名第一、第二。分公司更是遍佈全球,包括中國大陸及台灣,而且在當地都是受人尊敬且舉足輕重的好榜樣。

惠普這家公司在外,聲譽卓著且普受是人所推崇;對內則善待員工、上下一心精誠團結。它之所以能如此,與創辦人當年『尊重人人,人人尊重』的經營理念和態度有著莫大的關係。自該公成立以來,雖然也隨著企業的快速成長而有所改變,但其獨特的價值觀和公司文化,卻依然堅持不變。

傳說中惠普公司在矽谷辦公室的牆壁上,至今還懸掛著一幅『惠普風範(HP Way)』的海報。惠普精神同時也被叫做『車庫精神』。這張海報的背景,就是當年惠普創業時的簡陋車庫,如今已是矽谷的歷史古蹟,也代表著真正的矽谷成功精神。


海報上有幾句話,總結了這家公司合夥人創業成功致富的精神。它是如此說的:

車庫規則(Rules of the Garage)

1. 相信你可以改變世界。
2. 迅速工作,隨時工作,工具隨時待命。
3. 了解何時該獨思自主,何時該團隊合作。
4. 與同仁分享你的構想與工具,信任他們。
5. 不玩政治,杜絕官僚作風(這在車庫裡本就很可笑)。
6. 由客戶來決定你的工作是否做的很好。
7. 激進的創見不一定是餿主意。
8. 創造不同的工作方法。
9. 每天要有貢獻,如果你當天成果沒有貢獻,該成果必不離開車庫。
10. 相信團隊合作可以萬事皆成。
11. 發明創新。

這份貼於惠普矽谷辦公室牆上的『車庫規則』,鼓勵大家找到及相信自己的核心價值,用它來創造自己的事業,並改變世界。它也鼓勵大家相信團隊,與同仁無間合作,眾志成城。並由市場客戶來決定你的價值與成敗。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設計與思考電影官方預告片

書法世界的創意


創意人的偉大創意,經常是來自於對某些事情或某些自然現象的頓悟,譬如牛頓與蘋果樹、阿機米德洗澡的故事等等。

書法家的書法也經常是受到自然界的啟發,譬如永字八法的「點」有如高山墜石感覺,王羲之從鵝的姿態領悟到書法運筆的方式等等。

這次要向各位介紹的是北宋四大書法家第二人黃庭堅的故事。黃庭堅形容自己「晚入峽見長年盪槳,乃悟筆法」,這是指在長江三峽中,河水激流,船夫為了控制船隻平衡,會認真擺盪船槳,和激流的江水,產生既對抗,又協調的力量。黃庭堅受到啟發,發明了這種「長筆法」,筆劃與筆劃之間,充滿對抗平衡的力道美風格(http://blog.udn.com/damifel/800241)。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論文摘要: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Phan, P., J. Zhou, et al. (2010).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6(2): 175-194.

樊學良/整理

摘要

1. 根據互動與多層次觀點描述創業的內涵。

2. 根據Gartner的定義,將創業定義為價值創造的歷程,這些活動包括了:opportunity recognition,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assembly, and implementation。因此,本文所指的創業,是指仰賴個人創造力、財務與技術等資源,以促進新的方法的發現與建立,用以組織生產的歷程,或產生新的組織形式。

3. 特刊所選的四篇文章,前兩篇探討關係對創業的影響,後兩篇為理論的測試。特刊介紹簡要的將這些文章區分成三個理論取向,並介紹這幾篇研究的貢獻為何。

THE THREE CONTEXTS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Systems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Dollinger et al.’s (2010)
  • Shane and Venkataraman (2000) 主張契約理論、evolution theory,以及RBV並無法完全解釋new-to-the-world的企業如何產生。作者認為,那是因為在使用這些理論解釋創業的現象時,也必須考量該情境是否有相似的經濟與社會條件。 
  • Dollinger et al.’s (2010) 的文章運用了有趣的情境「超大型活動(mega-event):北京奧運」,主張驅動創新和創業的因素是仰賴從超大型活動背後所形成的新關係、聯盟,以及網絡。作者特別強調創業過程中所仰賴的關係資本,這些關係資本也意涵著重要的協商能力。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
  • 過去有關創業的研究都在研究個人的特質,但個人是否能與環境「互動」並對創業產生影響則是文獻比較沒有討論的地方。 
  • 第一篇文章(Li, Lee, Li, and Liu, 2010) 解釋公司如何運用控制系統促進公司內生的創新(endogenous innovation)。Therefore, while employees’ basic grasp of a firm’s knowledge bas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xploitation, it is not sufficient for innovation. Counterintuitively, they find that the imposition of behaviour controls such as the formalization of work procedures and routines positively impa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exploitation and innovation. 不過,其實在創造力的研究已經有類似的發現。Creativity leads to innovation when creative energies are directed in specific directions (Mumford et al., 1997)。 
第二篇文章,探討外部知識如何促進公司內生的產品創新(Li, Chen, and Shapiro, 2010)。他們探討公司從投資研發與行銷所產生的吸收能耐,能否促進公司內生的知識得利用。

The Social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Guo and Miller, 2010)
  • 創業家的責任在於確認機會並實踐他們用以成立新公司。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基本有利於創業的資源因素外,創業家也必須說服他人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因此,創業家必須擴展他們的社會網絡。 
  • 這篇文章以關係的觀點切入進行研究,透過六個個案,發現:(1)guanxi networks vary in structure, governance, and content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2)the usefulness of guanxi depends on the stag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nd that information can be as valuable a currency of exchange as gifts and favours in knowledge intensive industries.

論文摘要:Where Do Creative Interactions Come From? The Role of Tie Content and Social Networks

Sosa, M. E. (2011). Where Do Creative Interactions Come From? The Role of Tie Content and Social Networks. Organization Science, 22(1), 1-21.

樊學良/整理
  • 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1) 為了有效管理組織的創新歷程,過往研究強調理解創造力的重要性(Amabile, 1996)。有關創造力的文獻,主要集中在探討促進個人、團隊,或組織創造力的因素(Sternberg 1999),然而在對偶(dyad)的層次上,則是文獻較未討論的部分。

(2) 縱使創造力學者也認為創造力(新穎或有用觀點的產生),通常也產生於社會(social)活動的過程中(Perry-Smith & Shalley 2003)。個人、兩人或團隊,產生的潛在創意的觀點,必須經由內部的評估,之後並接受社群的審查與選擇(Csikszentmihalyi 1988, 1996)。

(3) 本研究運用知識異質(knowledge diversity)、關係聯繫強度(tie strength),以及網絡結構(network structure)等三個理論,探討「在什麼情況下,透過兩人互動有利於新穎和有用觀點的產生?」

(4) 作者將創造力定義為:「創造者產生潛在的創意或想法的行動(act)」(Amabile, 2005)。

  • 文獻缺口 

1. 在創造力研究當中,經常從Person的觀點,探討影響個人創意產生的因素:Person à Creativity。本文則認為,個人所擁有的網絡結構關係,也會影響他們產生創意的能力:Person (network ability) à Creativity

2. 主要貢獻:挑戰過去關於強聯繫和弱聯繫的觀點(過去文獻主要在於強調弱聯繫有助於創意的產生,在Baer, 2010的研究中,主張要將弱聯繫區分為強度與規模),作者認為強聯繫和弱聯繫均有助於創意的產生,弱聯繫會促進個人的創造力,而異質(diverse)和強聯繫則有助於新觀點的產生(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 研究發現 

(1)從知識的觀點來看,關係聯繫能傳遞較廣的知識領域(knowledge domain),這樣的方式有利於創意的產生,如果這樣的交換關係頻繁。

(2)從社會的觀點,強聯繫在創意觀點的產生上扮演了有效的催化劑(catalysts),當行動者之間是因著內在動機而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o work closely together.)。

(3)雙元結構的凝聚力(dyadic network cohesion)並不一定會抑制創意觀點的產生,當凝聚力超越平均水準以後,他才會不利於新觀點的產生。
  • 理論基礎 

產品相關的互動(product-related interactions):技術資訊來源的移轉,或者是上游資訊擁有者傳遞資訊以及下游接收者接受資訊,並討論產品或新技術發展相關事務的歷程,用於發展新產品或新科技(Reagans and McEvily 2003)。本研究從接收者觀點探討雙元互動的關係,作者認為創意互動來自於接受者較有可能經由獲得傳遞者得資訊後,產生潛在新穎和有用的新觀點。

資訊處理的歷程(傳遞者與接收者的互動):接收者從資源處獲得知識並處理之,並且經由互動實現這些知識的潛在價值。有關知識處理的歷程(創意的產生與創意的評估與選擇),創造力學者已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討論很多。當接收者評估這些經由互動所產生的新觀點的時候,他便較比較能夠瞭解這些新觀點的新穎和有用性。在Simonton (1988, 1999)創意評估的觀點,以及Csikszentmihalyi (1996)的系統理論中也有類似的解釋。

  • 研究假設 

1.Cognitive variation in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Campbell 1960, Simonton 1988):觀點的差異越大,觀點的新穎和有用的程度會越高,因此,知識的異質程度越高,越有利於創意的產生。

H1. The breadth of distinct knowledge domains acquired through a dyadic relationship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2.雖然知識異質有利於創意的產生,但是根據Amabile的創造力三成分理論,如果行動者之間缺乏動機或缺乏促進的因素時(motivational and supportive attributes ),當他們的密切程度降低時,便不利於創意的產生。

H2. The strength of a dyadic relationship (to the extent that it captures the work-related closeness of the interacting actors)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3.Tie strength and knowledge overlapàwork related closeness

過去文獻通常從「結構」觀點出發,主張弱聯繫有利於創造力,透過異質互動,這些結構上的特質有利於強化創造力相關的技能(譬如創意思考的技能),而密切的關係比較有可能支持提供創意的產生(Torrance, 1970),譬如正向的情感、倡議行為的動機、正向的情緒等。

藉由共同的第三方,促進合作(或營造合作的環境)與知識移轉的環境;然而,共同的第三方也有可能抑制創意的產生,當行動者經常仰賴第三方的時候,行動者會所獲得的資訊會重複(談論類似的東西),且會感受到社會壓力。因為網絡凝聚力的影響,會施加社會壓力在接收者身上,接收者會被強迫快速接受問題的答案,而省略了探索創意與知識整合的歷程。從創造力的認知心理學觀點來看,網絡凝聚力會加速創意的收斂,但卻也因此抑制了創意發散的過程,缺少了尋找其他選擇方案、探索及新穎有用觀點的歷程。對於接收者而言,此種受到控制的影響,會抑制了發散思考的歷程。

H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and network cohe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cave function; that is, increasing network cohesion favors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for low levels of network cohesion, whereas increasing network cohesion hinders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for high levels of network cohesion.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正向心理學三本期刊


正向心理學已是一個獨立的學門且有專門以研究正向心理學為主的社群。在美國管理學會OB領域中,就包含了正向心理學的TRACK,美國心理學會(APA)第17分會(division 17)也是以研究正向心理學為主。

目前有三本與正向心理學相關的期刊,包括: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以及Psychology of Well-Being,前兩本期刊已被收錄於SSCI資料庫。在 2010年,「journal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的 Impact Factor是2.104,在心理學120本期刊中排名第20。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What’s The Roadmap For Innovation In China?


China’s Four Great Inventions--papermaking, the compass, gunpowder, and printing--were innovations from bygone eras. When looking at China’s history over the past 50 years, it’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a single innovation that has mad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orld. Instea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something Western” phenomenon has characterized much of China’s recent product launches. For example, Taobao.com is essentiall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eBay, and Youku.com i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YouTube.
Whether China can shed its copycat reputation and become a source of glob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constant source of debate. While the country’s economy has been growing at an astonishing rate, with an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domestic market, the country’s highly centralized government and weak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have severely hampered China’s standing as a global innovator. It may be too simplistic to assume that the notion of innovation is understood, standardized, and commonly defined across the world. China is considered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market, displaying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emerging markets as well as its own wholly unique notions of success. The simple concept of innovation is very nuanced in China and can be deeply understood only by listening to Chinese consumers and analyzing what has and hasn’t worked in the marketplace thus far.
More about this topic please visit Fastcodesign.com

China, America, and Copycat Economics

by Rob Wheeler  |   9:14 AM August 23, 2011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11, Chin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growth slowed to 9.5%. That was down from 9.7% in the previous quarter and from its blistering 11.9% pac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0.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m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optimistic estimates of GDP growth continue to be cut and now hover around 2%, it seems that the Chinese "problem" is a nice one to have.
In the same vein, from my perch in the classrooms of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 I listened to the world's future business leaders talk about how China has nailed it and why, if we want a future as bright as our past, America needs to follow suit. I heard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rguing that the US government needs to grab the bull by horns, insert itself much more aggressively in economic planning, and start directing American economic resources to "new growth industries" such as clean energy, high-tech manufacturing, or advanced healthcare solutions. Otherwise, their foreboding comments always ended, we will be left behind.
More about this topic please visit HBR Blog

To explore copying as an innovation strategy, designers look to China


Imagine tweaking the old saying “imitation is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 to “imitation is a sincere form of innovation.”
This is the attitude behind a set of 26 new objects created by the witty Dutch design collective Droog. Each of the objects, you see, are cop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esigns, such as teapots and vases. Only they’re slightly tweaked: the pot has a chic, sleek new handle; the vase is decorated with hip, minimalist stripes. These “fakes” will be on view in a cheeky new exhibition that opens on March 9 in a Chinese shopping mall in Guangzhou. And all of the objects were made in Shenzhen, an area known for its copycat goods.
More about this topic please visit Smartplanet

幸福指數與幸福圖像


【2013/03/11 經濟日報】


行政院長江宜樺上任後,緊鑼密鼓追蹤「國民幸福指數」編製進度,責成主計總處於今年8月正式公布我國國民幸福指數統計結果;主計總處則快馬加鞭,先後公告我國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指標與在地指標。我國國民幸福指數的編製,是否能帶來國民真正幸福,各界高度關注。

根據主計總處所規劃的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指標,係採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美好生活指數的的11個領域24項指標,11個領域為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工作與收入、社會聯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至於在地指標則沿用前述國際指標的11個領域,再另行研提38項指標。

綜覽前述國民幸福指數內涵,絕大部分仍著眼於個人、客觀生活條件的評比,迥異於一般民眾主觀幸福感覺。大家都知道,幸福是相當主觀的感受,很多國家的指標數字不如台灣,但人民的幸福感卻很高。因此,一個值得追求的夢想,以及看到夢想逐漸實現的過程,其實才是幸福最主要的來源。江內閣即將發布的我國國民幸福指數統計結果,似未能具體勾勒台灣社會幸福圖像,如何讓民眾感受到夢想在實現中,貼近社會大眾主觀感受的幸福,是政策往前推進的一大挑戰。

無獨有偶,2月總統府月會,由馬英九總統親自主持,邀請政治大學吳思華校長以「人文創新、共創未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專題演講中指出,要建設創新社會,除了重視科學技術以外,更要建立「人文創新」的邏輯思維,發揚「以人為本、在地創新、共創價值」的理念,方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幸福。具體實踐上,吳校長為台灣勾勒出「社會幸福圖像」、呼籲未來台灣不僅要能創造許多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提供更多具有高成就感的就業機會,還希望擁有一個高度關懷的社會系統,營造高品質的生活環境,這個描述讓幸福的輪廓更清晰。

由人文創新的觀點出發,社會幸福的第一個圖像是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未來的產業發展不迷信新興產業,而是透過跨域技術整合,結合通路與服務,建立自有品牌進軍世界,讓國人感到驕傲;企業增加營收利潤的同時,要能帶動受薪階級薪資改善,讓GDP的成長能與人民生活幸福感同步。
社會幸福的第二個圖像是高成就感的就業機會;要營造能激發創意的工作環境,活化草根力量,搭建圓夢舞台,讓年輕人勇敢築夢,展現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不僅讓年輕人有事可做,更可做自己喜歡的事,進而串起創意、創新、創業的價值鏈,創造個人與社會的雙贏。

社會幸福的第三個圖像是高關懷的社會系統;在創新驅動的過程中,應提供弱勢族群更多的照護,避免引發新的社會階級對立,亟需整合志工、第三部門、社會企業與政府治理的創新能量,以追求公益來成就私利,建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祥和社會。
社會幸福的第四個圖像是高品質的生活環境;需盤點各區域的人文與地理資本,將創意元素融入生活脈絡,強化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緊密連結,賦予生活新的價值主張,導入生產、消費、創作、展演與交流的複合生活機能,創造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升居民認同感與自信心,形塑新一代創意園區,打造319個創意城鄉。

綜上所述,人文創新能讓整體社會幸福,並能帶來個人幸福。執政團隊應跳脫國民幸福指數編製的小框架,先給人民一個清楚的未來想像,讓大家有感,再根據整體勾勒的藍圖轉換成具體的指標,如此才能為在地民眾帶來真正的幸福,進而打造台灣成為創新社會與幸福大國。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A Special Issue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Organizing Creativit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under Constraints



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 The specific nature of constraints and their effects on creativity;
  • The effects of constraints on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 The role of constraints in light of various aspect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reativity concept;
  •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onstraints with regard to the specific nature of the task at hand;
  • Exploration into whether and how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ilitating factors differs from the impact of their negative twin, i.e. the constraining factors that indicate the absence of certain facilitating factors;
  •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on effects with regard to constraints, e.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level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play of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with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on;
  • Study of the way constraints are dealt with by employees at different management levels, such as top, middle, and first-line management;
  • In-depth studies of the working of specific constraints in practice, e.g. power structure and politics, bureaucracy, workload pressure, time pressure, resource constraints, etc.;
  • Study of how groups and teams deal with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 Study of constraints under different mode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such as autocratic, custodial, supportive, and collegial;
  • Study of constraints in projects and temporary organizations;
  • Study of constrain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ultures.



Deadline: 15 June 2013


This call aims to stimulate debate and discussion around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under constraints. This special issue invites submissions from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and perspectives. In particular, we encourage submissions that address issues related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