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媒體認為,這項宣布可能吸引其他知名作者效法,包括與電子書業者協商電子出版版權或是電子書的獨家出版權。
Amazon於周一(12/14)宣布,已和「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及「與領導有約」(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的作者,也是知名管理大師Stephen Covey簽署電子書獨家銷售協議。
Amazon表示,這是上述書籍首度以電子書形式出版。除了這兩本書外,未來Kindle客戶也可望自Kindle Store獨家下載Covey的其他書籍,包括即將出版的「Great Work, Great Career」。
Covey除了在Amazon上名列第十三大受歡迎的作家外,也曾獲選為時代雜誌二十五名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Covey表示,由於有許多讀者使用Kindle,因此這將是接觸那些想下載書籍並立刻閱讀的讀者的有效途徑。
紐約時報分析,Covey此舉將會讓傳統出版商對電子出版的經濟情勢更為焦慮,但同時也提供作者另一個獲利的管道。
國外媒體認為,這項宣布可能吸引其他知名作者效法,包括與電子書業者協商電子出版版權或是電子書的獨家出版權。
目前Amazon約握有8成的電子書市場,媒體分析這可能是Covey選擇Amazon作為獨家合作伙伴的原因之一,但這同時也讓其他20%的電子書裝置無法存取Covey電子書版本的著作。
本文出處: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8697
這是由吳靜吉教授在創造力理論課程中,建議成立的blog,是希望成為一個內文和連結都很有趣的平台,主要作為學術研究與推廣創造力教育之用。歡迎您提供有趣的文章給我們。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即刻移除該筆資料。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Publishing today is more difficult than ever
ASHKANASY為澳洲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教授,同時也是管理學門A+期刊JOB的總編輯。他在最新一期JOB文章中(2010年出刊,線上已有電子版),提出了幾個學者投稿論文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1.論文最常被JOB拒絕的理由包括了:single source、自陳量表、犯Type II error
2.作者應該將自己所投稿的論文從 「So what」提升到「Uh-ha!」,設法將自己的論文讓讀者感到有趣甚至感到驚喜。
ASHKANASY也認為,縱使JOB的接受率越來越低,但學者仍應致力於將好的文章投稿到高品質的期刊。
1.論文最常被JOB拒絕的理由包括了:single source、自陳量表、犯Type II error
2.作者應該將自己所投稿的論文從 「So what」提升到「Uh-ha!」,設法將自己的論文讓讀者感到有趣甚至感到驚喜。
ASHKANASY也認為,縱使JOB的接受率越來越低,但學者仍應致力於將好的文章投稿到高品質的期刊。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5個秘訣讓腦袋再生 [商業周刊第 1037 期 ]
5個秘訣讓腦袋再生
不同領域的腦力,需要在對的組織與設計下,才能激盪出創新與變革,而中間的關鍵,常是一位具有橋樑作用、能帶動溝通的跨界人才。 這樣的人,現在與未來都炙手可熱。
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具有跨界思考溝通力的人?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在2000年就與教育部合作,規畫養成孩子創造力的教學方式,有超過10個領域的教授參與研究,如何培養未來學子跨界思考能耐,因為好的創新,通常來自跨界。綜合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詹志禹的教學心得與《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一書的建議,歸納出5個簡單方法,讓你終生受用。
1.多讀其他領域作品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碰到難解的問題會讀唐詩找靈感,中研院院士黃一農雖念理工,但因興趣苦讀《莊子》,練就日後讀古書能耐。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閱讀與創造力是同樣的神經機制,讀得越廣,神經網連結越密。
2.跟各種專長的人交流
芝加哥大學可以成為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學校,校內的啤酒吧居功厥偉。因為常有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互相交流,藉此能有更多從別人觀點看事情的機會。不過自己本業領域的能耐要夠,才能擦出火花。
3.吸取團隊合作經驗
企業未來跨職能與跨國界合作專案的機會將大增。請先打開心胸,學習團隊合作,不要怕衝突與爭執。你才有可能看到,不同領域交錯產生的火花。
4.抓出跨領域共通概念
當你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後,你能否抓出其中的共通點?比如說,你主修電腦,你知道訊息處理的機制,但你知道生物學與心理學也有用到此機制嗎?常常思考練習,不僅可以觸類旁通,還能增加跨領域溝通力。
5.見山不只是山
這是指同中求異。比如當你看到一棟別墅,想像如果你是主人,你會把別墅蓋成什麼樣?但下一步,你可以試著去想像,如果你是達文西,你會怎樣蓋別墅?透過這些練習,腦袋會越來越「活」!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37 期
不同領域的腦力,需要在對的組織與設計下,才能激盪出創新與變革,而中間的關鍵,常是一位具有橋樑作用、能帶動溝通的跨界人才。 這樣的人,現在與未來都炙手可熱。
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具有跨界思考溝通力的人?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在2000年就與教育部合作,規畫養成孩子創造力的教學方式,有超過10個領域的教授參與研究,如何培養未來學子跨界思考能耐,因為好的創新,通常來自跨界。綜合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詹志禹的教學心得與《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一書的建議,歸納出5個簡單方法,讓你終生受用。
1.多讀其他領域作品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碰到難解的問題會讀唐詩找靈感,中研院院士黃一農雖念理工,但因興趣苦讀《莊子》,練就日後讀古書能耐。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閱讀與創造力是同樣的神經機制,讀得越廣,神經網連結越密。
2.跟各種專長的人交流
芝加哥大學可以成為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學校,校內的啤酒吧居功厥偉。因為常有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互相交流,藉此能有更多從別人觀點看事情的機會。不過自己本業領域的能耐要夠,才能擦出火花。
3.吸取團隊合作經驗
企業未來跨職能與跨國界合作專案的機會將大增。請先打開心胸,學習團隊合作,不要怕衝突與爭執。你才有可能看到,不同領域交錯產生的火花。
4.抓出跨領域共通概念
當你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後,你能否抓出其中的共通點?比如說,你主修電腦,你知道訊息處理的機制,但你知道生物學與心理學也有用到此機制嗎?常常思考練習,不僅可以觸類旁通,還能增加跨領域溝通力。
5.見山不只是山
這是指同中求異。比如當你看到一棟別墅,想像如果你是主人,你會把別墅蓋成什麼樣?但下一步,你可以試著去想像,如果你是達文西,你會怎樣蓋別墅?透過這些練習,腦袋會越來越「活」!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37 期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Global Innovation Tournament Winner
由史丹佛大學舉辦之Global Innovation Tournament獎項公布摟,這個活動從1000個競賽影片中選出22個獎項,其中政大科管所學生參賽之影片獲得「Motivated Kids」獎項(請參考以下影片)。
評估這些作品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項:
1.idea的創新與新穎性
2.有趣性
3.idea本身以及呈現的創意
4.當團隊執行這些創意時是否會產生影響力?
5.呈現內容的清晰與吸引程度
這次入選的影片中,有許多作品均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加入「play」的元素,並適當地、新奇地解決了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例如「The Dollar Box」、Reciclaman - Desaf’o (Recycling Kiosk Game)、Virtual World, Real Savings等影片。
既然「有趣」也是評選指標之一,那麼我們更不能錯過日本如何結合「Bikini」與「節能」的創意(請參考以下影片)。
更多關於這個活動的資訊可點選此處連結
評估這些作品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項:
1.idea的創新與新穎性
2.有趣性
3.idea本身以及呈現的創意
4.當團隊執行這些創意時是否會產生影響力?
5.呈現內容的清晰與吸引程度
這次入選的影片中,有許多作品均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加入「play」的元素,並適當地、新奇地解決了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例如「The Dollar Box」、Reciclaman - Desaf’o (Recycling Kiosk Game)、Virtual World, Real Savings等影片。
既然「有趣」也是評選指標之一,那麼我們更不能錯過日本如何結合「Bikini」與「節能」的創意(請參考以下影片)。
更多關於這個活動的資訊可點選此處連結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提高專注力4招,打造高生產力辦公空間
提高專注力4招,打造高生產力辦公空間
‧經理人月刊 2009/11/19
當員工在上班時間使用耳塞或抗噪音耳機,身為主管的你不妨思考一下,是否辦公空間充斥著讓員工「容易分心」的因素,造成員工必須以「自力救濟」的方式,營造專心工作的空間,以隔絕辦公室的喧囂擾攘。
【整理/文及元】
員工對空間舒適度的4種反應一般而言,員工對於辦公空間舒適度的反應,可歸納為4種類型:
1.噪音敏感型:對於同事交談或電話鈴聲等外部刺激相當敏感(如果你身邊有這類員工,最好避免在辦公室鼓譟,或將電話鈴聲的音量調至最低);
2.環境敏感型:非常在意工作環境舒適度,例如,辦公室燈光的亮度與柔和度、座椅的合身度、背後有人走過引發的驚恐度,或人們在辦公室走動而映入眼簾的視覺干擾度(畢竟,沒人喜歡「背後有人」的感覺,所以如果你經過這類員工後方走道時,最好吸氣縮腹、側身而過,以免經過時身體碰觸員工的椅子驚擾對方);
3.複合敏感型:對辦公室的噪音與環境舒適度都非常敏感,他們通常是耳塞或抗噪音耳機的愛用者(你可以說他們太敏感了,其實喧囂擾攘的辦公室,員工很難專心工作);
4.我行我素型:不受噪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他們通常是兩種極端——不是辦公室噪音源的大聲公,就是隨遇而安的禪定者)。
營造專心工作空間的4種方法
根據調查,一般職場中「複合敏感型」的員工最多,「我行我素型」最少。想要提升工作效率、營造專心工作的辦公空間,以下有4種方法:
1.凝聚注意力,工作就像看電影:一般人注意力只能持續兩小時,注意力一旦中斷(例如,接電話、與同事交談),就要再花15分鐘才能再次集中。因此不妨準備一張適合自己的舒適椅子,讓自己即使暫時被打斷,還是能立刻回到專心狀態。
此外,如果無論如何都必須開一場冗長的會議時,不妨提出臨時動議,讓與會者可以每兩個小時休息一次,並於再度開始會議之前,花10分鐘確認上一段的結論,以提高與會者的注意力。就像戲院會在正式放映電影前,先播放10分鐘左右的預告片或廣告,以音樂和旁白集中觀眾的注意力,如果工作也能跟看電影一樣投入,一定會更有效率。
2.設置會議「引導員」或「站著開會」:例行會議、跨部會議、主管會議——看看自己的一周行程表,閉著眼睛就能猜得到哪些是浪費時間且毫無意義的會議。近年來出現一種負責主導「會有議、議能決、決而行、行有效」的職位,名叫「引導員」(facilitator,或譯為「助導員」),他們並不是照本宣科的議長或司儀,而是能夠適時修正與會者偏題的閒聊,將討論導回議程設定的主題,也會關照會議全局,注意每一位與會者都有發言機會,不至於發生某一位與會者唱獨角戲的情形。
如果公司裡沒有引導員,不妨讓大家「站著開會」,以「起立會議」的方式進行會議,結果可能有所不同。以站立姿勢進行溝通,既不容易睡著,也能促進討論,更重要的是,一直站著很容易疲勞,所以,大家心知肚明必須說重點,早點結束會議。
如果因為某些因素無法讓與會者一直站著開會,也可以變更桌子高度,或時站時坐,藉由改變姿勢,帶給會議不同的刺激。
3.依據心情,保持最舒服的放鬆坐姿:每個人各有不同的體型與喜歡的放鬆姿態,所以坐姿各不相同。吃飯時、休息時、工作時,想坐的椅子也不一樣。同樣是在工作,寫字時、打電腦時、思考時、跟別人說話時,姿勢也會隨著改變。例如,發呆時身體往後伸展、思考時身體往前傾,或隨著工作狀態不同而調整座位高度或椅背角度。因此,只有一種椅子的辦公室,容易壓抑人的情緒、降低工作效率。
不妨在辦公室中放些大小、高度、硬度、材質、形狀、顏色不同的椅子,增加新鮮有趣的氣氛,讓員工可以配合不同的心情與用途,選擇適合自己的椅子;或在會議室、交誼廳等公共開放空間,讓椅子種類多點變化。只要多準備幾種椅子,員工就能配合當下心情自由選用,可以輕鬆坐下的沙發、適合用餐的餐椅或適合討論交談的會議椅,藉以提高工作效率。
4.桌面擺飾,提高工作效率:調查顯示,只要禁止大學生在宿舍房間牆上貼海報,或是禁止學生更改房間裝潢,很多學生就會喪失讀書的動力;甚至,在遭到退學處分的學生房間裡,比在學學生的房間更缺乏個人化裝飾。所以,在辦公桌上擺放裝飾品的個人化行為,是提升效率的重要元素之一。
工作場合也是一樣,辦公室桌面上的擺飾對員工心理層面的貢獻包括:轉換心情、開心地工作、打造自己的避風港、刺激靈感、提高注意力、有助於溝通等。如果你的辦公室禁止員工打造個人化桌面,不妨讓他們可以自由發揮,甚至獎勵最有個性的桌面裝飾,以提升工作效率。
(取材自《站著開會比坐著好!打造知識創造型辦公室的50個提案》,臉譜出版。)
‧經理人月刊 2009/11/19
當員工在上班時間使用耳塞或抗噪音耳機,身為主管的你不妨思考一下,是否辦公空間充斥著讓員工「容易分心」的因素,造成員工必須以「自力救濟」的方式,營造專心工作的空間,以隔絕辦公室的喧囂擾攘。
【整理/文及元】
員工對空間舒適度的4種反應一般而言,員工對於辦公空間舒適度的反應,可歸納為4種類型:
1.噪音敏感型:對於同事交談或電話鈴聲等外部刺激相當敏感(如果你身邊有這類員工,最好避免在辦公室鼓譟,或將電話鈴聲的音量調至最低);
2.環境敏感型:非常在意工作環境舒適度,例如,辦公室燈光的亮度與柔和度、座椅的合身度、背後有人走過引發的驚恐度,或人們在辦公室走動而映入眼簾的視覺干擾度(畢竟,沒人喜歡「背後有人」的感覺,所以如果你經過這類員工後方走道時,最好吸氣縮腹、側身而過,以免經過時身體碰觸員工的椅子驚擾對方);
3.複合敏感型:對辦公室的噪音與環境舒適度都非常敏感,他們通常是耳塞或抗噪音耳機的愛用者(你可以說他們太敏感了,其實喧囂擾攘的辦公室,員工很難專心工作);
4.我行我素型:不受噪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他們通常是兩種極端——不是辦公室噪音源的大聲公,就是隨遇而安的禪定者)。
營造專心工作空間的4種方法
根據調查,一般職場中「複合敏感型」的員工最多,「我行我素型」最少。想要提升工作效率、營造專心工作的辦公空間,以下有4種方法:
1.凝聚注意力,工作就像看電影:一般人注意力只能持續兩小時,注意力一旦中斷(例如,接電話、與同事交談),就要再花15分鐘才能再次集中。因此不妨準備一張適合自己的舒適椅子,讓自己即使暫時被打斷,還是能立刻回到專心狀態。
此外,如果無論如何都必須開一場冗長的會議時,不妨提出臨時動議,讓與會者可以每兩個小時休息一次,並於再度開始會議之前,花10分鐘確認上一段的結論,以提高與會者的注意力。就像戲院會在正式放映電影前,先播放10分鐘左右的預告片或廣告,以音樂和旁白集中觀眾的注意力,如果工作也能跟看電影一樣投入,一定會更有效率。
2.設置會議「引導員」或「站著開會」:例行會議、跨部會議、主管會議——看看自己的一周行程表,閉著眼睛就能猜得到哪些是浪費時間且毫無意義的會議。近年來出現一種負責主導「會有議、議能決、決而行、行有效」的職位,名叫「引導員」(facilitator,或譯為「助導員」),他們並不是照本宣科的議長或司儀,而是能夠適時修正與會者偏題的閒聊,將討論導回議程設定的主題,也會關照會議全局,注意每一位與會者都有發言機會,不至於發生某一位與會者唱獨角戲的情形。
如果公司裡沒有引導員,不妨讓大家「站著開會」,以「起立會議」的方式進行會議,結果可能有所不同。以站立姿勢進行溝通,既不容易睡著,也能促進討論,更重要的是,一直站著很容易疲勞,所以,大家心知肚明必須說重點,早點結束會議。
如果因為某些因素無法讓與會者一直站著開會,也可以變更桌子高度,或時站時坐,藉由改變姿勢,帶給會議不同的刺激。
3.依據心情,保持最舒服的放鬆坐姿:每個人各有不同的體型與喜歡的放鬆姿態,所以坐姿各不相同。吃飯時、休息時、工作時,想坐的椅子也不一樣。同樣是在工作,寫字時、打電腦時、思考時、跟別人說話時,姿勢也會隨著改變。例如,發呆時身體往後伸展、思考時身體往前傾,或隨著工作狀態不同而調整座位高度或椅背角度。因此,只有一種椅子的辦公室,容易壓抑人的情緒、降低工作效率。
不妨在辦公室中放些大小、高度、硬度、材質、形狀、顏色不同的椅子,增加新鮮有趣的氣氛,讓員工可以配合不同的心情與用途,選擇適合自己的椅子;或在會議室、交誼廳等公共開放空間,讓椅子種類多點變化。只要多準備幾種椅子,員工就能配合當下心情自由選用,可以輕鬆坐下的沙發、適合用餐的餐椅或適合討論交談的會議椅,藉以提高工作效率。
4.桌面擺飾,提高工作效率:調查顯示,只要禁止大學生在宿舍房間牆上貼海報,或是禁止學生更改房間裝潢,很多學生就會喪失讀書的動力;甚至,在遭到退學處分的學生房間裡,比在學學生的房間更缺乏個人化裝飾。所以,在辦公桌上擺放裝飾品的個人化行為,是提升效率的重要元素之一。
工作場合也是一樣,辦公室桌面上的擺飾對員工心理層面的貢獻包括:轉換心情、開心地工作、打造自己的避風港、刺激靈感、提高注意力、有助於溝通等。如果你的辦公室禁止員工打造個人化桌面,不妨讓他們可以自由發揮,甚至獎勵最有個性的桌面裝飾,以提升工作效率。
(取材自《站著開會比坐著好!打造知識創造型辦公室的50個提案》,臉譜出版。)
借來的,最創意!/聰明借點子的6步創意法!
借來的,最創意!/聰明借點子的6步創意法!
‧大師輕鬆讀 2009/12/03
新構想一向是從既有構想建構出來的,看來完全原創的構想,都是由不同構想的片段與部分結合而成,只不過結合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文/大衛‧科得‧莫瑞David Kord Murray】
具體來說,當你從整體的角度去觀察創意產生的過程,一定會發現任何新構想的誕生,都會經過以下的6步驟流程,就可以將過去既有構想中的各種面向或元素,結合成不同的組合,得出新的創意。
■步驟1、界定:明確指出所要解決的問題
創意構想就是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如何界定眼前的問題,會決定未來產生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太狹隘或太廣泛皆不宜。要產生創意構想,第一步永遠都是去研究眼前的問題。每項營建工程一定都是從一項任務開始,創新構想的形成也一樣。要開始構思,必須建立新構想所要立足的堅固基礎。要發展創新構想,必須做以下幾件事:
● 找出想要解決的問題、
● 判斷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
● 了解問題的影響範圍。
■步驟2、借用:從有類似問題的地方借來構想
將類似問題所採用的解決方案集結起來,這些方案可以來自競爭對手、所處業界,或者科學、藝術等領域。其他地方使用過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建構自己解決方案的材料。根據你對自己問題的了解,去尋求其他人在過去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所採用的原始素材,會大大影響未來的創意構想。所想出的構想,會受到從他處借來的構想與概念所影響,就如同營建工程師會使用自己熟知的建材一樣。創意構想不是憑空想像而來,其實是將取自某處的片段構想,與取自另一處的片段構想混合而成。
■步驟3、結合:連結與混搭借來的構想
創造力基本上就是要去產生煥然一新的連結。尋找合適的比喻構想來建構與界定你的新構想,並且必要時建立新的比喻構想。在第2步驟中,你蒐集了不少新穎構想,作為建構創意構想的原始素材。這個步驟是要將這些概念連結起來,變成前所未有的新混和體。然而要真正做到,不能隨意將兩個構想湊在一起然後就碰碰運氣,反而需要有基本骨幹或架構,而這就是比喻構想的重要之處。
所謂創意思考,就是要將至少2個原本各自獨立,或是存在於其他組合之中的構想融合在一起。所選擇的比喻構想,會奠定新構想的整體架構。
■步驟4、醞釀:讓這些構想逐漸醞釀成解決方案
要想出原創構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全不要去想你的問題,這聽來矛盾,但事實就是如此。把構想擺到一旁,不要再去想,等到明天再說。去做其他事情,這樣可以讓構想稍微醞釀一下。然後,通常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你會發現腦海中清楚而明顯地出現極具創意的突破性構想。要如此去運用潛意識的力量。
當你用理智去思考某件事,就會產生突觸連結。愈是去思考同一件事,這些連結就愈深,結果會一再得到相同的結果。一段時間之後,要跳脫既定的樣板去思考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你會陷在同一種思考模式之中,很難產生全新的觀點,這就是納入潛意識思考如此重要的原因。
■步驟5、評斷:找出解決方案的優缺點
絕佳構想從不會完整出現,靈光乍現時所得到的見解,仍須先經過嚴格測試與發展,才能夠全力實行。換句話說,這時候必須透過評斷,讓理論上聽來不錯的構想,變得實際可用。
在創意流程中,評斷的功用不是要接受或拒絕構想,而是要用來加強和發展構想。評斷新構想可以達到以下3個效果:
1. 找出所有的缺點——藉此得知該採取哪些做法排除缺失。
2. 判斷這個構想的優點——並因此判斷構想能否存留。同時,了解到所發展構想的優點之後,就可以全力去強化這些優點,並加以發揚光大。此外,也可以確保,不會在排除缺點的同時不慎削弱了優點。
3. 發展出「完美解決方案」的第六感——也就是具有大量優點,並且幾乎沒有明顯缺點的構想。換句話說,評斷可以讓你的創意直覺更敏銳,讓你能夠慧眼看出好構想。
■步驟6、補強:排除缺點,發揮優點
透過嘗試錯誤法持續改善構想。調整和修正你在構思的構想,並一再重新組織你的構想,直到真正達到世界級水準為止。歸根究柢,創意流程一向有些難以捉摸,比較偏向嘗試錯誤的摸索,而不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程序。優質,完整而可行的構想向來不容易實現,必須用左腦去理性思考、用右腦去創意思考,還要用全腦去面對現實。事實上,這會要經過反覆的過程,卓絕構想不會就這麼完整浮現。
創意思考原本就沒有效率,向來都是停停走走或是嘗試與錯誤。你會經常走錯路,然後再回頭重來,也會偏離方向,訣竅就是要不斷嘗試。重複去做,你的顯意識就會更善於發想創意,於此同時,你的潛意識也會更熟練於參與思考過程。要繼續為潛意識製造參與的機會。
【完整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57期〈借來的,最創意!〉
‧大師輕鬆讀 2009/12/03
新構想一向是從既有構想建構出來的,看來完全原創的構想,都是由不同構想的片段與部分結合而成,只不過結合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文/大衛‧科得‧莫瑞David Kord Murray】
具體來說,當你從整體的角度去觀察創意產生的過程,一定會發現任何新構想的誕生,都會經過以下的6步驟流程,就可以將過去既有構想中的各種面向或元素,結合成不同的組合,得出新的創意。
■步驟1、界定:明確指出所要解決的問題
創意構想就是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如何界定眼前的問題,會決定未來產生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太狹隘或太廣泛皆不宜。要產生創意構想,第一步永遠都是去研究眼前的問題。每項營建工程一定都是從一項任務開始,創新構想的形成也一樣。要開始構思,必須建立新構想所要立足的堅固基礎。要發展創新構想,必須做以下幾件事:
● 找出想要解決的問題、
● 判斷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
● 了解問題的影響範圍。
■步驟2、借用:從有類似問題的地方借來構想
將類似問題所採用的解決方案集結起來,這些方案可以來自競爭對手、所處業界,或者科學、藝術等領域。其他地方使用過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建構自己解決方案的材料。根據你對自己問題的了解,去尋求其他人在過去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所採用的原始素材,會大大影響未來的創意構想。所想出的構想,會受到從他處借來的構想與概念所影響,就如同營建工程師會使用自己熟知的建材一樣。創意構想不是憑空想像而來,其實是將取自某處的片段構想,與取自另一處的片段構想混合而成。
■步驟3、結合:連結與混搭借來的構想
創造力基本上就是要去產生煥然一新的連結。尋找合適的比喻構想來建構與界定你的新構想,並且必要時建立新的比喻構想。在第2步驟中,你蒐集了不少新穎構想,作為建構創意構想的原始素材。這個步驟是要將這些概念連結起來,變成前所未有的新混和體。然而要真正做到,不能隨意將兩個構想湊在一起然後就碰碰運氣,反而需要有基本骨幹或架構,而這就是比喻構想的重要之處。
所謂創意思考,就是要將至少2個原本各自獨立,或是存在於其他組合之中的構想融合在一起。所選擇的比喻構想,會奠定新構想的整體架構。
■步驟4、醞釀:讓這些構想逐漸醞釀成解決方案
要想出原創構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全不要去想你的問題,這聽來矛盾,但事實就是如此。把構想擺到一旁,不要再去想,等到明天再說。去做其他事情,這樣可以讓構想稍微醞釀一下。然後,通常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你會發現腦海中清楚而明顯地出現極具創意的突破性構想。要如此去運用潛意識的力量。
當你用理智去思考某件事,就會產生突觸連結。愈是去思考同一件事,這些連結就愈深,結果會一再得到相同的結果。一段時間之後,要跳脫既定的樣板去思考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你會陷在同一種思考模式之中,很難產生全新的觀點,這就是納入潛意識思考如此重要的原因。
■步驟5、評斷:找出解決方案的優缺點
絕佳構想從不會完整出現,靈光乍現時所得到的見解,仍須先經過嚴格測試與發展,才能夠全力實行。換句話說,這時候必須透過評斷,讓理論上聽來不錯的構想,變得實際可用。
在創意流程中,評斷的功用不是要接受或拒絕構想,而是要用來加強和發展構想。評斷新構想可以達到以下3個效果:
1. 找出所有的缺點——藉此得知該採取哪些做法排除缺失。
2. 判斷這個構想的優點——並因此判斷構想能否存留。同時,了解到所發展構想的優點之後,就可以全力去強化這些優點,並加以發揚光大。此外,也可以確保,不會在排除缺點的同時不慎削弱了優點。
3. 發展出「完美解決方案」的第六感——也就是具有大量優點,並且幾乎沒有明顯缺點的構想。換句話說,評斷可以讓你的創意直覺更敏銳,讓你能夠慧眼看出好構想。
■步驟6、補強:排除缺點,發揮優點
透過嘗試錯誤法持續改善構想。調整和修正你在構思的構想,並一再重新組織你的構想,直到真正達到世界級水準為止。歸根究柢,創意流程一向有些難以捉摸,比較偏向嘗試錯誤的摸索,而不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程序。優質,完整而可行的構想向來不容易實現,必須用左腦去理性思考、用右腦去創意思考,還要用全腦去面對現實。事實上,這會要經過反覆的過程,卓絕構想不會就這麼完整浮現。
創意思考原本就沒有效率,向來都是停停走走或是嘗試與錯誤。你會經常走錯路,然後再回頭重來,也會偏離方向,訣竅就是要不斷嘗試。重複去做,你的顯意識就會更善於發想創意,於此同時,你的潛意識也會更熟練於參與思考過程。要繼續為潛意識製造參與的機會。
【完整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57期〈借來的,最創意!〉
訂閱:
文章 (Atom)