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a, M. E. (2011). Where Do Creative Interactions Come From? The Role of Tie Content and Social Networks. Organization Science, 22(1), 1-21.
樊學良/整理
(1) 為了有效管理組織的創新歷程,過往研究強調理解創造力的重要性(Amabile, 1996)。有關創造力的文獻,主要集中在探討促進個人、團隊,或組織創造力的因素(Sternberg 1999),然而在對偶(dyad)的層次上,則是文獻較未討論的部分。
(2) 縱使創造力學者也認為創造力(新穎或有用觀點的產生),通常也產生於社會(social)活動的過程中(Perry-Smith & Shalley 2003)。個人、兩人或團隊,產生的潛在創意的觀點,必須經由內部的評估,之後並接受社群的審查與選擇(Csikszentmihalyi 1988, 1996)。
(3) 本研究運用知識異質(knowledge diversity)、關係聯繫強度(tie strength),以及網絡結構(network structure)等三個理論,探討「在什麼情況下,透過兩人互動有利於新穎和有用觀點的產生?」
(4) 作者將創造力定義為:「創造者產生潛在的創意或想法的行動(act)」(Amabile, 2005)。
1. 在創造力研究當中,經常從Person的觀點,探討影響個人創意產生的因素:Person à Creativity。本文則認為,個人所擁有的網絡結構關係,也會影響他們產生創意的能力:Person (network ability) à Creativity
2. 主要貢獻:挑戰過去關於強聯繫和弱聯繫的觀點(過去文獻主要在於強調弱聯繫有助於創意的產生,在Baer, 2010的研究中,主張要將弱聯繫區分為強度與規模),作者認為強聯繫和弱聯繫均有助於創意的產生,弱聯繫會促進個人的創造力,而異質(diverse)和強聯繫則有助於新觀點的產生(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1)從知識的觀點來看,關係聯繫能傳遞較廣的知識領域(knowledge domain),這樣的方式有利於創意的產生,如果這樣的交換關係頻繁。
(2)從社會的觀點,強聯繫在創意觀點的產生上扮演了有效的催化劑(catalysts),當行動者之間是因著內在動機而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o work closely together.)。
(3)雙元結構的凝聚力(dyadic network cohesion)並不一定會抑制創意觀點的產生,當凝聚力超越平均水準以後,他才會不利於新觀點的產生。
產品相關的互動(product-related interactions):技術資訊來源的移轉,或者是上游資訊擁有者傳遞資訊以及下游接收者接受資訊,並討論產品或新技術發展相關事務的歷程,用於發展新產品或新科技(Reagans and McEvily 2003)。本研究從接收者觀點探討雙元互動的關係,作者認為創意互動來自於接受者較有可能經由獲得傳遞者得資訊後,產生潛在新穎和有用的新觀點。
資訊處理的歷程(傳遞者與接收者的互動):接收者從資源處獲得知識並處理之,並且經由互動實現這些知識的潛在價值。有關知識處理的歷程(創意的產生與創意的評估與選擇),創造力學者已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討論很多。當接收者評估這些經由互動所產生的新觀點的時候,他便較比較能夠瞭解這些新觀點的新穎和有用性。在Simonton (1988, 1999)創意評估的觀點,以及Csikszentmihalyi (1996)的系統理論中也有類似的解釋。
1.Cognitive variation in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Campbell 1960, Simonton 1988):觀點的差異越大,觀點的新穎和有用的程度會越高,因此,知識的異質程度越高,越有利於創意的產生。
H1. The breadth of distinct knowledge domains acquired through a dyadic relationship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2.雖然知識異質有利於創意的產生,但是根據Amabile的創造力三成分理論,如果行動者之間缺乏動機或缺乏促進的因素時(motivational and supportive attributes ),當他們的密切程度降低時,便不利於創意的產生。
H2. The strength of a dyadic relationship (to the extent that it captures the work-related closeness of the interacting actors)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3.Tie strength and knowledge overlapàwork related closeness
過去文獻通常從「結構」觀點出發,主張弱聯繫有利於創造力,透過異質互動,這些結構上的特質有利於強化創造力相關的技能(譬如創意思考的技能),而密切的關係比較有可能支持提供創意的產生(Torrance, 1970),譬如正向的情感、倡議行為的動機、正向的情緒等。
藉由共同的第三方,促進合作(或營造合作的環境)與知識移轉的環境;然而,共同的第三方也有可能抑制創意的產生,當行動者經常仰賴第三方的時候,行動者會所獲得的資訊會重複(談論類似的東西),且會感受到社會壓力。因為網絡凝聚力的影響,會施加社會壓力在接收者身上,接收者會被強迫快速接受問題的答案,而省略了探索創意與知識整合的歷程。從創造力的認知心理學觀點來看,網絡凝聚力會加速創意的收斂,但卻也因此抑制了創意發散的過程,缺少了尋找其他選擇方案、探索及新穎有用觀點的歷程。對於接收者而言,此種受到控制的影響,會抑制了發散思考的歷程。
H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and network cohe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cave function; that is, increasing network cohesion favors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for low levels of network cohesion, whereas increasing network cohesion hinders the gene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for high levels of network cohe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